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在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方面起步早,实践经验丰富。这些实践经验启示我们:应始终树立公平正义理念,确保救助对象应"保"尽"保";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使社会救助工作得到切实保障;建立科学的救助标准和综合型救助制度,确保救助对象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完善配套的扶助政策,提高救助者的自我救助能力和救助效率;建立多渠道的救助经费筹集机制和科学的管理分担机制;强调综合协作,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最古老的制度,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与改革应当从政策治理走向以法律治理为主体。由此,社会救助的公众参与非常必要。其内容包括对制度安排与制度实施的参与。公众参与社会救助的制度安排和实施应当以常规化和制度化为思路,其关键在于以"论辩"为精髓改进听证会机制,救助对象及其边缘群体对社会救助的参与是保障参与公平性及其实效的特殊议题。  相似文献   

3.
温哲 《慈善》2021,(1):43-43
"江南有个余善人",说的是晚清著名善士(慈善家)余治。余治慈迹遍布江南诸省:江苏、湖北、浙江、上海……他"敦行善事五十年,大江南北无贤愚疏戚",打破了地域与社会界限,产生了广泛影响。余治的慈善活动主要体现为救助婴孩,他在无锡成立保婴会,在江阴成立恤产保婴会。并且投资教育,筹立义塾、义学。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3)
对孤残幼儿这一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救助所持有的理念和救助方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尺度。文章通过对目前实行的社会救助方式的审视,肯定取得的成绩,明确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家庭助养这一新的"类家庭"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期实现与机构养育、家庭收养、家庭寄养等救助方式的融合互补,促进幼儿早期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慈心善语     
《慈善》2021,(1):68-69
"凡事不宜痴,若行善则不可不痴。"这是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的一句话,原话是:"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凡事不宜痴,若行善则不可不痴。"张潮:字山来,号心斋,仲子,安徽歙县人,生于清顺治八年(1650年)。  相似文献   

6.
王乾荣 《民主》2010,(12):49-49
孟子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乐取于人言以为善。"亚圣的这些话,是赞赏三位历史名人的——他们都能闻过则喜,改正错误,汲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一般俗人,很多情况下奉行"被毁则报,被誉则默"信条——这被鲁迅说成是"人情之常"。当然"毁人"过分了一些,被毁者"报"之,难免。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3)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在西方福利国家福利多元化、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及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大背景下,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尤为必要。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应该在救助服务的三大阶段,搭建服务参与平台,使企业、社区、志愿者、非营利组织等服务主体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救助服务的过程中,构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有效解决未成年人流浪问题。  相似文献   

8.
贾锋 《理论探索》2014,(2):115-120
农村失独老人社会救助权国家保障的基本内容包括:物质性给付,这是农村失独老人社会救助权之基本保障;服务性给付,这是农村失独老人社会救助权之辅助保障。我国农村失独老人社会救助权国家保障的现状是:给付标准比较低,给付覆盖面较窄,给付政策不公平。社会救助立法是保障失独者权利的有效手段,为此,可以由国务院先行制定《失独家庭社会救助条例》,待机会成熟时,再考虑制定《失独家庭社会救助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基本框架是一种亲市场的经济政策与具有"剩余"特征的选择性社会救助,体现在生产性的开发式经济扶贫和处于"激活"程序中的农村五保与医疗救助政策.长期以来,旨在救助贫困者的社会政策成为经济政策的附属者角色,然而贫困者所面临的生计风险需要传统社会政策在扶贫框架中的转型.本文通过分析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在诸多方面的联系和差异比较,结合我国农村贫困的现实,以嵌入性要素来理解我国农村社会政策转型的方向.在这方面,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视角在反贫困战略中提供了可让我们选择的嵌入性要素.它们是:减少风险管理成本的社会资本、反社会排斥的劳动力政策、农村生计的保护与发展、健康与医疗政策的整合以及资产为本的个人账户建设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阳光救助工程"是青岛市2002年7月开始对中国的社会安全网建设进行的创新实践.它有效地保障了城市贫困人口特别是下岗、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权益.以青岛市"阳光救助工程"的创新实践为例,研究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对社会安全网建设的作用.通过分析"阳光救助工程"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对该项举措的创新绩效进行评估后,认为,"阳光救助工程"的创新实践对完善中国社会安全网带来了许多启示.这些启示主要包括:第一,对城市贫困进行综合治理时,应在政府主导下扩大社会参与;第二,贫困问题并不单单体现在收入匮乏上,实际上还涉及到行为主体的物质、精神、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的表现;第三,从社会救济到社会救助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中,应该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第四,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社会系统,包括救济、就业、医疗等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第五,社区在社会安全网建设中应起到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社区的社会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11)
苏格拉底是述而不作的哲学家,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其弟子柏拉图的《申辩篇》被学术界认为是能够基本反映苏格拉底思想的哲学篇章。《申辩篇》中苏格拉底首先提出"我对自己一无所知",进而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原则,其哲学思想关注点开始从自然哲学转向人的现实世界。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心灵的最大程度上的改善才是人生活的价值,即"美德即知识"这一原则的目的所在。苏格拉底把世界归结为一种善的目的,并始终在劝人们行善,直至生命结束。  相似文献   

