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试验以DEAE纤维柱层析法从感染小鼠血液中分离得纯净锥虫,再通过超声乳化,制备锥虫可溶性抗原,用其免疫BALB/c小鼠,再以此BALB/c小鼠脾细胞与SP_2/o骨髓瘤细胞融合,采用Dot-ELISA和间接ELISA法筛选出7株分泌针对伊氏锥虫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株(IH_(10)、AE_7、EB_6、BE_5、AG_(11)、BA_5、GB_6),实验结果表明,间接ELISA和Dot-ELISA符合率良好。分泌的7种克隆抗体有5株属于IgG_1,2株属于IgG_(2a);用阴性血清封闭试验及交互抑制试验证实7株单抗都是针对伊氏锥虫的,并证明是针对不同决定簇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我国5株伊氏锥虫的5种同工酶进行了初步研究。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5株伊氏锥虫的苹果酸脱氢酶(MDH)、L-苹果酸辅酶Ⅱ氧化还原酶(ME)、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和已糖激酶(HK)。5株伊氏锥虫的MDHME同工酶谱均相同,而G6PD、GPI和HK的同工酶谱显示出差别。分析表明,尽管某些同工酶谱存在着差异,但从总体水平分析,这些伊氏锥虫同工酶谱仍具有较高的相同性,属同源种群。  相似文献   

3.
中国伊氏锥虫不同虫株免疫抗原差异性试验1)周金林沈杰王云飞周勇志石滨海(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200232)伊氏锥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众多虫株,在进行免疫诊断时,用某株锥虫制成的抗原对其他株锥虫病的特异性不相同。王祥生等(1988)...  相似文献   

4.
有关镜检各种锥虫的更为敏感、快速的方法,近十几年国外先后报道的有血容计离心技术(HCT)、毛细管离心技术(CCT)、微型阴离子交换器/离心法(MAEC)、暗视野/相差白细胞层检查法(DG)、硅酮离心法(SCM)和最小离心机微量毛细管法。国内至今尚无这方面的研究报告仍沿用压滴标本法。有鉴于此,我们从国内基层兽医诊疗机构的设备条件出发,参照上述各种方法,建立了一种用于伊氏锥虫检查的毛细管集虫直接镜检法,在实验室和野外条件下,将此法与压滴标本法作了比较,成绩颇佳。 (一)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用鼠体继代的水牛伊氏锥虫进行体外培养。经试验证实,以RPMI_(1640)加入20mmolHEPES、2mmol L-谷氨酰胺、2mmol L-苏氨酸、1.5mg/mlD-葡萄糖、0.5%水解乳蛋白(LH)及10%灭活犊牛血清组成的CM_3培养基,并以牛睾丸原代细胞为饲养层细胞效果最好,在37℃下可较好地支持伊氏锥虫的生长,接种虫体起始浓度为10~5/ml左右,可于第2天增至10~6/ml,并可维持该浓度达5天之久,从第6天开始,虫体逐渐减少,虫体可在该系统中存活14天,将培养12天的培养物接种小鼠,对小鼠致病性不变,同时还测定了HEPES、D-葡萄糖、培养不同时间的细胞单层、虫体不同接种浓度等对锥虫体外培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伊氏锥虫病流行 极广,达二十多个省区,对畜牧业生产危害极大。长期以来,伊氏锥虫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为数甚少的几种药物,导致抗药虫株的产生,从而给该病的防治带来新的困难(沈杰等,1991;方元等,1992),急待高效新药产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作,成功地合成、筛选了一种抗锥虫新药——雄46(T46)。确定伊氏锥虫对其的药敏性,为锥46的临床应用奠定合理的用药理论基础是十分必要的。本试验通过体内(小鼠治疗)和体外(人工培养)的方法检测了伊氏锥虫布氏锥虫和马媾疫锥虫对锥46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抗不同株伊氏锥虫排泄分泌抗原抗体的交叉反应谢超孙恩贵刘俊华王祥生(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长春130062)伊氏锥虫病免疫预防和免疫诊断一直是国内外学者非常重视的研究内容,但因为锥虫存在抗原变异现象,并对宿主造成免疫抑制,所以到目前为止尚无理想的...  相似文献   

8.
伊氏锥虫排泄分泌抗原特异性成分分析谢超孙恩贵刘俊华王祥生(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长春130062)伊氏锥虫排泄分泌抗原(ESA)是伊氏锥虫在繁殖阶段所释放的代谢产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锥虫ESA在抗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宿主有免...  相似文献   

