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逮捕中社会危险性的判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危险性条件具有未然性。证据无法证明具有未然性的未知事实,人们只能依靠客观的事实合理地推定。对社会危险性的推定必须建立在有客观证据证明的行为之上。我国法律规定的迳行逮捕条件完全忽视了社会危险性条件的存在,极大地消解了社会危险性条件的限缩作用。应当将迳行逮捕条件融入到社会危险性条件当中,合理地判断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如此可以有效发挥社会危险性条件的限缩作用,防止滥用逮捕,有效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2.
外国人在华犯罪案件一直存在着逮捕率过高的问题,构罪即捕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不利于保护外国人的基本权利,也有违《刑法》的平等原则。究其原因是司法机关对于逮捕中社会危险性条件存在认识误区,过分强调国家主权和安全,认为外国人普遍具有危险性。但是外国人的社会危险性是尚未发生的事实,不是所有外国人都具有危险性,应运用从"证据"到"行为"再到"危险"的方法进行推定,并在逮捕中树立"有危险才逮捕"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逮捕是最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其适用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犯罪嫌疑人权益的保障,还关系到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而逮捕适用的前提就是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其关键就是对证据的审查,但在司法实践中,审查逮捕阶段对证据的审查判断还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本文就从此角度出发探讨下审查逮捕阶段证据的审查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类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具有局限性,检察机关在审查逮捕时不仅需要通过证据审查来排除合理怀疑,还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引导侦查取证,从而不断完善证据体系,保证诉讼顺利。依靠捕前介入侦查、不捕后的补充侦查与逮捕后的深入取证这三种方式,能够为案件事实的最终认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审查逮捕是人民检察院的一项重要的职能。正确理解并把握审查逮捕的证据,是确保审查逮捕案件质量的一个重要工作。证据是办案的根据,依法审查证据,根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判断案件性质并发现和严格依法排除非法证据,是依法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证办案质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浅议逮捕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一般逮捕条件有重嫌、罪重、社会危险性等三要件。“重嫌”要件要注意证据的环环相扣、查证属实,必须是程序上可追诉、具违法性、且应负罪责的犯罪行为;罪重要件较为宽松,具体操作中甚至可以不考虑对“社会危险性”要件的理解,呈现极端化,使这一要件在实践中等于被取消。由此,造成我国逮捕实施中的矛盾局面,一方面实行“少捕、慎捕”的刑事政策,一方面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面积的逮捕适用。  相似文献   

7.
新刑诉法进一步明确了逮捕条件,将逮捕条件分为一般逮捕条件、迳行逮捕条件、特殊逮捕条件等三类。严格把握逮捕条件,准确适用逮捕措施,不仅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题中之义、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避免逮捕权的滥用、确保审查逮捕的案件质量之需要。为更好地把握逮捕条件,准确适用逮捕措施,司法实务工作者在办案实践中应全面、正确地理解与把握逮捕条件。  相似文献   

8.
“两法”早知道问: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逮捕条件过于严格,不适应办案需要。新的刑诉法对此进行了哪些修改?答:原刑诉法第40条规定的逮捕条件为:"对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现改为第60条为:"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  相似文献   

9.
审查逮捕作为非法证据排除的主体,实践中却没有规定可操作的程序,针对审查逮捕中的非法证据难以排除的现状。笔者结合职务犯罪案件中证据的特性、审查逮捕时证据的可变性,借鉴侦查活动监督的方法的操作程序,认为对审查逮捕中的非法证据规则适用,应着重于非法证据的合法化转换、瑕疵证据的补救完善上。  相似文献   

10.
审查逮捕讯问是侦查监督的核心程序,是犯罪嫌疑人人权保护的关键环节。由于传统诉讼理念的影响,检察引导侦查机制、"捕后不诉率"等考核指标的存在,以及讯问过程缺乏有效监督,我国审查逮捕讯问制度偏离了公正性轨道,出现了讯问主体立场不一、讯问过程流于形式、讯问人权保障薄弱等问题。为完善审查逮捕讯问制度,应改革不合理的权力配置结构和考核、追责机制,使审查逮捕讯问的公正审查功能归位;坚持讯问主体的公正性,构建递进式讯问模式;完善权利义务告知模式,强化律师帮助的实效性,加强人权保障;简化讯问笔录制作,建立有利证据移送制度;实行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加强律师对讯问过程的监督,探索建立逮捕听证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1.
非法侵入住宅案件呈现多发性趋势,在审前,对涉案犯罪嫌疑人采取逮捕措施率高,而逮捕的刑罚条件未得到充分适用。同时,审前羁押期限较长,已影响判决期限。为保障逮捕措施的正确适用,保障犯罪嫌疑人不受不合理羁押,应当重构逮捕条件体系、确立不定期羁押期限制度。  相似文献   

