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省通化市民政局周长生认为,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要紧紧抓住民政为民的工作特点,把民政事业的各项内容延伸到执行社会事务的各项要求上去,当好百姓生活中的“五员”。一是在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上,要当好服务员。民政为民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要体现人本性,亲民性的特点要求,落实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为民、爱民、利民、乐民的思想。当前正值各项事业改革深入进行的关键时期,作为民政工作者,我们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以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为第一信号,当好人民群众的贴心服务员。二是在出台优惠政策上当好宣传员。民政工作是当前社会广为关注的重点,能不能把人民群众利益实现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山东省广饶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着力推进"五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一、便民服务"就近化"。从群众需求处着眼,以县级市民服务中心为龙头,重点打造了镇、村两级服务阵地,分别提供93项、41项便民服务事项办理,让群众享受到优质快捷的服务。一是加强阵地建设。镇级全部建立  相似文献   

3.
正"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为了交出一份人民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2017年,河南省各地市民政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努力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陆续出台了一项项惠民政策,实施了一件件利民工程,使敬老院建设管理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养  相似文献   

4.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精神,生动展现广大民政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埋头苦干的"孺子牛"精神,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和身边榜样,激励民政工作者主动担当作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脱贫攻坚中作出更大贡献,经民政部批准,中国社会报社与《中国民政》杂志社现联合举办"争当新时代人民群众心中‘最可爱的人’"有奖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5.
《公民导刊》2012,(1):123
2011年是重庆民政全面实施"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重庆市民政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三届八次、九次全委会精神,适应"十二五"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建设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抓住重庆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到青海省贵德县调研救灾工作,县里的一位领导在介绍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作时讲到,"我们为受灾群众统一重建的安居房,统统在房顶和房檐部位刷上醒目的'民政蓝',作为安居房的明显标志."在和其他同志的交谈中,也有称"民政蓝"这个词的.什么是"民政蓝"?到实地一看,"民政蓝"就是"民政救灾"帐篷那样的蓝色.作为一个民政工作者,笔者心中不禁一喜:在迎接建国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一个使民政人值得自豪的新名词诞生了.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要在国家发展的大战略、大背景中深入思考和精心谋划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务实的举措,突出民政的职责和特色体现民政的作用和影响努力反映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当前,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认真编制好"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是各级民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国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黄树贤同志提出"要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揭示了民政工作的根本属性和基本要求。为民是民政工作的根本属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作为最古老、最基本的政府行政职能,民政工作涉及全体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方正县民政局局长张焕忠,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工作追求的目标,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为民政对象办了一件又一件好事、实事,被人民群众誉为"贴心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赢得了县委、县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称颂,筑牢了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的百年征程以及党领导的民政事业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党领导下的民政事业始终把为民爱民作为核心理念,"为中央分忧,为群众解愁",以利民惠民的实际举措守民心、聚民心。  相似文献   

11.
汪振海 《中国民政》2006,(11):44-44
民政工作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一条桥梁和纽带,肩负着扶贫济困、帮老助残、优待抚恤等多项社会性的救助工作;肩负着关注弱势群体平衡社会收入再分配,协调社会稳定的职责;肩负着传递党和政府温暖与关怀,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任。因此,向社会宣传民政,使社会了解民政,让社会支持民政,是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政》2006,(8):51-51
湖北省荆州市民政局廖晓林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政干部必须做到“六慎”:一是要“慎民”。民政干部是“以民为本,为民解困”心贴人民,服务人民,为黎民百姓办实事的人民公仆。作为民政干部要有正确的群众观念.具备最起码的“民本思想”。特别对新时期的民政干部来讲,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立身之本.时时刻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挂在心上,殚精竭虑地为人民群众服好务。 务的,只有奉公而使、为民而用的权力,而无捞取个人私利的资本。要加  相似文献   

13.
观点集萃     
民政干部要“六慎”湖北省荆州市民政局廖晓林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政干部必须做到“六慎”一是要“慎民”。民政干部是“以民为本,为民解困”心贴人民,服务人民,为黎民百姓办实事的人民公仆。作为民政干部要有正确的群众观念,具备最起码的“民本思想”。特别对新时期的民政干部来讲,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立身之本,时时刻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挂在心上,殚精竭虑地为人民群众服好务。二是要“慎权”。民政干部要做到为政清廉,首先要正确对待权利。要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利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民服务的,只有奉公而使、为民而用的权力,而无捞取个人私利的资本。要加  相似文献   

14.
<正>近些年来,担负着保障基本民生、创新社会管理、提供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能的民政部门,已被推到了社会建设领域改革的聚光灯下,成为媒体集中关注的焦点和人民群众密切关心的热点部门。新媒体时代,如何看待媒体、应对媒体和运用媒体是民政部门面临的新课题。民政人要主动提升媒介素养,善待媒体、善用媒体,把握和有效运用现代传媒,化被动为主动,更加从容应对媒体聚焦下的民政舆情事件。一要善对媒体,有"勇气"主动化  相似文献   

15.
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加强基层民政工作"决策部署后,第24工作组深入宁夏灵武市腹地乡村,以推动5项重点工作落实为主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工作,推动"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落地生根。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迅速行动,制订方案,层层发动,各级民政干部包市县、抓乡蹲村,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宁夏模式"是在总结推广灵武市民政工作蹲点经验的基础上,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  相似文献   

16.
在1998年武汉市抗洪救灾总结表彰会上,市委副书记韩忠学引用了灾区群众的一句话来评价武汉的民政工作──"爱'绿衣'(军人),盼‘白衣’(医生),又爱又盼是民政。"民政工作之所以能引起群众"又爱又盼",是得益于"民政形象工程"。自武汉市民政局局长李杰矩提出在民政系统"营造跨世纪形象工程"的目标以来,形象工程如同一把火,燃烧起民政人面向新世纪的激情。武汉民政人将形象工程的框架概括为"12345"──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个宗旨狠抓硬件、软件两大建设夯实基础设施、基本队伍、基本技能三个基础;创建服务公开化、工作…  相似文献   

17.
李学举 《中国民政》2004,(11):21-22
周国知同志是一位普通的基层民政干部,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为民、务实、清廉的光辉篇章,他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甘当帮助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知心人.  相似文献   

18.
<正>新时代面临新形势、肩负新使命,民政工作对象不断拓展、工作内容不断完善、工作标准不断提高,要充分发挥民政事业单位作用,满足人民群众民政领域的相关需求,关键在"人才"。充分发挥事业单位"人才"的作用,离不开有效激励机制的构建,构建与民政事业单位履职尽责相匹配的人才激励机制,引导人才资源尤其是适宜民政事业的人才向民政事业单位配置和流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纪梅英 《中国民政》2011,(12):50-51
民政工作是为民之政,和谐之基,承担着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的重要职责,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山东省东营市民政局坚持以人为本、民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按照群众需求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原则,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实现民政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和信息化,切实保障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救助管理机构开展的寻亲服务,与央视《等着我》、今日头条、宝贝回家等公益寻亲形成合力与互动,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社会赞誉,彰显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宣传和提升了民政形象。一方面,寻亲手段不断丰富,寻亲行为愈加深入,寻亲社会效益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寻亲服务的组织实施,还存在机构水平参差有别、甄别联动亟需加强、后寻亲服务需要进一步完善等等问题。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