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振清 《求实》2006,2(2):17-21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富有独创性的理论。这个理论初步解决了民主革命胜利之后,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问题,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但毛泽东为什么在建国后不久就放弃了呢?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予以剖析。这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1940年 1月 ,毛泽东在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中 ,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和纲领 ,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 ,把中国共产党所要建立的新中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勾画出一个清晰的轮廓。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无疑是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思想 ,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的一次飞跃。但是 ,这一社会理论也存在一些颇为重要的不明确之处 :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时间多长以及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是什么 ?社会主义革命如何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衔接 ?正是这些不周全之处成为建国初…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建国后第一次向基层干部调查农村互助合作情况,张玉美有幸向毛泽东汇报工作中国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其他领导人原来设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迅速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进行大规模的国家工业化建设,使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为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基础。然而在1952年夏秋之交,中国社会经济的现实生活发生了一些超出原来预料的变化。在以巨大财力支持抗美援朝战争的情况下,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奇迹般地提前完成,…  相似文献   

4.
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结束原因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主主义理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组成。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基本观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们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有经过较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在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之后,我们才能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但中国革命胜利后不久,毛泽东即把原先"将来"过渡的设想,调整为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结束的原因,近年来学术界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多种观点。本文试就这些观点作一综述,并相应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夏道汉 《求实》2001,2(1):17-19
毛泽东关于以和平方式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 ,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石。本文从民主革命时期、建国初期和 195 2年前后毛泽东有关这方面的论述中 ,分析了毛泽东这一理论的形成过程和社会历史条件 ,论述了毛泽东这一理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方针经历了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到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转变。它是由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和当时国际国内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也是对原来"设想"基本精神的发展与进步,当然也有其历史的局限和不足。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有些论者把过渡时期总路线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设想对立起来。认为由此犯了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以致造成后来的失误。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值得讨论。一中国革命经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共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理论和实践,是随着中国革命的  相似文献   

7.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初步解决了民主革命胜利之后,如何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问题,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但毛泽东为什么在建国后不久就放弃了呢?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予以剖析。  相似文献   

8.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我国昂首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最关键性的一步。如何稳妥、正确地走好这历史性的一步,中国共产党人曾先后形成了两个构想。这两个构想的理论与实践,都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回顾这段历史,对两个构想作些比较和研究,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大有裨益。一、原设想在中国消灭剥削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创立之初就确定了的奋斗目标。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则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的历史课题。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此做了艰辛的努力。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集中了全党的经验和智慧,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一条经过新民主主义到达社会主义的中国社会发展之路,清晰地展现在中国人民面前。这里包含了两个  相似文献   

9.
实现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民主革命的目标已经实现。但问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上怎样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人的最初设想是:先建设新民主主义、实现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再采取社会主义的步骤,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但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新民主主义改革的完成,党决定“趁热打铁”,实行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战略。到1956年,三大改造已基本完成,这标志着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0.
“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即第一步建设新民主主义,第二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后的建国基本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是党经过多年奋斗、探索而确立起来的,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体现。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从理论方面来看,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中国社会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做出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1.
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是从理论上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 ,建立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 ,从而架起了从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桥梁。在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实践中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又发生嬗变 ,并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是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性质、地位、任务、及长期性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认识。这个理论经过了孕育、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  相似文献   

12.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创制与放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民主主义理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两大部分构成,它是中国共产党人解析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中国完成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演进问题之文章的“前后篇”。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宣告新民主主义革命论这一“前篇”告一段落。作为“后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系统回答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在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①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主要包含关于联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必然性、任务、纲领、前途等问题。在新民主主义的…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关于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时限估计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大的战略设想,时限估计都是它的一个重要内容。时限估计的长短,反映着决策者对完成战略任务难度的认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具有历史阶段性的战略任务,对完成这一任务所需时间,建国前后毛泽东和中共其他领导人有过多次估计。从这些时间估计的变化中,大致可以看出毛泽东和党中央对新民主主义阶段的认识及领导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方针、路线的变化过程。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一向是把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两步奋斗目标,既互相区别又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探索历尽艰辛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结合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中国实际 ,历经数十年的艰苦探索与实践而形成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演进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就开始在实践中探索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党的二大创造性地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明确了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 ,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相互区别…  相似文献   

15.
李蓉  谭明 《世纪桥》2003,(4):13-15
新民主主义这一重大理论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进行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和取得的最伟大成果。这个理论成功地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指明了通过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因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中,"革命必须衔接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存在矛盾和冲突。毛泽东对"革命必须衔接理论"的选择,意味着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放弃。这种结局,无论对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还是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均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毛泽东关于"民主共和国"的构想,经历了从"三民主义共和国"思想到"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思想的演变历程。"三民主义共和国"设想是在中国建立一个英美式的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主张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过比较,中国共产党人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8.
40年代末,毛泽东以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中国革命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思想为基础,在审慎思考和与党内其他领导人反复磋商后,形成了和平地、稳妥地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战略构想,其核心思想是: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一个以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为中心的革命转变战略。1948年秋至1950年初,毛泽东从多方面阐述了这一战略构想的目标、中心、指导方针、基本政策及步骤等问题。本文试对这一构想作简要的探讨。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主要内容毛泽东关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毛泽东关于“民主共和国”的构想,经历了从“三民主义共和国”思想到“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思想的演变历程.“三民主义共和国”设想是在中国建立一个英美式的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主张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过比较,中国共产党人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复杂时期。这一时期,既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结构转换的思想,又诞生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造性分析。但由于社会建设经验的欠缺和对经典理论理解的片面,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经历了一段曲折探索的艰难历程。作为社会发展阶段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得失是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有力推动社会结构变化发展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