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2003年10月31日,第58届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的反腐败国际法律文件。2003年12月10日,我国签署《公约》。2005年10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公约》。近十年的实践表明,《公约》对我国反腐败产生了积极、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利于我国开展国际合作,遣返外逃腐败分子,追缴被非法转移国外的资产,有利于我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国内法的腐败犯罪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建强 《法学》2006,(1):117-120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法有关腐败犯罪主体的规定存在差异。我国《公务员法》关于公务员的定义与公约中公职人员的定义相比较更是南辕北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反腐败公约在我国的实施,更有效地打击腐败犯罪,完善我国国内法中有关腐败犯罪主体的立法。  相似文献   

3.
当前,加强国际反腐败司法协作以遏制腐败,成为各国反腐败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这一全球性的反腐败法律文件应运而生.在我国的反腐败工作中,负责反腐败侦查、起诉的主要机构是检察机关.为配合检察机关行使反腐败职责,使其更为高效有力地与腐败犯罪作斗争,我们应当按照《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要求和精神对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进行适度调整与适时修改,健全与完善检察机关的相对独立性,对腐败案件采取特殊的侦查手段,建立对污点证人的保证机制,以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预防和惩治腐败犯罪方面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夏红 《法学杂志》2006,27(3):31-33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从刑事执法主体和刑事诉讼程序运行两个方面确定了一系列的原则,笔者通过逐一研读和对中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相关内容的检视,阐释了《公约》对中国刑事诉讼程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有效惩治职务犯罪,遏制腐败,第五十八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国已于2005年批准并签署了该公约.其中,<公约>第50条确立的特殊侦查手段是一个亮点,有利于积极侦破和追诉职务犯罪.我国相关立法较为滞后,因而,正确理解和有效落实<公约>关于特殊侦查手段的规定,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耀彬 《行政与法》2006,(10):119-122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洗钱犯罪作了规定,我国现行《刑法》对洗钱罪的规定与《公约》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我国对洗钱罪及其上游犯罪的预防和打击的效果受到影响。我们有必要对洗钱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作深入的研究并根据《公约》的规定完善我国关于洗钱犯罪的立法。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于我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公约第六条明确规定的各缔约国应当依据本国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确保设有至少一个独立性机构采取措施预防腐败。本文旨在通过公约审视和思考我国预防腐败体系的发展历程,以期为更好的贯彻落实预防腐败政策,促进公共行政的廉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正腐败资产追回是侦查机关或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和有关人员的合法利益,对犯罪所得的相关财物进行的查找、控制、处理等活动。2013年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事诉讼法》)在"特别程序编"中增加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一章。作为腐败资产追回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该程序对严厉打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腐败犯罪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它既是人类的遗产之一,也是现代文明异化的产物。为了加强反腐败力度,联合国大会于2003年10月31日审议通过《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这对我国有关应对腐败犯罪的刑事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我国刑事立法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我国的反腐斗争必将通过这项公约在战略上出现从权力反腐向制度反腐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所谓污点证人(stained witness),简而言之,就是具有犯罪污点且知道案件情况的人,多存在于贿赂犯罪、共同犯罪和团伙犯罪等案件之中。贿赂犯罪污点证人(以下简称“污点证人”),是有贿赂犯罪污点(参与受贿或者行贿行为),在司法机关追诉贿赂犯罪中配合和帮助司法机关就有关案情如实提供证言,由司法机关对其作出不予起诉或者减轻刑罚处罚的人员。根据我国的反腐败司法实践,污点证人多数是受贿罪案中罪责较轻的共同受贿人、行贿人和介绍贿赂之人。贿赂案件的污点证人虽然也被称作“证人”,但与普通证人相比,其特殊之处主要有:(1)污点证人的稀有性…  相似文献   

