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原则上,既判力只对诉讼双方当事人有效,但在特定情况下,既判力必要地及与第三人。基于不同的扩张基础,既判力可能扩张至不同类型的第三人。一般来说,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范围包括诉讼担当人、诉讼承担人、对裁判标的有公共利益的所有人、有实体法上依赖关系的人和请求标的的持有人或占有人。  相似文献   

2.
田宏杰 《中国法学》2020,(1):166-183
由形式谦抑性与实质谦抑性的有机统一、立法谦抑性与司法谦抑性的动态均衡所决定,前置法备而刑事法不用或少用,刑事立法备而刑事司法不用或少用,这既非象征性刑法在我国发韧的表征,亦非积极刑法观在中国肇始的告白,而是以谦抑性为内核的传统刑法观之精义所在。由此决定,刑法谦抑性在我国刑法现代化进程中的实现之路在于刑事立法扩张与刑事司法限缩的并行不悖和张弛有度,前者以行政犯增设的犯罪化扩张和刑罚强度减弱的结构化调整为主线,后者则应致力于以下两条进路的展开:一是前置法定性与刑事法定量相统一的刑法适用解释对立法犯罪化之司法认定限缩;二是前置法优先处理原则与刑事法优先处理例外相结合的刑事案件办理模式的倡导。  相似文献   

3.
童之伟 《法学家》2003,(5):16-18
半年多以来,人们对修宪有颇多谈论.发表和未发表的观点、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表达的看法,统计起来可达百余种,其中颇多有争议之处,但其中最基本的争议只有两种.  相似文献   

4.
曾友祥  王聿连 《法学杂志》2012,33(2):99-104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催生出了更多的单位犯罪,我国1997年《刑法》正式将单位确定为犯罪主体,这对于打击单位犯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由于立法层面上没有兼顾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之间的逻辑平衡,加之刑法理论界相关研究的匮乏,导致在司法层面上对单位犯罪的认定各行其是,以致使得刑事司法难以应对诸多的新型单位犯罪。因此,针对单位犯罪研究与司法操作的混乱局面,深入探究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关系,进而全面思索刑事立法对于单位犯罪加以干预范围的明确化和视角转换问题,对于完善单位犯罪刑法规制体系具有立法和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5.
期货市场本质上是一个法治市场,专门的期货立法是适应市场发展新形势、提升市场发展层次和水平的关键。与近年来期货市场的不断创新发展相比,我国期货市场的法治化建设仍亟待加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期货市场已经逐步形成了以《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为核心的监管规则体系,但是《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主要侧重于对期货市场的行政监管,法律层面的《期货法》一直没有制定出来。《期货法》的调整范围是期货市场立法过程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研究《期货法》的调整范围,重点就是要明确《期货法》调整和规范哪些法律关系,厘清《期货法》与《证券法》关于“证券衍生品”的调整边界,明确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原则,从而实现《期货法》与其他部门法在调整范围上的协调衔接,避免出现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以及法律调整上的交叉重叠。  相似文献   

6.
宪政视野中的民主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传毅 《法学杂志》2006,27(1):10-12
宪政就是被宪法和法律规范的公共权力。宪政民主的价值是使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宪政民主要受到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宪政民主的公共权力构建必须实行分权制衡,宪政民主的实现还必须有赖于社会力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公务员范围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洪涛 《河北法学》2007,25(1):73-75
我国<公务员法>的颁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导向性.其中,交流与回避制度的精细化、申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聘任制的确立以及下级对上级说"不"的制度安排,都成为人们赞许和圈点的理由.不过,<公务员法>调整范围的拓展,即公务员的泛化与非专业化,却有违分类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也必将引发理论上的无谓纷争和现实中的执法混乱.因此,针对该问题展开比较法、行政法、宪法以及立法目的意义上的学术反思,不但有利于公务员制度自身的完善与良性发展,而且必将会对我国时下的宪政改革和法治建设提供智识支持.  相似文献   

