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冷战后的日美关系及其走势吴琚冷战年代,日美关系是以《日美安保条约》为标志,经济利益服从于战略利益,日本对美俯首称臣的“特殊”关系。尽管从50年代到80年代两国关系因贸易战、汇率战、技术战而一波三折,但因受“冷战”影响,最终都以互让结局。90年代,冷战...  相似文献   

2.
日韩两国之间的“竹岛”问题一直久拖不决,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日韩双方对“竹岛”问题的解释各执一词;二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国内政治斗争以及民族感情的需要,两国政府均采取不妥协的强硬立场,并且竹岛(独岛)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它的军事价值对日韩双边关系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牵制。日韩双方为此多次交涉,但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甚至还未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途径。为打破日韩关系在“竹岛”问题上的僵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日俄“竹岛”问题的最好办法。  相似文献   

3.
研究美国因素对台湾政治生态的影响极为重要。分析美国对台政策的历史演变、布什上台后对台政策的种种变化、美国对台政治势力的态度以及美国对台湾选民投票取向的影响,对于认识、梳理和研究中关关系,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的对外(华)决策过程中,学术界具有独特和重要的作用。从60年代初美国政府开始考虑调整对华政策起,美国学术界就一直参与其事,提供背景情况、分析和建议等。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起世界进入后冷战时期,美国外交决策的国内外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涉及到对华...  相似文献   

5.
社会再生产类型区分标准的人口因素贾华强从社会的角度对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进行区分,不仅关系到理论上对这两者关系的正确把握,也关系到实践中如何准确地处理这两者关系、如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等重大问题,因而从60年代起,就引起了我国经济理论界的广...  相似文献   

6.
安成日教授近期完成的力作《当代日韩关系研究(1945-1965)》已经与读者见面了。《安著》采用国家利益理论指导研究,结合实证的研究方法,站在东亚区域国际关系史的高度,对1945年到1965年的日韩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该书是国内第一部有关当代日韩关系方面的研究著作,其价值具体表现在:其一,开拓了运用国内外第一手资料研究近现代日韩关系的先河;其二,在学术观点上有重大的突破;其三,在研究视角和研究理论上有新的创见;其四,在细节处理上叙述生动鲜活,人物形象丰满,可读性极强。本书对当代日韩关系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法、德、英三角关系与欧洲格局重建朱立群冷战格局结束几年来,欧洲格局还在重塑之中,各种力量的角逐以及各种关系的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欧洲的未来。在欧洲局势的演变中,美、俄虽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法、德、英三大国关系的变化,正...  相似文献   

8.
6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内开始出现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观,一种是离开生产力标准,着重从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上理解社会主义,推崇“一大二公”;另一种是着重从生产力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把在公有制基础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之点。从6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两种社会主义观的争论主要有三次:60年代初围绕“包产到户”的争论;70年代中对穷社会主义的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姓资姓社”的争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结晶,也是同不科学的社会主义观争论和斗争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在斯大林时代形成的苏联模式反映了战争与革命时代的特征,其经济发展的粗放性、经济结构的超重性、经济体制的集中计划性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封闭性越来越不适应和平与发展时代的要求,苏联没有因应时代的变化进行模式转换,结果在60年代后由盛转衰,终于被时代所抛弃。本文认为,战后苏联模式由盛至衰和苏联剧变的发生,只有从世界历史进程的总背景和时代主题转换的角度,作深层次的经济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0.
60年代政治代对前青年行动主义领袖的影响美国玛格丽特·M·布朗加特和理查德·G·布朗加特对60年代青年反抗运动中两个最大的全国性青年团体、左翼的SDS(学生争取民主社会ir织)和右翼的YAF(美国青年争取目由组织)进行了跟踪调查。SDS形成于1960...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史实为依据,对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对外战略进行了客观分析与研究,指出: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3月莫斯科会议召开,执行对苏“一边倒”对外战略;从莫斯科会议召开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推行“世界革命”(即“四面出击”)战略;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执行“一条线、一大片”对外战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执行全方位开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本文认为,中国对外战略贯彻始终的是,坚持维护国家利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全面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牛军 《外交评论》2013,30(5):65-81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期中国对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匈牙利五个国家的政策的演变过程。中国外交史研究中将此五国称为"东欧五国",这是基于当时的地缘政治和中国对外政策面临的问题而形成的概念,它被当时的对外政策部门用来界定其研究和实施专门的政策,这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些特点。通过建立分析框架和揭示该时期中国有关政策的演变过程,表明中国对一些国家政策的变化主要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与安全战略转变的结果,并不是或主要不取决于中国同这些国家双边关系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性别关系是人类社会男女两性之间的社会关系。自近代以来,我国重大的社会转型对两性关系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近代中国社会性别关系变化及呈现出的特点为:女性角色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女性权利部分得到社会认可;女性群体结构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性别关系变化及呈现出的特点为:女性社会角色主流化;女性权利全面崛起;女性群体结构多元化。社会性别关系的重构要关注和重视以下方面:国家体制对性别关系的影响;性别意识对政策制定的影响;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颇为风行“人道主义干预”即人权的国际保护,在它存在的一定时期内,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起,在国际社会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可是,也就是在这个时侯起,某些西方国家大肆推行所谓的人权外交,认为“人权高于主权”,公然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实行强权政法和霸权主义,对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和探讨主权与人权的关系,以事实和雄辩来批驳和揭穿这一  相似文献   

15.
非正式制度的存在及其变化对正式制度的演变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本文以金大中政府公务员成果奖金制度、开放型任用制度的实施过程为实证案例,分析韩国社会固有的非正式制度对行政改革的约束作用,并提出研究结论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16.
探地方性知识与法律移植问题台运启*杨为乔我们所处的时代,西方称为后工业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领域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兴起,冲击着传统的理性观念,并在法哲学领域对旧有法哲学理念提出了...  相似文献   

17.
论发展经济学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要地分析了发展经济学50年来的演变过程、变化原因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一般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影响。作者认为,发展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经济发展理论主要以结构主义为主导思想;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理论主要以新古典主义为主导思想;80年代末为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理论主要以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为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群体性冲击铁路拦车断道事件,不仅扰乱铁路运输,而且破坏社会秩序、影响国家政治形象。拦车断道事件发展演变到90年代,已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根据这些新情况,应采取更加积极的预防和处置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欧首脑会晤机制对中欧关系的政策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8年4月在伦敦举行首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以来,中欧关系的基本定位经历了从建设性伙伴关系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演变。中欧首脑会晤机制见证了中欧关系不断走向成熟的发展历程,并不断确认和规划了中欧关系的基本定位,从而成为中欧关系发展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回顾和分析中欧首脑会晤机制的发展及其对中欧关系基本定位的重要含义,对促进中欧首脑会晤机制的更有效运转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议题之一,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是纯粹的商业文化,没有个性,是统治和奴役人们的工具,但它有社会性和自律性。这种批判对60年代欧美青年影响极大。当今中国学者不应依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来裁剪中国的大众文化,而应对丰富复杂的中国大众文化作出自己的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