11.
郭嘉  白平则 《政法论丛》2012,(6):103-108
刑法规定的数额标准与司法实践不相适应的问题、影响刑罚轻重的数额等级划分不合理的问题及犯罪的数额起点问题是困扰我国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贪污贿赂犯罪的数额起点应当进一步降低乃至取消而不是提高。贪污贿赂犯罪刑罚的数额等级应当进一步细分,情节规定应当具体化。贪污贿赂犯罪的数额法定是十分必要的,不能因为与司法实践脱节而否认其合理性。完善我国现行刑法贪污贿赂犯罪应当沿着数字化、具体化方向发展,凡是可以量化的一定要量化,基于我国的国情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模糊性、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打击腐败犯罪,《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确立了刑事缺席判决制度。国外刑事缺席判决制度立法为建立我国该项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文章从适用的案件范围、诉讼程序、代理、辩护及救济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刑事缺席判决制度之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新《刑事诉讼法》第192条创设了专家辅助人制度,这是鉴定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但该条规定过于粗疏,缺乏可操作性,实践中需要对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资格条件、中立客观义务、虚假陈述的法律责任、质证范畴以及申请出庭决定程序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并细化完善该项初生制度。同时,应基于系统观念,推进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当下尤其是应继续深化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加快鉴定人及专家辅助人信息库建设以及制定规范化的刑事鉴定意见质证规则,惟此方能实现该制度的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反腐败刑事法律制度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存在一定的差距。从实体法方面看 ,该公约对诸多行为的犯罪化态度与我国现行刑法规定很不一致 ;从程序法以及证据方面 ,该公约提出的诸多要求 ,需要我国现行法律积极回应 ;从反腐败国际合作看 ,如何加强国际合作 ,创造稳定的国际合作机制 ,对于我国今后反腐败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该公约所建立的诸多机制 ,为我国积极预防和遏制腐败犯罪提供了很大的机遇 ,同时也对我国现行刑事法制提出了挑战。如何根据我国实际与该公约的规定相衔接 ,是我国目前需要认真解决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任广浩 《河北法学》2004,22(10):25-29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腐败对一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合法性的危害超越了现有的国界,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只有充分而全面的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地控制和惩治腐败,反腐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愈来愈广泛。作为第一项全球性反腐败法律文件——《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通过,为反腐败国际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我们应该转变“各自清扫门前雪”的旧观念,树立反腐败国际合作的新观念,加强在预防和打击腐败方面与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合作。  相似文献   

16.
郭立建 《行政与法》2008,33(4):94-97
腐败暴力犯罪是私欲恶性膨胀的领导干部,谋官害命的极端腐败犯罪行为。本文剖析了此类犯罪的主客观特点和犯罪根源,提出了要加强思想教育、权力制约、重点惩治、民主政治等方面建设,使其不想犯罪、不能犯罪、不敢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贿赂犯罪之立法完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视角,对我国现行刑法贿赂犯罪有关规定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检讨,建议以《公约》规定为参照,将我国贿赂犯罪“贿赂”的范围由“财物”扩大至一切不正当利益,取消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定罪要件和行贿罪定罪中“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主观要件,并增设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罪,促使我国反腐败机制和理念与国际接轨,使预防和打击腐败工作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18.
俞利平 《政法学刊》2005,22(6):20-22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贿赂犯罪的罪名体系、构成要件、反腐败中的特殊侦查、污点证人等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而我国现行刑事法律制度与之相比尚有一定差别.结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我们应建立相应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更加完善的贿赂犯罪罪名体系、构成要件,在刑事诉讼中引入特殊侦查、污点证人等手段完善打击贿赂犯罪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9.
何承斌 《现代法学》2006,28(6):180-187
贿赂犯罪体系是否协调、完善和科学,事关惩治和预防腐败犯罪的成败得失。我国已经正式成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缔约国,对照该《公约》的规定,我国的贿赂犯罪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相统一的前提下,重构我国的贿赂犯罪体系,完善贿赂犯罪的相关规定,就显得现实和迫切。  相似文献   

20.
贪污罪主体和共犯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阮世能 《现代法学》2003,25(6):94-98
本文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出发 ,阐析了认定贪污罪主体以及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实施贪污罪等疑难问题 ,提出在追究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时 ,应坚持共同负责的原则 ,同时区分各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的大小 ,以确定他们应承担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