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杨皓晖  ;曾遂今 《求索》2007,(7):188-189
探讨传播与文化的互动形态,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是传播生态学的主要任务。本文以传播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来研究当代电视音乐文化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系统分析了电视传播对于社会音乐文化生态的影响;提出当代音乐文化传播生态的失衡与重建的问题;并进而探寻保持当代电视音乐文化传播生态平衡的对策,进行有效的尝试、应用。  相似文献   

2.
消费主义是对消费文化的歪曲,其实质是和消费文化背道而驰的。消费主义倡导单纯物质消费和享乐主义而忽视消费的文化含量,正是消费文化所反对和批判的。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给人类发展带来了无穷的贻害。在对消费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同时,要善于识别哪些是消费主义,哪些是真正的消费文化。以免把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混为一谈,不恰当地对消费文化的整体进行错误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恶搞——一种消费主义文化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搞,因其娱乐性、搞笑性的特点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且呈泛滥之势.笔者认为,这是消费主义文化时代大众激情反叛的表征,其本质是一种消费主义文化病.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当前青少年恶搞成风主要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潮、青年自身的个性特点以及人文的困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弥漫着消费主义的社会氛围中,网络恶搞并不会从此销声匿迹,因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健康引导,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4.
网络电视实现了电视与网络传播模式上的强强联合 ,具有与网络或电视不同的传播文化结构。发散性传播促使了传统电视受众线性思维的解构 ;网络与电视单一传播语境界限的消解 ,使同域或异域文化圈中的不同文化交流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一类传播文化形态 ;多媒体技术使传统电视的大众文化特质进一步向传播娱乐化方向发展 ,使传统传播文化的公信度、厚重度呈弱化趋势。网络电视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5.
张志军  黄金辉 《求索》2012,(11):139-141
消费主义文化的滥觞极大地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研究兼具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特征的消费主义文化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消费主义文化的极端个人主义、拜物主义和享乐主义特征致使社会价值规范失语、人的社会责任缺失、人的本质异化,与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价值观格格不入,大众化的旨趣面临严重挑战。同时,消费主义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流行,其方法和路径也值得我们审视和借鉴。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形式上应实现意识形态的转型,在内容上努力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在手段上采用隐形的传播手法等。  相似文献   

6.
消费主义时代中国传媒的文化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雯 《理论月刊》2007,(1):52-55
根据“传播与文化同构”的原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均是特定时期的文化表现;尽管媒介的发展遵循政治、市场、技术、历史等方方面面逻辑,但其中内在的逻辑是文化逻辑。后工业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浮现的消费主义社会。消费资本主义的活力在于它将物质消费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意义的美学消费。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新闻事业领域的开放与改革,起源于西方社会尤其是战后美国社会中的消费主义正在渗透中国城乡社会的日常生活领域。中国传媒的发展顺应着消费主义文化逻辑,表现出四个特点:平民化(大众化)、生活化、时尚化和全球化。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了中国传媒文化应该具有的价值取向:反抗奴役与异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符号学、社会学、群体心理学的角度,对电视媒介建构的虚拟情境与文化思维,提出了文化批判。从其传播的特点进行剖析,梳理其媒介的偏向主要体现在直观偏向、娱乐偏向、盲目偏向,并深度反思电视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从而警示众多电视观众对电视媒介进行理性消费。  相似文献   

8.
对于电视,你尽可以说长道短,但你没有理由对电视文化视而不见.对电视抨击最多的往往正是那些最爱看电视的人,这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文化效应.电视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的确太密切了,电视对亿万人日常生活的介入程度迄今没有哪种传播媒介能与之相比,电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大众文化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在现代社会生活乃至人类生存的诸多方面,都能看到电视文化显在与潜在的作用.如电视与传播活动,电视与生活方式,电视与国家政治,电视与社会行为,电视与儿童青少年,电视与家庭邻里,电视与闲暇时光,等等.笔者试图分专题进行论述,形成有关电视文化的系列论稿.是为题记.  相似文献   