8.
刑事案件的受理是公安机关侦查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侦查理论和实践中,这项工作远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实践证明,刑事案件的侦破,时机把握极为重要。刑事受案作为侦查的起始,对今后侦查工作的走向影响较大,在法律程序和侦查行为中都体现出重要的价值,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刑事受案工作及时、合理、高效,对侦查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今天 ,继续探讨国际私法的范围问题 ,仍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 1 )它可以进一步明确国际私法和国际私法学的范围 ;( 2 )可以进一步明确国际私法立法应有的或可能的内容和体系 ,一个相对稳定而系统有序的体系 ;( 3)可以进一步明确国际私法在国际法体系中 ,特别是在国际、国内法体系中应有的地位 ;( 4 )可以进一步明确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间合乎逻辑的、科学的、合理的分工。  相似文献   

10.
在此次《行政处罚法》修订过程中,处罚种类扩张论得到广泛支持。学者们将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型行为措施定性为行政处罚,并且基于提升公共治理能力、规范行政公权力的良好愿景,主张扩张处罚种类。修订通过后的《行政处罚法》有限度地扩张了处罚种类。然而,从行政处罚内涵和立法政策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处罚种类扩张论并不合理。一方面,通过考察刑罚处罚的特征和狭义行政管理权与行政处罚权之区别可以发现,科处额外负担和非难是处罚的本质要素,典型非处罚行为应当排除在行政处罚之外。另一方面,提升公共治理能力与扩张行政处罚种类并无直接关系,为了规范公权力而扩张处罚种类之考量也将随着行政法制的不断完善而逐渐式微,贸然扩张处罚种类可能造成法律适用上的障碍,因而中间类型行为不宜纳入处罚种类。确立“少而精”的处罚种类,才有利于实现对行政处罚的专业性精准规制。  相似文献   

11.
刘鹏飞 《证据科学》2013,21(1):82-92
二元制事实认定结构为间接反证的适用提供了契机.在二元制事实认定结构中,证明与前提事实两立之事实以阻断认定结论性事实的过程,是适用间接反证的典型情况,而直接证明前提事实不成立的防御方法应属于直接反证.具备二元制事实认定结构的事实推定,因其经验法则的盖然性和推定结构并非全部都可以适用间接反证;间接反证同样可以应用于法官对高度盖然性经验法则进行司法认知的表见证明中.而在因果关系和过失的表见证明中,对经验法则的攻击同时也构成了对主要事实的抗辩,所以应区辨间接反证在此情况下之适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论“减轻处罚”的幅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法"减轻处罚"制度既可以减轻适用更轻的刑种,也可以适用附加刑。对于"法定刑",要作整体理解,可以在法定最高刑与法定最低刑之间使"法定刑"相对下移,最终实现"减轻处罚"。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合同法调整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从合同的概念入手 ,进而认为 ,现行《合同法》的调整范围应作扩大解释或修订 ,并主张我国合同法的调整范围应当界定为“私法上的合同” ,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合同制度与国际通行做法衔接 ,而且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使之真正发挥“统一合同法”的作用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有利于培养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同法律意识 ,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4.
遗赠扶养协议的扩张适用,可成为另类养老合同,以减缓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家庭养老压力。遗赠扶养协议实质是遗赠人和扶养人确立遗赠与扶养权利与义务的民事合同,老年人通过遗赠扶养协议的形式解决养老问题,既享受协议约定的各项权利,又履行协议产生的义务,是尊重自我决定权、维持生活正常化和实现养老内容自治化的体现。遗赠扶养协议是实现物与扶养行为交换价值的财产关系,具有扶养能力、愿意承担扶养义务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遗赠扶养协议的扶养方,不能独立生活或独立生活有困难而需要他人照顾的老年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签订遗赠扶养协议。  相似文献   

