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綦玉帅  夏东民 《前沿》2011,(10):47-49
只有主观价值评价标准与客观价值评价标准相符合,人民群众才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正确的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评价的客观标准主要体现为"四个是否",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否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否坚持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地位;是否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南.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其本质和主体而言,应该是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先进文化必须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新和进行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3.
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人民群众整体文化素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们还需通过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运营方式、健全监管体系等方式,不断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从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4.
于天山 《前进》2015,(3):48-49
应县地处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大融合的地带,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地上建筑,地下文物,以及民俗风情都十分宝贵,如何使它们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这几年,我们提出了在传承中发展,在守护中进步的思路,在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宝贵经验。一是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同时也是享有文化的主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应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  相似文献   

5.
汪勇 《理论月刊》2012,(4):13-16
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共同浴血奋斗所创造的民族文化、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红色文化形成的源头和基础,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产物和结晶;红色文化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诉求和有效载体.在当下,弘扬红色文化与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共同的根本目的,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更好地谋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认为,文化的大众化是获得、维护和巩固文化领导权的前提,要求文化内容反映时代问题,合乎人民群众的诉求,形式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文化工作者要坚持和维护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文化大众化意味着文化要体现时代感,积极促进外来的先进文化实现中国化。这一思想对今天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勇 《长白学刊》2012,(5):26-30
人民群众需要理论,理论更需要人民群众.但是“理论掌握群众”并不是理论“化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化大众”是一种主观“灌输”,人民群众只是理论灌输进程中的被动接受者,是被“化”的对象.而“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是现实的个体的人,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受众者,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主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以往简单的理论“灌输”回归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世界,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作为大众化主体历史出场者的地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基于内心自觉自愿的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回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起源历程,分析"平民文化"话语权在当代视野下,其表达内容、表达方式和表达渠道上等方面的多元化,从制度、组织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来保障"平民文化"话语权的通畅。积极反映群众生活与实践,反映群众诉求,是我们文化建设真正包含人民群众自主选择和实践智慧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文化惠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文化建设的宗旨。基本文化权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大力推进文化惠民,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全面改善文化民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根本目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做好文化惠民工作,要着眼于设施更加完善、队伍更加健全、活动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宽服务覆盖面,创新服务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全省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0.
刘玉标  马静 《长白学刊》2012,(6):145-148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自强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觉首先在于主体的自觉,人民群众是文化自觉最为深厚的主体力量,大学要引领文化传承创新,党员领导干部应在文化自觉上起到表率作用。文化自觉的关键在于价值观的自觉,要划清不同文化之间的原则界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社会思潮,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文化自觉的落脚点在于文化实践层面的自觉,要承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借鉴西方文化之优长,按照文化属性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群山 《前沿》2013,(13):41-43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这一理论基石的认识与把握。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存在三个维度,包含三重意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人民群众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价值主体。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三重意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和认识前提。  相似文献   

12.
袁北星 《政策》2011,(12):26-2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的行动纲领,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了方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核心价值,内化于人民群众的  相似文献   

13.
建设创业文化,对于推动创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业文化是指与创业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氛围,其中包括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心理意识,主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建设创业文化,既要冲破阻碍创业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更要从文化形成的渐进性特点出发,根据时代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以创业实践培育创业文化,以体制机制的创新建设创业文化。激活创业的主体。这是建设创业文化的核心。广大人民群众是创业的主体,只有唤起主体的思想大…  相似文献   

14.
肖铁肩  刘真金 《求索》2011,(9):104-106
从主体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人民群众不断学习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并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互动过程。人民群众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条件有: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共产党的领袖对国情的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需要以及人民群众自身应具备一定的思想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5.
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庄严宣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创建的重要理论,涵盖了"发展目的为了人民,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发展动力源自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创造性积极性""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增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获得感""发展战略围绕人民,保障人民群众切身权利与利益"等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是围绕人民主体性这一核心问题构建的哲学思想,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最活跃因素,是能否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关键。一般来说,依据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分为三大类:领袖人物主体、理论工作者主体和人民群众主体。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客观规律,必须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这一能动性因素,特别是要注意把握领袖人物、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这三类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正是这三大类主体之间的互动,才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孙红艳 《人民论坛》2014,(8):195-19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先进的理论联系群众,武装群众,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多种文化思潮激烈冲突和网络信息蔓延充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成了挑战。文章在文化认同视角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机遇、挑战、基础、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进行了系统阐释。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宣传思想战线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肩负着极其重大的历史使命,亟须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六种能力”上下功夫。坚持理论武装、守土有责,努力提高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践证明,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是通过实践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之最根本的观点是群众的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也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原则,这一原则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与围绕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和解放人的精神而展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先进的理论联系群众,武装群众,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多种文化思潮激烈冲突和网络信息蔓延充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成了挑战。文章在文化认同视角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机遇、挑战、基础、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进行了系统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