12.
<正>近几年社会出现的一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负面现象,尤其是诸如对老人摔倒扶不扶、公交上该不该让座、"到此一游"此类问题,我觉得这些都反映了人心变得"拧巴"了,一些老祖宗留下来的道理到今天却被人给抛弃了。"人之初,性本善"。人本善良,而善人就是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做人就要做一个善人,为善行善,讲文明讲道德,这样才能使我们社会主义的道德文明能够和物质文明一起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一个善良的人,才会  相似文献   

13.
2003年确立的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实施至今暴露出诸多问题,究其原因,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现行立法忽视了法理学中"权利(权力)和义务的平衡原则"在救助制度中的适用。根据该项原则,在行政救助法律关系中,不能片面强调救助主体的职责履行而漠视救助主体的权力享有,不能片面强调受助对象的权利享有而忽视了受助对象义务的履行,应增设救助主体必要的管理权力以及受助对象违反义务规定的法律责任和被救助主体权利被侵犯后的司法救济权利,以此平衡各方权利(权力)和义务,确保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良性运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救助体制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救助是社会弱势群体扶助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工作还存在着救助理念落后、城乡分割、救助内容单一、救助水平偏低、缺乏完善的救助体制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尽快通过转变救助观念、城乡统筹、建立社会救助体制等对策才能使现有问题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一个骑电动车的大学生扶起一个受伤的老太太,两人之前是否发生碰撞,双方各执一词。大学生被告上法庭后,一审被判赔偿7.9万元。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学雷锋反遭讹诈,此事经报道后,一时被认定为郑州版的彭宇案,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6.
岳宗福 《行政论坛》2011,18(1):20-23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社会救助行政体制的演进过程大致可分为肇建、调整、破坏、复建、改革及大部制改革等六个阶段。回顾社会救助行政体制的演进过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在改革的目标设计上,精简机构固然重要,但比精简机构更重要的是公平地提供优质服务。尤为重要的是,社会救助行政体制的未来改革必须置于"有令必行"的法制框架下来进行,借此实现机构演进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7.
2003年确立的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实施至今暴露出诸多问题,究其原因,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现行立法忽视了法理学中"权利(权力)和义务的平衡原则"在救助制度中的适用.根据该项原则,在行政救助法律关系中,不能片面强调救助主体的职责履行而漠视救助主体的权力享有,不能片面强调受助对象的权利享有而忽视了受助对象义务的履行,应增设救助主体必要的管理权力以及受助对象违反义务规定的法律责任和被救助主体权利被侵犯后的司法救济权利,以此平衡各方权利(权力)和义务,确保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良性运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洪娇 《学理论》2012,(31):118-119
地方立法的地方性特征是地方立法的灵魂。地方社会救助立法当然也应该把握好地方性这一特征,以明确地方立法相对于中央立法的定位,防止照搬照抄上位法和同位阶法的地方"二次立法"的出现,使地方社会救助立法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得以发挥。地方社会救助立法的地方性特征应在立法主体、立法权限和立法内容上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9.
宫蒲光 《慈善》2021,(1):5-8
社会救助是基本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推进社会救助法治化进程,是保障和维护困难群众基本权利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挑战的关键阶段,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设计,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显得尤为...  相似文献   

20.
"失独"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社会问题。失独老人的社会救助问题不是个别家庭的特殊问题,而是相对普遍且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失独老人在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和社会融入等方面有着特殊的需求。目前,我国对失独老人的帮扶政策存在帮扶对象识别缺乏针对性、帮扶内容简单、帮扶主体单一、帮扶水平有限以及救助法律缺乏等问题,为此,要加强政策改进,尽快建构和完善失独老人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