15.
Penal Boundaries: Banishment and the Expansion of Punish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use this article to argue for greater recognition of legally imposed spatial exclusion—banishment—as a (re)emerging and consequential social control practice. Although the new social control techniques that entail banishment are buttressed by a blend of civil, administrative, and criminal law, they are best understood as punitive in nature. This argument is supported by two empirical findings. First, interviews with the banished indicate that spatial exclusion often ha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nsequences akin to those identified by Sykes (1958 ) in his seminal account of the pains of imprisonment. Second, court data show that the growing use of civil and administrative banishment has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criminal cases involving allegations of noncomplianc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nalysts of punishment might usefully broaden their focus to include phenomena that combine civil, criminal, and legal authority, and are not defined as punishment by their advocates.  相似文献   

16.
Legal context. Since the mid-1980s, US patent law has exemptedcertain research activities in the pharmaceutical field fromliability for patent infringement. Recently, the US SupremeCourt expanded this exemption (‘safe harbour’) byholding that any type of research activity, regardless of itstiming or phase, may be exempt from liability for patent infringementwhere it can be shown that the such activity is reasonably relatedto the development and submission of drug approval informationunder a federal law. Key points. The timing or phase of research activities is immaterialto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safe harbour provisions apply. Thecritical inquiry in determin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safeharbour provisions is whether the activity in question is reasonablyrelated to the submission of drug approval information to the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A research activity is ‘reasonably related’ to thesubmission of drug approval information where it can be shownthat (i) a drug-maker has a reasonable basis for believing thata patented compound may work to produce a particular physiologicaleffect and (ii) the drug-maker uses that compound in researchwhich, if successful, would be appropriate for submission tothe FDA. The ultimate absence of experimental data from an FDAsubmission may not adversely impact the potential applicabilityof the safe harbour provisions. Mere intent to submit informationto the FDA is insufficient; rather, intent must be coupled withactual research activitie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safe harbour provisions of the USpatent law are not confined to specific types of research, norare they bounded by temporal limitations. Rather, any researchactivity, regardless of its timing or phase, may qualify forprotection. Importantly, industry researchers must take careto document actual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be prepared to demonstratethat such activities are reasonably related to the submissionof information to the FDA.  相似文献   

17.
《现代法学》2017,(6):13-19
《立法法》修改赋予更多地方立法权,改进了立法权的配置结构,推动了立法发展。宪法在立法权配置方面留下了诸多空间,宪法规定了地方政权机构的权力,宪法还为地方权力行使划定了边界。宪法规定了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基本原则,宪法具有鼓励地方开展立法实践的特征。宪法的这些精神、原则和规定引导和激励立法活动参与者通过修改《立法法》扩大地方立法权。宪法作为规则、程序和动力机制,是宪法控制立法过程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8.
论折旧基金对扩大再生产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折旧基金属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补偿基金,但折旧基金又具有扩大再生产的作用。对此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过论述,并用数学方法作了具体分析。本文在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手段对折旧基金对扩大再生产贡献的数量规律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生态补偿范围及其利益相关者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补偿所要解决的问题本质为出发点,从实现生态服务公共物品非市场化价值、内化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外部性、以及重新分配生态环境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三方面展开论述,试界定生态补偿的外延,厘清生态补偿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生态法益作为环境污染结果的维度转型、边缘展开以及范畴界定的"导向标",能够指引环境刑法体系的更新与自洽。同时生态法益作为环境犯罪侵犯的直接对象,解读生态法益的多维流变以及交叉视域,能够周全界析生态法益的范围涵射。生态法益的当代转型存在着跨际转型、立法转型以及定位转型,最终呈现出生态法益保障的经济效益、法律效应和社会效果"三位一体"的综合机制,而这一最佳效果的理论来源于生态法益的边缘学科的具体展开。立足生态法益的经济系统观、哲学价值观以及伦理平衡观视野,生态法益的对象范围应当予以适时扩大,将光污染、核辐射、噪音污染等通过第三方传播介质——大气生态空间的抽象对象所致的环境污染结果涵盖于生态法益之中,以期实现环境犯罪结果的可视化过程,并全面达致"人类·生态并重法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