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与以往"中国威胁论"充斥了意识形态的"傲慢与偏见"不同,新一轮"中国威胁论"重点在于强调中国有了与西方世界相比肩的实力,而且此种实力代表着与西方世界存在显著差异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他们所担心的"中国威胁"不再是出于防范,而是基于战略角逐的实力博弈,更多担心中国可能会抢夺他们的"既得利益"。尤其令西方担心的是,中国可能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有可能构建"另一个世界",这是新一轮"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2.
前线文摘     
《前线》2018,(11)
正刁大明: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当前,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仍未根本改变,西方国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时臆造一些概念、说法来歪曲中国,无理攻击中国为提升国家形象与国际影响力所做的努力,无端指责中国为推进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的努力。这些歪曲抹黑中国的言论,反映出"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国家仍有市场,冷战思维在西方国家一些人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3.
正近来,西方媒体通过创造"锐实力"这一新概念,指称中国正运用意识形态、贸易、投资和军事等手段进行全球战略渗透和扩张,不断渲染中国对既有国际体系和秩序的"破坏",由此掀起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产生了广泛国际影响。实际上,"中国威胁论"并不是一个新鲜论调,而是西方世界的老生常谈。从冷战结束起,这一论调一直是与中国崛起相伴的"杂音"。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否对区域和国际安全问题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构成一种威胁?近段时期以来,西方流行一种新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生态环境威胁论"。诚然,目前中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但是中国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就,生态环境建设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中国正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现,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国际话语权彰显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其传播内核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当前日趋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形势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有效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传播有效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突破现有国际话语格局,在学习研究西方话语权构建特点及传播方式,有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国际话语权传播平台与渠道,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传播的"中国话语体系",成为中国价值走向世界的"价值典范"。  相似文献   

6.
构建有效的传播机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保障。文章分析了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机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机制的构建,需要从打造优秀传播队伍、拓展共通意义空间、建立话语转化机制、优化媒介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7.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未来,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要培养善于讲故事的行家里手,创新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方法。要讲述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讲述有温度的中国故事,要讲好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把中国渴望世界各国和平发展的期盼讲好,主动面对和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质疑和关切,消除基于西方中心论的话语对中国形象的歪曲。讲述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一定要真实,既自豪地讲成绩,又直面问题,向世界展示一个客观、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相似文献   

8.
正从2015年开始,美国国内出现了反思和重新审视中国国际地位及其国际作用的大辩论,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并试图在国际社会掀起警惕、批评、施压中国的高潮。本轮"中国威胁论"的喧嚣声,渲染力度明显比以往更大,涉及的领域更广,对中国的情绪化反应更强烈,倡导的应对举措也更具对抗性。这一切都与其自身国内政治动荡与国际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一、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花样翻新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开始在其官方文件  相似文献   

9.
文化对外传播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实现的重要途径。创新文化传播机制是中国实现文化强国,构建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方式。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上升,构建全新的文化传播机制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增长、国际影响力提升,各式各样的"中国论"层出不穷。首先,"中国威胁论"再次甚嚣尘上;其次,"中国责任论"惹人关注。在这  相似文献   

11.
李衍增 《唯实》2006,1(10):20-24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华传播,并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从文化角度看,经世致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的思想依据;鸦片战争失败后出现的向西方学习的潮流,迈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步;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使中国人最终选择了既来自西方文明又对资本主义极具批判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和朴素唯物主义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在华传播.  相似文献   

12.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传播机制建构是当下关系人类前途命运、世界发展局势、民族复兴战略的时代要求。面对全人类共同价值对外传播深度和广度有限的现状,中国必须抓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无限机遇,做好充足准备应对多重挑战。构建起以对外传播动力驱动机制、阐释与澄清并举的话语机制、多元协同的主体传播机制、多维融合的媒介传播机制和科学精准的追踪反馈机制为组成要素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传播机制体系,对于提高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球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美国及西方一些国家的某些学者和部分政界人士大谈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并提出要“遏制”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高,一些西方人士还会不停地重复他们的“理论”。我们不妨弄清他们的意图究竟是什么?而一个稳定的中国又将给世界带来什么?“中国威胁论”的提出最早直接了当地提出“中国威胁论”的恐怕要算是1992年4月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发表的长篇调查报告。紧接着,西方国家广为传播。1992年5月11日,美国传统基金会的刊物《政策研究》发表了题为《正在觉醒的龙——在亚洲真正的危险来自中  相似文献   

1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系统性总结和升华,其"发展导向"与"多元包容"特征推动着中国国际话语空间的拓展,而提出的源发性观点与引领型概念也有助于改善中国国际话语不足的状态。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话语在对外传播与外交实践中也面临着话语表达强度与国际话语传播效果不匹配、话语表达导向与话语认知结果存在偏差、中国学者在国际平台话语不足等困境。对此,中国需要通过理性认知西方国家话语反制的必然性、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话语内涵进一步具体化、加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术建构等路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外交话语向外交话语权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孙来斌  邹阳 《学习月刊》2011,(17):16-17
面对中国正在发展崛起的事实,一些西方人士出于种种原因总是表现得忧心忡忡,要么替中国担心,要么担心中国。其中,"中国威胁论"充分表明了他们的心态。冷静观察国际上针对我国的"中国威胁论"及其最新动向,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为我国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是一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阚功俭 《求实》2004,(6):70-71
由来已久的“中国威胁论”极容易混淆视听 ,而聆听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客观评价 ,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真相 ,辨明是非。中国的发展给邻国和他国、乃至世界同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国际舆论中 ,“中国威胁论”已越来越失去市场 ,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是机遇而不是威胁。  相似文献   

17.
1994年,国际上出现了“中国粮食威胁论”.此论认为,中国未来将因出现严重的粮食紧缺而成为世界的一大威胁.面对这种论调带来的严峻挑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通过学习研讨,并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以摸清农情粮情,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着力统筹内外两个大局,一手抓国际舆论,开展有针对性的宣讲工作,一手抓粮食生产,制定增粮增收的政策措施.通过一系列努力,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能力,击破了“中国粮食威胁论”的谣言,树立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1996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反驳“中国粮食威胁论”所作的一系列努力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探索粮食问题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应对“中国粮食威胁论”中的举措和方法,对于我们应对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国家形象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敏 《理论导报》2020,(8):53-54
正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我国赢得国际声誉,打破少数西方国家恶意制造的"中国威胁论",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关注国外媒体声音之外,我们还应关注一种更深层的中国叙事,这就是国外主流教学书籍中关于中国的描述。通过对英、法、美等世界主要国家历史教材的调研可以发现,当前部分国家的历史与地理教材仍存在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关于中国的描述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论  相似文献   

19.
黄红发 《求实》2002,3(7):19-22
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发展的现实国情 ,考察了世界格局变化趋势 ,作出了中国是发展中大国的科学定位。把握邓小平的中国国际地位论 ,对加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名符其实的世界大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 ,驳斥西方叫嚣的“中国威胁论”、“中国无用论”也是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0.
正近期,一种冠以"中国债权帝国主义"的论调逐渐在国际场合流传起来"。债权帝国主义论"很精准地迎合了国际社会一些人的想象:中国虽没有重复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道路,却在以新的方式塑造着国际霸权。可以想象,类似论调会加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猜忌,干扰相关项目,尤其是那些以开发性金融为主要操作方式的大项目的推进顺畅度,甚至有可能会升级为下一轮"中国威胁论"的主要逻辑。"债权帝国主义"说法的核心论据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