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制创新与人性设计的探索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志勇 《新东方》2001,10(6):38-42
体制创新与人性基础的相容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回顾建国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人性依托,剖析批判旧的人性设计的理论偏颇和在实践中的困境,确立反映时代精神的新人性论是全面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前提。计划经济体制内在地蕴涵了“道德人”的人性思考,而“经济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性基础,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来临,“文化人”的重要意义正日渐凸现。  相似文献   

2.
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外哲学界一直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特点争论不休。通过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对人、人性和人的本质的阐述可知,马克思人性观具有以下内容:人性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人性是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人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人性观的这些内容决定了马克思人性观的实践性、全面性和生成性等特点,正是从这三个方面出发,马克思人性观实现了对西方传统人性观的片面性、抽象性和永恒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李妍 《中国减灾》2011,(6X):24-24
<正>这是人性沦陷的无边黑暗。几乎每年一曝的"黑砖窑"事件让你确信,我们的悲剧,在于千篇一律的人性底线失守、文明失陷、权力失范。当这种人类情感无法承受之重,逐渐由愤慨、凄凉渐转为麻木之时,那种面对人性地狱无法救赎的挫败,才是我们最大的悲情。  相似文献   

4.
张松辉  周耿 《湖湘论坛》2010,23(5):83-89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老子人性规律论的主题。本文从道与人性、心与人性、知与人性、政治与人性等四个角度具体分析了老子人性规律论,讨论了人性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无知无欲的婴儿——丧失了本性的成人——复归于无知无欲"婴儿"。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总概念,论证了人性的现实性在于社会物质生产劳动性是人的本性,人性的具体性在于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性,人性的历史性在于生成性、变动性、发展性的过程性,因此,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的同一性是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真正特色。  相似文献   

6.
刘稳丰 《理论月刊》2001,(11):66-67
人们肉体存在与精神存在的二重化,昭示人性善恶的二重性,历史上许多学者对此有深刻的体识。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人性中的恶,是法治产生的基础;而人性的善,则使德治有了可能。人性的善恶兼融必将推演出治理的德法并举,德法并举也有利于人性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冯周卓 《求索》2005,(3):114-116
经济学和管理学从科学的抽象性出发,提出人性假设作为研究的基础。这种方法往往是将某种典型情况加以外推,形成普遍的人性假设,并进一步被“实在化”。无论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都只是抓住了人性的某一面,把某种人性与某种管理行为冠以简单的因果联系,脱离不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二元对立的巢臼。从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来看,人的实践存在性决定了人性处于动态生成中。实践的历史性决定了人性的复杂性。实践活动构成人在具体情境中的场,复杂的人性只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被确定,复杂人性的具体表现是依情境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8.
近代西方管理思想上先后出现了4种主要的人性假设,构成了西方近代管理思想史上关于人性假设的历史演变过程,成为近代西方管理内容、结构、形式变化的理论依据。本文在综述人性假设理论变迁的基础上总结了人性理论变迁的趋势,并对这些趋势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试着从人性假设的变迁分析管理思想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人性的演变与高校德育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德育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人性可变是德育何以可能的前提,使人性升华是德育的根本目的。30年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性实现了从"政治人"到"经济人"、从"客体人"到"主体人"、从"简单人"到"复杂人"的巨大转变。面对德育对象人性的变化,德育只有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才能进一步增强实效性,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服务,为人性的完善服务。  相似文献   

10.
<正> 价值论是儒学哲学的核心。儒学价值论包括五个方面: (一) “天命——人性”的价值根据论。仁义道德根源于天命(宇宙法刚)和人性(人类天性),是“天人合一”的枢纽。把仁义道德说成自然和人的固有本性,就使道德价值具有先验性、普通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品格,为将仁义道德绝对化提供了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11.
法律的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一是必须注意区分法律的人性预设与伦理道德的人性要求,二是必须基于对现实客观的人性标准的认识。作为法律的环境法的人性预设既应区分“环境法的人性预设”和“环境伦理的人性要求”,又必须准确把握现实人的人性标准。以这样的基本要求为工具审视环境法理论界的“生态人”理论,就能看出学者们共同采用了“应然模式”,没有注意区分“环境法的人性预设”与“环境伦理的人性要求”,且普遍存在不忠实于现实人性,不符合环境法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所以,现阶段不宜直接将“生态人”作为环境法的人性预设。  相似文献   