9.
在台湾过元旦跨年,最HIGH的事情之一就是看跨年晚会,除了大大小小明星艺人出来抢商机外,各县市同时推出现场跨年演出以及活动,各式各样好玩的点子别出心裁,让观众留下"那一年台湾跨年"记忆。全台超过24场跨年晚会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元旦,全台湾有超过24场大大小小的跨年晚会同时上演,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2012年12月31日晚,在台湾北部最繁华的城市台北,"2013台北最HIGH新年城"跨年晚会直到1日凌晨还在进行。这场晚会的主持人是"台湾第一美女主播"侯佩岑,当晚,被媒体誉为"3大收视保证"的天王郭富城、天后张惠妹、女神谢金燕也同台演出,不但吸引到85万人次的民众到现场同欢,  相似文献   

10.
于靖园 《小康》2011,(2):86-89
湖南卫视依靠选秀、艺人培养等方式建立的娱乐产业链,使其在有16家电视台参与的"2010年跨年晚会"大战上,享有强大的竞争优势:自家艺人、狂热粉丝。但也正是这种优势,让电视湘军在进行高端节目尝试时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1.
网络信息时代,视觉传播对一个区域的文化形象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乘势而上,借助电视、网络及数字化新媒体,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提炼民族文化中的可视形象,增强内蒙古区域形象的影响力.本文简单梳理了内蒙古民族文化视觉传播方面的现有作品,分析其不足并对内蒙古视觉文化的传播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电视娱乐真人秀呈现出井喷的发展态势。这些节目获得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过度娱乐化的负面社会效应。近年来,《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一批电视文化节目悄然崛起,被认为是庸俗娱乐节目的反击。对当下电视文化节目的整体特征及热播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探讨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化传播之道。  相似文献   

13.
北京是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应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等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进行品牌文化的扩散与传播.使消费者对企业的品牌文化有高认知度。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享乐主义的基本概念、表现形式、学派、发展演变过程及其代表人物的阐述,引出享乐主义在当代社会的新发展——消费主义.又从消费主义引出享乐主义文化。通过对享乐主义文化在中国当今社会的新特征及其危害的分析.从享乐主义文化的独特视角论述了其对犯罪成因的影响.进而独辟蹊径地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全面传播、融合传播是未来区域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全面传播、融合传播是区域文化传播的革新方式,需要在区域文化传播中全面实现文化自信,应注重凝练文化精神,彰显区域文化特色,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推进跨区域文化互动。  相似文献   

16.
年初的人代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叶惠贤统计出这么一组惊人的数字:从元旦到元宵节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国内各大电视台共举办了16台跨年晚会、18台春节晚会以及6台元宵晚会。据业内估算,40台晚会砸钱5亿元。进入暑期,内容雷同的歌唱类选秀节目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出现了《快乐男声《》中国星力量》  相似文献   

17.
张漫子 《半月谈》2020,(4):71-73
从《寻找手艺》《人生一串》等人文纪录片的热播,到老教授入驻B站成为UP主,从“跨年晚会”的全网风靡,再到疫情期间“到B站搞学习”的热潮……B站,这个以动漫、游戏起家的二次元向留地,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圈层文化的“根据地”。跨年晚会实现二次元“破壁”2019年最后一夜,一场惊艳的“跨次元”晚会走红,登上各大热搜讨论榜榜首。12月31日当晚观看晚会直播的观众超过8000万人,6天之中回顾视频的播放量达6700万次,网友发送的弹幕多达84.5万条,“补课”成观众在前两分钟刷得频率最高的弹幕。  相似文献   

18.
由于电视传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经过电视长期的"培养",电视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板底彝人的环境认知,这些认知又进一步决定了板底彝人的行为。通过对电视传播提供的象征示范行为的学习和模仿,板底彝人在日复一日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习得了新的行为,由于这些新的行为不再具有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板底彝族文化因此发生了快速变迁。  相似文献   

19.
张汉良 《今日浙江》2009,(14):58-59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手机以其独特的传播功能,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以手机为载体的网站、报纸、电视等新的文化传播形态蓬勃兴起,手机文化正日益成为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全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批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倪瑞华 《理论月刊》2003,(5):120-121
西方国家已进入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成为其主流意识形态,并且通过文化输出向其他非西方国家传播,消费主义正在向全球蔓延。消费主义的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炫耀性和挥霍性的过度消费,在资源、环境、生态意义上不可持续的消费。可持续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消费就是要批判和摒弃消费主义,做到适度消费、公平消费与和谐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