12.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实施半年来,对深化刑事司法制度改革,保证准确、及时惩罚犯罪,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研讨,认真加以解决。对逮捕条件中"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理解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了逮捕的基本条件。"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是对犯罪嫌疑人采取逮捕措施起决定作用的实质要件。对此,有关司法解释有三种理解。一种意见是:逮捕条件放宽了,无论任何一种证据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也即只要有证据证明,就达到了逮捕的条件。第二种观点认为:必须是确实、充分  相似文献   

13.
刑罚个别化通过运用刑罚的方式,在公正的基础上,实现犯罪人预防,是建立在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这一客观.根据之上的.秩序、人权、公正是刑罚个别化的法哲学根据.刑罚个别化的事实基础即在于意志自由的相对性和犯罪原因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4.
证据问题是审查逮捕强奸案件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审查逮捕强奸案件时,应重点审查是否"违背妇女意志"的证据;注意引导侦查方向,促使侦查机关完善和固定证据;对于疑难复杂案件,要综合判断证据,注重保障人权;依法打击敲诈勒索或诬告陷害的"被害人"。对几类特殊强奸案件的审查逮捕,要具体案件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刑罚执行领域,人身危险性是指再犯可能性。人身危险性的构成应该是以罪犯的犯罪人格为核心,以社会和自然环境为外部条件,以罪犯的行为表现为外在表征的系统。人身危险性标准的提出,可以为罪犯的分类矫治、减刑假释、再犯预测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审查逮捕诉讼化作为我国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改革的重要内容备受关注。近年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相关司法解释,对该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为司法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但是,这一制度在实践中面临刑事诉讼构造与推动诉讼化改革的要求存在距离、司法机关的观念意识上的障碍、司法亲历性与中立性的形式化倾向、审查逮捕诉讼化方式混乱、社会危险性考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等困境,需要在实现审查逮捕诉讼化过程中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17.
审查逮捕的诉讼化转型是破除审查逮捕形式化和行政化的有力革新,特别是对受"捕后缓刑"和"捕后轻刑化"困扰的基层检察机关而言,审查逮捕的诉讼化更是审查逮捕革新的利器。但基层检察机关审查逮捕的诉讼化所依存的审查分析的实质化和亲历性却深受诸多实践因素的制约,陷入转型难产的困境。细究导致困境的因素,既有实质化审查的基础不足和司法亲历性的缺失,也有审查逮捕权与侦查活动监督权配置一体化的实践冲突,更有社会危险性考量的主观化和个体化。  相似文献   

18.
“枣庄市公安局台儿庄分局:你局2007年5月10日提请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谢某涉嫌故意毁坏财物一案,经审查认为,现有证据足以证明犯罪嫌疑人谢某有故意毁坏财物的犯罪事实,但是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无逮捕必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0条、68条的规定,不予批准逮捕。  相似文献   

19.
在审查逮捕工作中,检察机关一般重点对逮捕的三个法定条件进行审查,却往往忽略了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第60条第2款规定的犯罪嫌疑人是否适合羁押的考察。而犯罪嫌疑人身体状况是否适合羁押,实际上是影响检察机关做出批捕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刑事诉讼法对羁押适合性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因此,对于其在理论上的定位、与逮捕条件间的关系、实践中的考量、审查的标准和程序等等,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20.
外国人犯罪高逮捕率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和国际交往的进一步扩大,内地城市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外国人在内地犯罪案件呈上升态势,对现行司法制度及法治运行构成一定挑战。当前,外国人犯罪案件逮捕率居高不下,已高于对本国人的逮捕率。如何保障人权,给予外国籍犯罪嫌疑人国民待遇,是值得探讨的法学课题。本文试以合肥市某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办理的外国人犯罪审查逮捕案件为例,分析外国人犯罪高逮捕率的原因,并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