12.
栗英 《青年论坛》2010,(3):75-79
人有自然人性和社会人性两种属性。自然人性先天形成,社会人性后天习得,是人特殊本质的反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偏重社会人性,忽略自然人性。遵循人性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双管齐下,既要重视社会人性,也要挖掘自然人性孕育的巨大能量。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人性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孝 《湖北社会科学》2006,(10):117-119
在心理治疗理论领域,人性观是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咨询师对人性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咨询的进程及效果。不同的心理治疗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心理治疗理论模式。主要从决定论——自由、积极乐观——消极悲观两个角度,对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人性观分别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咨询师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4.
官德问题直接影响着民心向背,从人性角度探讨官德建设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性思考体现了官德建设的本质诉求。人性视阈下的官德建设,要以对人性的真实理解为前提,尊重道德主体"个性、集团性和共性的统一",运用"尊人性"的方法手段,对官员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道德行为等进行培养、塑造和评估。启发官员的道德意识、净化官德的生成环境、上行下效、因材施教、完善官德考评体系等等,是人性视阈下官德建设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人性观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是理性的,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同时他还认为人性中包含着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方面。正因为人类有非理性的一面,因此应该用代表理性的法来规范认得行为,这样可以减少非理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只有全方位理解和掌握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观,才可以客观全面评价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6.
由于传统道德教育中人性关怀的缺失 ,现代人的精神失落呼唤人性关怀 ,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观的转变呼唤人性的发展 ,人性关怀已成为道德教育的时代课题 ,人性关怀不是空话 ,道德教育呼唤人性关怀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人性的密码     
《小康》2021,(6)
正每个让人喜爱、欣赏的人物身上都有一点让人难懂或瑕疵之处,解答密码是对人性的了解。无论是贪欲,还是妒忌,或是恐惧,人性深处才有万事万物的答案和密码。《红楼梦》里,每个让人喜爱、欣赏的人物身上都有一点让人难懂,或是被我们称为瑕疵之处,这增加了作家塑造人物的难度,但也让这些人物立体、复杂起来,不再是飘在云端的完美主角,而是渐渐接近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  相似文献   

18.
臧慧远 《求索》2011,(2):124-126
王夫之在继承孟子人性善和四端之说的基础上,从唯物的立场,对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人性何以为善又何以有恶等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回答。王夫之认为人性本于"气",人性的本质是善的。在对人性论的发展路径上,王夫之主张"日生日成"、"习与性成"的人性发展观;在情与性的关系中,认为"心统性情"、"情才同原于性"。他扬弃了宋儒对人性的二元化的分裂,重新确立了性一本论。可以看出,王夫之人性论洋溢着一种变革和实践的精神,一种积极有为的向上的朝气,透现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这些都是王夫之在对孟子人性论诠释与改进的基础上,对人性论做出的新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法治的基础主体是人,人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基本人性凝结成人的基本权利,这就是人权。法治的基础价值不是秩序、民主和自由,而是人性的健康发展。法治实现的基础力量不是国家强制力,而在于人性的觉悟。制裁违法行为的目的,不是惩罚、教育、改造和预防,而是违法者人性的修复。因此,人性在法治中居于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20.
纪昀人性论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立  吕耀怀 《求索》2010,(11):137-138,181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理解和论述可谓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纪昀继承和发扬了儒家人性论,提出了他自己对人性的独特见解,认为人性根源于气,而诚则是人性的基础,提出了不同于其它的人性论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