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十六大报告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都把政治文明建设与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联系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创新和进步。  相似文献   

2.
刘霏 《理论月刊》2014,(5):35-37
十六大以来的十多年是中国反腐败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成就是: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明确了发展方向、确立了框架结构、树立了科学理念;在实践建设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体制改革、完善机制整合。当前,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形势依然严峻,反腐败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任务依然艰巨。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建立健全反腐败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要求,就要积极解放思想,优化权力结构;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树立统筹理念,提高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权力监督: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彬 《理论月刊》2005,3(2):30-32
加强权力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核心是要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在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防止公共权力的变异,把公共权力置于民主和法律的约束和监督之下,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4.
一、权力腐败及其成因通常所说的权力,是指一种组织社会秩序、控制社会资源和支配社会财富的力量。这种权力在应然的意义上是一种公共权力,它是公众所赋予或委托的,在本质上它是一种凝聚和体现公共意志的力量。这种权力的公共性质决定了它应当平等地为公众服务。然而,由于权力所固有的扩张本性,使得掌握权力的人总是试图借助权力的力量,把自我凌驾于权力的作用范围之上,从而可能导致权力被滥用。再加上,社会成员往往又事实性地分为强势群体即权力者和富有者阶层和弱势群体即普通老百姓,而强势群体又往往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或所…  相似文献   

5.
卢岳华 《湖湘论坛》2004,17(2):56-58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准确把握制约和监督的区别与联系,深入剖析影响制约和监督的制度因素,进行制度创新.只有系统推进,确保制约有力和监督有效,才能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论行政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细荣 《求索》2008,(12):143-144
有了权力,就同时产生了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我国对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还存在许多问题,法律监督制度尚不完善,而法律监督体制构建的关键,在于形成权力的制约机制和充分考虑并确保法律监督的权威和效力。  相似文献   

7.
李静安 《湖湘论坛》2003,16(5):41-41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权力离开监督 ,就会无限扩张。近几年来 ,一些企业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 ,独断专行中饱私囊、收受贿赂、贪污腐化 ,走向违法违纪的道路。领导干部违法违纪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不力是一个重要原因。一、当前权力制约、监督中存在的问题1 权力过于集中 ,无法形成相互的制约监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提高工作效率 ,压缩了经营管理干部的职数 ,将大部分经营管理权力集中在部分领导干部手上 ,本来也无可非议 ,可是对集中的权力运作过程没有形成完善的相…  相似文献   

8.
积极探索权力监督及制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光荣 《湖湘论坛》2009,22(2):36-38
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权力双重性规律作用的结果,是权力的对立面——责任和公民权利作用的必然,是现代民主与法治之必需。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及制约,要完善和创新党内监督制约机制、人民民主监督制约机制和依法监督制约权力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许从付  陈琳 《前沿》2004,(8):180-182
在当今社会中 ,权力的所有者和权力的行使者没有达到和谐统一。因而 ,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就成为防止腐败和滥用权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权力监督和制约遵循法制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和外在的权力监督和制约与内在的道德约束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要扩大和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 ;完善党内监督体系 ,不留“监督盲点” ;加强对权力主体的产生的监督和制约 ;加强对权力运行后果的监督和制约 ;将监督机构独立化、权威化  相似文献   

10.
朱茜  允春喜 《前沿》2010,(21):20-23
社会发展的和谐状态一直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理想目标。政治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但是,公共权力本身具有的特性,使得权力的腐败成为可能。权力腐败成为影响政治文明建设的制约性因素,也是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权力的腐败,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用制度的力量规制权力的行为、从而从根本上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刘韵 《岭南学刊》2013,(6):83-87
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一直是执政党建设的核心问题。近年来,由于党内腐败现象的存在以及公共产品供需矛盾的不断加剧,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自身还是理论界都加强了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并从应然性和实然性两个方面,沿着权力、权利、道德、媒体、制度五条进路,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和解决方案。但其最终的价值取向皆殊途同归,即落实到制度的轨道上。  相似文献   

12.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邓小平就敏锐地指出 :“对腐败问题” ,“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 ,不坚决刹住这股风 ,那末 ,我们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第403页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也严肃指出 :“反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为了加强党风建设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反腐败斗争总趋势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对促进经济发展 ,维护政治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特别是群众对反腐败的信心程度逐年提高。这些都是我们取得反腐败斗争胜利的条件和坚实的基…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依法运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一种重要方式,目的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依法行政,科学决策,勤政廉政。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为我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指明了方向。铁路作为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能,管理权相对集中。当前,随着铁路经营方式的转变,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更加明确,经济行为更加活跃,提高权力的监管更加迫切必要。本文就如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提高铁路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化、科学化水平,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和民主政治提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是十六大的一个理论亮点。这一论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展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标志。中国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发展和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1989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坚持和…  相似文献   

16.
牛余庆 《桂海论丛》2004,20(1):34-37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就如同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一样重要 ,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 ,具有最高的监督权威和监督效力。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 ,发挥党的代表大会的作用 ,加强干部的权力监督 ,防止权力腐败 ,是保证党的干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防止权力腐败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牛余庆 《岭南学刊》2004,7(1):20-22
党的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在党内具有最高的监督权威和最高监督效力。要发挥党各级的代表大会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作用,必须逐步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改革党的干部任命制;建立向党的代表大会作廉政报告制度;改革纪检体制。  相似文献   

18.
张锐  闫德民 《传承》2011,(1):14-15
在中央纪委十七届五次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这一战略任务,并且强调指出:构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要"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  相似文献   

19.
关于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和国家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有人们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有了更理性的认识;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总体布局基本形成;通过改革解决了一些体制性的问题;推进了权力的阳光运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既有认知性问题、机制性问题,又有体制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完善权力互相制衡与监督体制、健全权力授予和民主监督机制、合理配置领导班子成员职权、加快权力制约和监督立法、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大监督的实质,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从制度上保证国家机器按照人民的意志和需要运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