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刚到荷兰时,朋友告诉我,到荷兰一定要看都金香,郁金香给荷兰人带来了温馨,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自责”最能体现这种和谐。  相似文献   

2.
毛公宁 《实践》2007,(8):20-2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当然也包括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民族关系的和谐,既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也包括少数民族相互之间以及民族内部的和谐。和谐民族关系的核心是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与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身所处的环境中的一切事物之间的和谐状态。我们今天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要惠及全体人民的最广泛、最高层次的和谐社会。这就决定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涉及面最广的群众性活动,它要求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并在其中发挥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学视野中的人的发展蕴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光侠 《理论学刊》2003,42(4):20-24
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本质观是人的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人的本质是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即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三者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 ,人的发展意蕴的思想框架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摒弃原子式的个人主义,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注重对内“自我”诉求,实现自我主体价值,构建人自身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6.
与雷锋同行     
人生在世,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短暂生命旅程,如何创造出无限的价值?个体的生命意义,如何在时代发展的伟大历程中彰显?这是雷锋精神背后永恒的“雷锋命题”,也是今天我们重新走向雷锋时必须面对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7.
与雷锋同行     
人生在世,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短暂生命旅程,如何创造出无限的价值?个体的生命意义,如何在时代发展的伟大历程中彰显?这是雷锋精神背后永恒的“雷锋命题”,也是今天我们重新走向雷锋时必须面对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8.
一、环境道德的内涵与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意义 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环境道德规范的核心主要是人类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环境道德的建立把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善恶、良心、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运用到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中去,  相似文献   

9.
刘晋玉 《世纪桥》2008,(5):46-47
邓小平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他指出构建中国的和谐社会,对内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对外要与别的国家、民族以及文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  相似文献   

10.
一、农村社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1、构建和谐社会的含义。现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相处融洽、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帮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论述,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使我国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和权利,一切都依法行事;就是使我们社会的发展充分体现出公平和正义的原则;就是使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就是使每个人的知识、劳动、创造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就是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良好;就是使人和自然的关系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富足的生活与优美的环境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07,(5):110-111
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即使最亲密的两人之间也是一样。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80人次,结果证明,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容忍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当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很多被试者会默默地移到别处坐下,有人甚至明确地问:“你想干什么?”  相似文献   

12.
曹海霞 《求实》2012,(Z1):244-24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综合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和谐社会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心理得到有效疏导。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大众传媒、社会心理疏导和构建和谐社会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大众传媒的社会心理疏导作  相似文献   

13.
发展社会生产力 ,必须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渐进、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 ,二者不可分割、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一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入点,详细梳理了精神文明建设与人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呼吁加快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使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齐头并进,共同支撑“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中,在物质的极大丰富和发展的同时却出现了精神与文化的衰落,现代化发展的今天,现代人不但没有因信奉理性而获得自由与平等,相反,现代人却走入了困境,人的发展陷入了价值与技术之间的严重分裂状态.只有通过培育主体才能使现代人走出这种困境.  相似文献   

16.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的社会领域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的心理上的联系,它反映在群体活动中,是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益的。做一做下面的测试题,看看你的社会交往能力如何。  相似文献   

17.
“天人相分”与人的尊严——荀子“天论”的一个侧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的“天论”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在他的整个思想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亦可认为.不探究荀子之“天论”则无以究明荀子之思想。本文盖无意全面描述“天论”的整个理论主张,而只是将视角聚焦于:在荀子“天人相分”观念之条列下,当“天”不再是人所依恃和委身的最高主宰时,当认识到人的世界与天的秩序之间并没有所谓的自然和谐之后,正是人藉由其“智”与“能”担负着董理天地、财官万物,使人间和谐,万物各得其宜的任务和责任,而正是对这种神圣任务的承担,乃显出人的尊严的获致。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推进人的社会关系向普遍性和全面性发展 ,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通过商品的广泛交换而拓展 ,并且将个人之间物质交换关系中的独立、自由、平等的身分推广到个人的其他社会关系之中 ,实现在其他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的独立、自由和平等 ;推进人的需要向多样性发展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实际 ,引导单一的、不合理的需要向多方面的需要、合理的需要发展 ,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 ,引导新的需要 ,满足新的需要 ,限制畸形需要 ;推进个人能力向多样性发展 ,关键就是要提高人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和谐,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其实,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而言,无一不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因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和谐勃发生机力量,人类社会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时下一些人把人与人和谐相处曲解为不讲党性原则,不分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团和气,甚至容忍腐败,任其发展。其表现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论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秋红  张海鸥 《唯实》2002,1(5):7-10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念 ,是当代人类对历史上 ,尤其是近代以来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人与人的冲突失调所引发的诸多全球性问题深刻反思的结果。它要求人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超越原生平衡状态、紧张对立状态 ,向人工生态平衡阶段过渡 ,以此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超越群体本位、个体本位 ,向类本位过渡 ,以此促进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 ;在这两个超越的基础上 ,最终实现社会形态的超越 ,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使人类社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