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蒋介石“驱逐鲍罗廷”事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山舰事件之后,鲍罗廷利用各种机会来限制蒋介石,力图恢复到此前国民政府党政军分权、国共两党合作的革命局面,而蒋介石则期望巩固业已取得的各种权力,双方矛盾发展至迁都之争时已水火不容.值鄂赣僵持之际,蒋介石决定驱逐鲍罗廷,在经过必要的舆论准备之后,蒋将驱鲍的行动付诸实施.由于共产国际坚决反对撤换鲍罗廷,加之蒋介石在迁都之争...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与鲍罗廷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探究鲍罗廷对蒋介石"情有独钟"的原因,可以从三方面加以阐述,分别是:鲍罗廷眼中的蒋介石、鲍罗廷与蒋介石相互借重以及鲍罗廷"钟情"蒋介石的苏联因素.  相似文献   

3.
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整理党务案》,是鲍罗廷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与蒋介石、张静江会前达成协议,会上强迫中共代表接受,会后又把既成事实强加给中共中央,不是陈独秀强迫中共代表接受的。  相似文献   

4.
张留见 《党史文苑》2007,(11):17-18
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整理党务案》,是鲍罗廷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与蒋介石、张静江会前达成协议,会上强迫中共代表接受,会后又把既成事实强加给中共中央,不是陈独秀强迫中共代表接受的.  相似文献   

5.
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整理党务案》,是鲍罗廷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与蒋介石、张静江会前达成协议,会上强迫中共代表接受,会后又把既成事实强加给中共中央,不是陈独秀强迫中共代表接受的.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说;鲍君办党极有经验,望各同志牺牲自己的成见,诚意去学他的方法。 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身患重病的列宁亲切接见国民党代表张秋白、共产党代表张国焘,询问他们,“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否可以合作?”以表达他对中国革命的关怀及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愿望。当这一信息传递给孙中山时,他立即于次年8月派遣蒋介石、沈定一、张太雷、王登云等组成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意欲学习苏联的政治、军事和党务,并希望苏联政府派遣得力的顾问团常驻中国,帮助中国的…  相似文献   

7.
鲍罗廷是中国大革命史上一位身份极为特殊而又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华4年间,他作为国民党的总政治顾问和共产国际驻华代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不仅参加了反击陈炯明叛乱,改组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镇压广东商团叛乱和进行北伐等一系列重大政治军事活动,并发挥了他人所不能发挥的特殊作用,而且一直在中共中央居于主导地位,对中共在大革命时期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地位与责任是相伴随的,鲍罗廷尽管在大革命有许多方面或指导失策或指导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但总的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是功大于过.  相似文献   

8.
关于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关系问题,虽已研究多年,但至今仍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近两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翻译出版了一批俄罗斯公布的绝密档案,有关共产国际与中国关系问题的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本文根据新公布的档案。探讨了五卅运动之前陈独秀与鲍罗廷的合作与分歧,相信这对于深入研究陈独秀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姜建中 《世纪桥》2010,(17):24-25
维经斯基作为共产国际代表于1920至1927年间先后五次来华,对中国革命是有贡献的。其中1925年第四次来华,为了落实莫斯科关于结束罢工的指示,帮助中共中央制订停止罢工的具体措施。本文根据俄罗斯公布的档案资料,对维经斯基第四次来华的具体时间进行考证,认为维经斯基于1925年7月初来到中国,1926年1月回莫斯科,这次来华工作有半年之久。这对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考证和分析,1927年7月3日中共中央通过的具有严重右倾错误的《国共两党关系决议案》,由陈独秀或瞿秋白起草的说法均不可信或难以确认,而是由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鲍罗廷起草的。  相似文献   

