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其相关规定,劳动争议的解决遵循的是"一调一裁两审"的处理模式.劳动争议诉讼是当事人解决争议的最后途径.当前,没有独立的<劳动争议处理法>和<劳动争议诉讼法>,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依据的是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这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因为劳动关系与民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用处理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纠纷的民事诉讼法来处理表面平等而实质上不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劳动争议,是极为不妥的.  相似文献   

2.
劳动争议篇     
劳动争议篇一、什么是劳动争议?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因劳动权利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即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并依法裁决。由于劳动争议对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有很大影响,因此应当及时依法解决。《劳动法》作为调整劳动关系的实体法,在...  相似文献   

3.
劳动争议篇     
劳动争议篇四、劳动争议当事人享有哪些权利义务?劳动争议当事人是指因劳动权利义务发生争执纠纷,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调解、仲裁、诉讼活动,并受仲裁决定和法院判决约束的争议双方。根据《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  相似文献   

4.
第十一讲 劳动争议郭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章规定了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制度,明确了劳动争议的范围和处理程序,确定了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原则,对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的设置、组成及集体合同产生争议的处理都作了原则性规定,使劳动争议的处理纳入了劳动基本法的...  相似文献   

5.
劳动争议诉讼举证责任分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果承认劳动关系不同于民事关系,劳动争议不同于民事争议,那么就必须承认建立在平等主体之上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不同于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之上的劳动关系的劳动争议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但是,我国劳动争议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理论研究和法律规定,仍然没有摆脱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影响和制约,严重地损害了劳动争议诉讼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尤其是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因此,应当根据劳动争议诉讼的特点,研究劳动争议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6.
劳动争议篇(续)十九、为什么当事人不得有激化矛盾的行为?《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当事人不得有激化矛盾的行为",条例的这一规定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知道,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也就是企业与本企业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可能...  相似文献   

7.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亟待加强张作光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在稳定和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还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一是少数企业还没成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有的虽成立了,但组织尚不健全;二是有的开展学习、宣传...  相似文献   

8.
参与劳动争议处理,是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机制和手段。2002年4月至10月,全总法律工作部组织开展了全国工会劳动争议处理组织和工作状况调研。据21个省市工会和全国铁路总工会的不完全统计,1999至2001年,各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共受理劳动争议389111件,调解成功率达81%;各级工会兼职仲裁员参加劳动争议仲裁庭办案31521件;工会法律援助机构为职工提供劳动争议仲裁或诉讼代理等法律援助478510件次,较好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调查表明,工会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不健全,作用发挥弱化。二是…  相似文献   

9.
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已经诞生,目前渊源主要体现为大量零散的部、省、市级行政性文件。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工作成效显著,人民调解制度不妨碍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的统一立法,统一立法能填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制度的作用盲区,统一立法的条件基本成熟,统一立法应当对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设立的区域范围、三方组建原则、工作职责及具体程序规则等作出恰当规定。  相似文献   

10.
正确掌握和运用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原则王国兴《劳动法》第七十八条规定:"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依法维护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实践中,我们如何正确掌握和运用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原则呢?具体地讲,我们在调处劳动争议案件过程...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于2011年11月30日出台的《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重点是对已经产生的劳动争议的协商与调解。其中,对预防劳动争议的规定,是《规定》的一个突出亮点。对此,我们在学习宣传中应予以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2.
劳动争议的协商程序是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但是在实际的争议处理过程中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由于协商程序的缺失,一方面影响了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另一方面,极大地损害了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对此,应当再造协商程序,完善协商制度的规定,明确协商、主体、内容和协商协议的效力,并且将协商作为争议处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只有这样,才能使协商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纠纷不断增多,而且往往因为当事人特别是用人单位对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不服而致使争议久拖不决,当求助于法院时,又因诸多的法律“真空”而使法院在受理与不受理之间左右为难。为了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久前,最高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对如何打劳动争议官司,给了个明白的说法。一、哪些劳动争议可向法院起诉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无权直接向法院起诉,而应当首先申请调解或者仲裁。只有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不…  相似文献   

14.
龚万和 《工友》2009,(5):18-19
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一般群体事件较多,发生事件速度快,容易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区总工会建立了以职工法律维护中心为主体,街、乡、开发区职工法律维护工作站为支撑的调解劳动争议的工作体系。哪个街道发生农民工劳动争议,就由街道、社区工会维权站联合出动进行调解。  相似文献   

15.
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争执,其实质是劳动领域中的利益冲突。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劳动争议作为劳动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将长期存在下去。因此,积极预防和正确处理劳动争议将是我国的一项长期任务。劳动争议预防,是依据法律的规定,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职工与企业之间因劳动问题引起纠纷,即它是事前的积极预防,而不是被动的处理,是符合法律要防范于未然这一基本原理、符合我国劳动政策基本要求和劳动工作实际需要的。我国当前劳动争议预防的重点应当是:企业与职工之间因履行劳动合同和因开除、辞退、除名违纪职工发生的争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预防: 第一,加强劳动立法。一是要在改革实践中查漏补缺,逐步健全完善劳动法规,使  相似文献   

16.
调解指导中心的作用充分发挥劳动争议唐山市总工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劳动关系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劳动争议发生率逐年增加,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了的新形势,我们打破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只设在基层企业的单一模式,从1995年起,分别在市、县(区)、乡镇和...  相似文献   

17.
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是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作为劳动争议解决的选择性程序规定,其作用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在重塑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时应体现出自愿、及时、合法、公正等价值取向,以形成可行且有力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劳动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各种劳动争议事件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生产建设和安定团结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河南石油勘探局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扎实细致地开展工作,为稳定油区安定团结局面,营造良好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完善制度,组织领导到位河南石油勘探局于1990年成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并在全局29个二级单位全部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配备专兼职干部236名,形成了局、厂(处)有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矿(大队)有劳动争议调解员的三级…  相似文献   

19.
工会参与基层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虽然在现有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各个环节都对工会的作用作出了相关规定,但由于工会缺乏独立性、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缺乏法律的强制性保障等原因,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大多流于形式,应逐步完善工会参与基层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切实发挥工会维权职能。  相似文献   

20.
《重庆工运》2006,(4):37-38
劳动争议问题,是劳动关系的必然产物,当前,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存在劳动争议问题。劳动争议问题单从争议双方来讲,它是一个仅仅涉及劳动关系的单一问题,但是从社会整体利益来看,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不但涉及争议双方的具体利益,而且.它还涉及全社会的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社会稳定、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劳动争议问题,一定要认真对待,认真解决,妥善处理。但是,要解决劳动争议问题并非易事,它不但需要劳动关系双方的参与,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特别是需要国家的积极参与,需要国家从调解劳动关系的角度,加强涉及劳动关系的立法,建立健全涉及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制度,从法制的角度来维护劳动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