9.
锥虫免疫抑制研究最早是由Goodwin于1970年报道的,他利用绵羊红细胞作为抗原来检查兔、鼠感染布氏锥虫后所产生的免疫抑制,以后其它学者也相继在刚果锥虫和活跃锥虫上进行过研究,并对其机制也进行了探讨。到目前还未见到国内外关于伊氏锥虫免疫抑制的研究报道,因此本试验旨在初步探索是否伊氏锥虫感染亦对机体产生免疫抑制,锥虫感染时间与免疫抑制有何关系以及抗锥虫药物治疗后又对其免疫有何影响?从而为伊氏锥虫研究以及为提高诊断和疫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伊氏锥虫多因素致弱疫苗对家兔的免疫反应杨发青孙恩贵王祥生刘俊华(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长春130062)伊氏锥虫病在我国华中、华南、西北17个省(区)的牛、马、骆驼等家畜中都有发生,对畜牧业危害严重。伊氏锥虫病免疫预防的研究,迄今尚无成功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前文(中国兽医科技,11,38~40,1987)报道,伊氏锥虫毛细管集虫直接镜检法(下简称集虫法)简便、快速、检出率高,既可用于临床诊断,又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在此基础上,我们应用该法和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牛伊氏锥虫病的普查,进一步考核和证实了其实用价值,并对镜检方法作了改进。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把伊氏锥虫云南株动基体DNA微环重组于puc19质粒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JM103菌株,获得KDNA全微环克隆。用α-~(32)P-dATP经缺口翻译标记的重组质粒(PTK)能与伊氏锥虫及其KDNA杂交,而不与核DNA杂交。该质粒探针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检测出10pg的KDNA和100个锥虫体,是快速鉴定伊氏锥虫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13.
用从湖北当地水牛分离的伊氏锥虫制备伊氏锥虫灭活苗,在湖北省当阳市以10 mL/头剂量免疫接种役牛12 500头.免疫后1个月,随机抽取其中15头免疫牛,每头经皮下攻虫1×104条,仅有1头牛出现虫血症,保护率为99.33%(14/15).其余免疫牛中有22头出现虫血症,保护率为99.82%;免疫牛血清间接血凝效价为18~11280.药物预防组的12 407头牛中,有763头出现临床症状和虫血症,其中12头死亡,保护率为93.87%.  相似文献   

14.
中华皮蝇(Hypoderma Sinense pl.)早在1900~1901年由俄国学者Κозлов在我国青海省采集到,1926年由Pleske命名为中华皮蝇。1981~1984年,我们对青海、四川和甘肃三省牦牛皮蝇进行调查,发现该蝇是寄生于牦牛的特有种类,并对其生活史、流行病学等进行研究。但国内外对该蝇有不同的看法。如Грунин(1962)Бреев(1970)提出该蝇可能是纹皮蝇的高山亚种。国内1984年古人提出寄生牦牛的中华皮蝇和纹皮蝇是一个种。故我们继1982年对该蝇形态学研究后,又根据Avise 1964年提出的“种间的生化差异对描述和鉴  相似文献   

15.
伊氏锥虫多因素致弱苗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的相关性刘俊华欧永春1)曹生福2)(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长春130062)锥虫病的免疫预防和免疫机理是国内外兽医界和医学界正在探讨和急待解决的难题,由于锥虫不断发生抗原变异和免疫抑制,使这项工作遇到了很大...  相似文献   

16.
以连续克隆分离的方法,从1株水牛伊氏锥虫中分离到40个克隆群体,从中分离鉴定出18个抗原变异型.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发现其中2个抗原变异型(即HbTatl.18和HbTatl.15)分别能与约80%和60%克隆群体的血清发生较强的阳性反应,初步确定这2个抗原变异型为该虫株的优势代表变异体.这为伊氏锥虫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分子诊断以及遗传进化等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早在1941年,印度的Kuppaswamy就通过研究认为山羊与牛都可以看作是伊氏锥虫的保虫宿主。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来检测人工感染伊氏锥虫的山羊血液中抗体变化的规律,从而为山羊感染伊氏锥虫的血清学诊断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伊氏锥虫副鞭毛杆蛋白2(paraflagellar rod protein 2,PFR2)的分子特征和免疫特征,利用PCR扩增伊氏锥虫PFR2基因,将扩增产物插入p QE-80L载体,经原核表达后,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blot鉴定反应原性。结果表明,PFR2基因大小为1 803 bp,编码含601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SDS-PAGE电泳显示该蛋白大小约为66 ku,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小鼠抗PFR2多克隆抗体的效价为1∶25 600;Western-blot检测显示重组PFR2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伊氏锥虫PFR2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抗伊氏锥虫表膜抗原的单克隆抗体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健康、人工接虫及先用伊氏锥虫弱毒株免疫后用强毒株攻击马(骡)血清的循环抗原(CAg)进行了追踪检测,同时用常规ELISA法检测了相应的循环抗体(CAb),结果为:CAg与CAb不全呈平行关系;部分免疫马(骡)首次攻虫前CAg即可呈现阳性,CAb为阴性;免疫马(骡)攻虫后大多经1~3个CAg高峰而后健活,CAg逐渐转阴,CAb则上升较慢,上升后则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人工接虫马(骡)接虫后经1~2个CAg高峰而死,濒死前4/5动物CAg呈现阳性,而CAb在濒死前只有1/5呈现阳性;人工接虫马(骡)的CAg水平高于免疫马(骡),二次攻虫后的CAg水平高于首次。  相似文献   

20.
将两个伊氏锥虫及一个马媾疫锥虫的不同分离株分别接种用环磷 酰胺处理的小鼠,获得五个克隆,用等电聚焦比较其蛋白质差异。结果表 明,三个分离株之间有明显区别;马媾疫锥虫显著不同于伊氏锥虫;分离株 不同克隆间区别较小,其中广东水牛株两克隆间带型相同,安徽水牛株两克隆间带型略有区别。证明伊氏锥虫克隆间变异较小,锥虫不同分离株间变异较大,马媾疫锥虫与伊氏锥虫之间变异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