11.
廖仲恺的去世,使鲍罗廷失去了一位忠实的助手。当时的广州局面是:孙中山病逝,廖仲恺遇害,胡汉民被撤职,汪精卫无能,而蒋介石阅历尚浅,更未经受深入考验。鲍罗廷感到广州的革命事业需要由他来直接和公开地加以控制,不然,就将瘫痪或四分五裂。严峻的形势,不容他犹豫或做其他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后,有一位职业革命家与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鲍罗廷。鲍罗廷,犹太族人,1884年7月9日出生于俄国西部的保留地,维切布斯克省的亚诺维奇,取名迈克尔·马尔克维奇·格拉森堡。3岁时移居拉脱维亚,后进当地俄语学校学习。很小即当内河船工,在河流中放圆木。后来到拉脱维亚首府里加,白天在码头上干活,晚上到俄语学校进修,准备考工学院。犹太人,作为失去国家而散居世界各地的民族,备受歧视。在俄国,1880年时,犹太人已达400万人左右。次年,因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  相似文献   

13.
大革命时期,苏联政府代表鲍罗廷控制的广东区委与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之间长期关系紧张。1924年,双方在国民党设立国际联络委员会和孙中山北上等一系列事件上产生了意见分歧。1925年国民党二大前后,又围绕在国民党内是进攻还是退却的问题,形成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最初,广东区委似乎比中共中央更保守;但时隔不久,广东区委变成积极进攻,中共中央则主张收缩退却。1926年中山舰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一度转向积极反蒋,而鲍罗廷却力主妥协,并劝说广东区委接受《整理党务案》。广东区委与中共中央的这种屡屡步调不一致,其实是中共早期党组织建设不健全的表现。可以说,正是由于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党中央,没有形成全党的团结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革命失败。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理论,倡导"自我认知""和而不同"。来华高职留学生往往会面临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社会文化、学习文化四类跨文化适应困境,文化自觉理论对来华高职留学生走出跨文化适应困境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来华高职留学生通过对母国文化的"自我认知"、对中国文化的学习认知,对两种文化相互印证,继而发展为对母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理解、包容、尊重、欣赏,乃至达到两种文化共生的"和而不同"水平,至此,来华高职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困境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15.
在俄罗斯最近公布的档案中有一封信,即1925年1月26日瞿秋白致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的信①,其中谈及中共“四大”解决了党内意见分歧——陈独秀、蔡和森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瞿秋白之间产生的矛盾,分析这封信的内容,有助于了解中共四大前后党内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加,对其思想教育的课题摆在了教育者们面前,而其中预科留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长期以来关注不够,探讨不多,值得深入思考、研究。本文从来华预科留学生的特点、来华预科留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来华预科留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来华预科留学生思想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来华留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为使来华留学生在我国学习期间充分适应我国国情,保障来华留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态,提高来华留学生管理水平,需要对来华留学生展开思想教育工作。在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关注不同来华留学生思维的差异,通过思维差异化教学模式建设和开展思维引导工作,确保高校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有序、健康开展。基于思维差异化理论,构建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模型,并围绕多元化、特色化思想教育模式建设进行系统分析,为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任务型组织是由任务决定的组织,这是它与常规组织的根本区别。常规组织基本上可以看做是以组织的存续为本位的,是组织决定了任务,组织的专业性质、内部结构等,决定了它承担什么样的任务以及如何承担任务。任务型组织则是因任务而设立和因任务的完成而解散的组织。所以,任务型组织的任务与目标关系、任务的解决方法,都与常规组织不同。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来华留学人数持续增加,留学生已成为中国入境游客群体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形式,对武汉地区来华留学生的旅游行为、重游意愿及旅游评价进行研究。接受调查的来华留学生中,大部分曾在中国旅游且重游意愿及推荐意愿较高。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来华留学生旅游市场潜力较大,应引起重视;应针对留学生的旅游行为特征及旅游体验评价改进相关工作,提升旅游目的地国际化水平及游客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做好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当前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留学生思想教育既要遵循思想教育一般性的原则,又要针对留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特殊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提升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