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腐败机会与成本理论的分析框架,结合农村基层腐败案例的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农村自治组织已成为乡镇公共事务的协助者与承担者,国家资源下沉增加了基层干部的资源分配垄断权力和自由裁量权。在政绩考核压力下,基层政府可能产生对村干部违纪违法行为的默契性容忍,弱化了基层监督;低薪与发展空间不足,以及乡村人情与传统伦理等因素,减少了基层腐败的机会成本,加剧了干部的道德失灵现象;农村基层腐败体现出低成本与道德失灵的特点。这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增加了农村基层腐败的风险。完善基层自治、强化自下而上的监督、改善激励约束机制等有助于减少农村基层的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村民自治运行中,一部分地区的农村存在村务公开难的问题,深层原因是农村不同群体利益摩擦、管理体制的弊端、农村各群体政策法制水平的局限。治理村务公开难的对策是强化法律监督,健全村务公开的约束机制;调动农民的政治热情,提高广大村民的民主意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理顺“两委”关系;推进政府改革,解决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国敬 《理论前沿》2009,(16):43-44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满机遇与挑战,多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卓有成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源于权力难受制约,村官的腐败现象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只有加强自下而上以及自上而下的监督制约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预防村官腐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转型的基础,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根据农村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治理体制进行调整,使之适合当前农村基层的实际。村干部公职化被认为是符合当前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基层需求,并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普遍推广。当前村干部公职化具体表现为坐班制、招聘制、考核精细化和逐级晋升制。东部地区村干部公职化与治理事务复杂化有关,并且以强有力的财政能力为基础。治理事务微小化、维持型治理模式及薄弱的政府财政能力与中西部地区村干部兼职化高度适应。由于科层体系对于微小事务的回应能力较弱,中西部地区村干部公职化还会导致村组治理框架破碎化、村干部动员能力弱化等问题。因此,可以考虑在具备社会基础和财政能力的中西部地区逐步推动村干部公职化,并将村民组织起来,在村庄中增强自我管理,重塑互助网络。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转型,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之间不断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冲突。从形式上来说,主要表现为村民与村干部以及村民与乡镇基层干部之间两种不同的矛盾冲突类型,其成因关键是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从而导致利益纠纷。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农村利益矛盾的协调机制,完善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同时,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  相似文献   

6.
作风建设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干部的作风总体上是好的,但仍然存在着理想信仰缺失、宗旨观念淡薄,学风不浓、不善于学习,独断专行、官僚主义,以权谋私、贪污公款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夯实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基础,把作风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提高农村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加大预防和惩治干部腐败的力度,严格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建设,等等。  相似文献   

7.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项具体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然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却面临许多挑战,如农村经济社会的变迁,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造血"功能不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后续乏人",党员队伍存在的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调、文化程度不高、人员结构不合理、政治素养不高等。为此,常德市通过突出党支部书记重要性,强化农村党支部班子建设,优化党员结构,培训后备干部,始终把服务放在一切工作首位等一系列"结合拳",推动了农村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乡镇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乡镇党委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龙头,是农村各项工作和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新形势下,乡镇党委要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毫不放松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五个功能"作用,确保农村安定稳定、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9.
村民组是党和国家在农村基层组织的"根系",处在农村各项工作的最前沿,在各项任务的落实上起着最基础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农村村民组长作用发挥不好,主要是因为不同程度存在村民组长待遇过低、文化偏低、培训偏少、作风不实等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通过提高待遇、强化培训、赋予权力、加强管理等措施,使村民组长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基层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0.
当前村级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培训机制缺乏,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亟待加强;村级党组织干部后备队伍机制难以稳定;监督约束机制不够严格以及缺乏激励保障机制。针对以上问题,应从完善选拔任用机制、规范教育培训和监督机制、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机制是以党组织的全部工作为系统,基于制度规范、工作内容、组织设置等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性,并与外部诸因素有机相连,而形成的运转方式。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科学化的实现路径,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管理机制和党群关系工作机制、村支"两委"工作运行机制,实现各项机制的协调运行,是提升党在农村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新时期执政党治理腐败的主要思路。在广大农村,鉴于实践中已经出现的因村干部腐败行为而引发的各类问题和矛盾,如何规范村干部职务行为,防范廉政风险已是当下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突出课题。从农村工作实际来看,村干部的职务行为主要围绕“政党代言人”、“政府代理人”和“村民当家人”三个角色而展开,其廉政风险点主要集中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制度机制三个方面,相应的风险防控也要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3.
预期利益的大量存在与对权力的约束与监督机制的缺失,是我国村级民主选举中出现不正当选举行为的深层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釜底抽薪,对村干部"去利益化",同时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民主选举的相关法律。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任村级干部的得力助手和村两委换届的"储备人才",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力量,对于推动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困境,现有村干部综合素质偏低,老年化严重,工作动力疲软化,而村级后备干部来源和数量严重不足,稳定性差,换届选举当选率低。这既有利益保障差的原因,也有制度不健全和心理偏差等原因。因此,我们要化解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困境,就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治文化建设,激发村民政治参与热情;创新激励机制,保障后备干部利益;创新培养机制,优化政府指导。  相似文献   

15.
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但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还存在着公共服务能力薄弱、党员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缺位"、党员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明确功能定位;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探索设置功能型党组织;强化主体素质;建立健全农民工流动党员城乡一体动态管理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沿河自治县板场乡推行村党支部联建的有益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遇到了机制和体制性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提高。为使农村党的组织的设置更加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板场乡党委进行了"建立联村党支部"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厦门郊区农村近几年来多次发生村干部集体贪污犯罪、村民群体上访事件,暴露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其中两委关系处理不当、村民自治流于形式、农民民主权利和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决策监督机制不健全是主要原因。协调两委关系,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落实村民自治体制,走依法治村之路,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治理,与农民群体的自觉、政府治理机制的完善、法律法规的健全与落实以及村民自治组织的支持四个方面构成的外部环境密不可分。现实中村民自治组织权力的虚化,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的外部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存在裂痕。基于帕森斯"AGIL模型"对农村群体性事件治理路径外部环境的分析,基层政府应树立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为满足农民的需求,建立快捷有效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主党派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对于优化农村基层的协商民主,推进农村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民主党派参与农村基层协商存在社会氛围不浓、党派主体性不够彰显以及制度和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推进民主党派参与农村基层协商,必须创新农村基层社会对民主党派的认同机制,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完善和创新民主党派参与农村基层协商的相关制度及机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职务犯罪呈现出高发态势,犯罪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犯罪隐蔽性不断增强。其原因主要在于犯罪主体综合素质较差,内外部监督缺位。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党和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级管理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村级内外部监督管理机制,改善和落实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激励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