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罗廷以苏联驻国民政府代表、共产国际派驻中国代表;国民党国民政府顾问、武汉国民政府总顾问的身份参加了北伐战争,即同时代表国共双方。所以他对北伐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2.
俄共老布尔什维克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作为苏联援华顾问(实际上也是代表共产国际),从1923年8月来华到1927年7月返俄,参与了中国大革命的全过程,任何研究和论述中国大革命的历史著作都很难完全避开他的名字。但是,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苏两国出版的有关中国大革命史的论著中,竟然很少提到他。 1993年12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丁言模著《鲍罗廷与中国大革命》一书。该书资料翔实,立论公允,视角新颖,文字优美。它系统地记述了和评论鲍罗廷与中国大革命的关系,可称为一本填补空白的力作。  相似文献   

3.
1923年9月25日,克里姆林宫共产国际会议厅。 一个身材瘦削的年轻中国军官,代表孙中山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报告中国革命运动状况和国民党内部情况。他,就是“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蒋介石。蒋在报告中提出:希望共产国际派人帮助中国革命。 10月25日,蒋介石在莫斯科收到孙中山的电报,谓“友邦政府及政党派代表鲍罗廷到粤援助”,才知道帮助中国革命的鲍罗廷已到达广州。 历史的巧合。就在蒋介石一行四人(共产党的张太雷、国民党的沈定一、王登云,沈后来加入共产党)赴苏考察,于9月2日抵达莫斯科时,国际共产主义活动家鲍罗廷,也在这一天到达了中国北京。所不同的是,蒋介石赴苏考察,是想利用苏援和学习苏联红军建军经验,办校建军,发展个人权势,并不赞成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而鲍罗廷的使命是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完成国民革命。  相似文献   

4.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考证和分析,1927年7月3日中共中央通过的具有严重右倾错误的《国共两党关系决议案》,由陈独秀或瞿秋白起草的说法均不可信或难以确认,而是由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鲍罗廷起草的。  相似文献   

5.
1926年,中国共产党在蒋介石等新老右派的三次反革命进攻面前实施了三次大退让,特别是在"整理党务案"上向蒋介石的妥协退让,客观上为蒋介石叛变革命、把革命打入血泊中提供了条件。面对这一结果,共产国际及其驻中国的代表应负主要的领导责任。因为,妥协符合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当时的对华政策,"整理党务案"的大多数内容都得到了共产国际和鲍罗廷的认可,甚至是鲍罗廷与蒋介石协商的结果。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共产国际代表错误地分析了当时的阶级状况,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和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力量,而对中共和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6.
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对省港大罢工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其驻广州代表鲍罗廷对罢工进行了悉心的帮助和指导,布勃诺夫使团和远东局使团则顺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顺利结束罢工的方针.省港大罢工的顺利结束,稳固了后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对省港大罢工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其驻广州代表鲍罗廷对罢工进行了悉心的帮助和指导,布勃诺夫使团和远东局使团则顺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顺利结束罢工的方针。省港大罢工的顺利结束,稳固了后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世纪桥》2015,(7)
鲍罗廷自被委任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后,承担起协助创办军官学校之重责。从1923至1926年离开黄埔军校的三年间,鲍罗廷为黄埔军校的创办和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总的来说,鲍罗廷积极参与了黄埔军校的创办,大力推动黄埔军校的改革,并通过演讲的方式加快黄埔军校革命化进程,其对于黄埔军校的创办和发展的功绩是不容小觑的。  相似文献   

9.
刘建美 《党史纵览》2003,(11):31-35
1923年夏秋之交,一艘满载200只绵羊的轮船抵达广州,从船上走下来一个外国人。此人是谁?到中国来干什么?除广州海关的登记簿上记载着他是一位来自苏联的新闻记者外,外人对他一无所知。 他就是鲍罗廷。这位久经考验的老布尔什维克,受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派遣,从8000英里之外的莫斯科来到广州,帮助中国革命。从1923年10月到1927年7月近4年的时间里,他的名字始终和中国大革命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正1923年1月4日,联共政治局会议做出了一个绝密决定:"全力支持国民党,并建议外交人民委员部和我们共产国际的代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苦难辉煌》一书说,鲍罗廷在中国工作期间"把‘国共合作’变成了‘国苏合作’","中国共产党反而成为他与国民党要人讨价还价的筹码。"换句话说,国苏合作的"潜规则"就是牺牲中国共产党,"四一二"政变就是苏联"全力支持国民党"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钱听涛 《党史博览》2004,(12):42-45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这次大会的筹备是从1923年10月6日,苏联政府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后才逐步展开的。中间还经历了陈炯明的残余势力在11月上中旬从粤东进攻广州,一度到达广州郊区的叛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时间内,与一位苏联人一苏联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一结下跨越意识形态和国界的友谊。这是通过温和的碰撞和诚挚的合作建立起来的友谊。这种不同寻常的友谊不仅在中国革命的转折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话题。鲍罗廷是由斯大林提议任孙中山政治顾问的。1923年7月31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成员以电话联系的方式采纳了这一提议。8月2日,政治局正式批准这一提议的同时,以三个“责成”明确规定了鲍罗廷在中国的行动准则和义务:“责成的罗廷同志在与孙逸仙的工…  相似文献   

13.
正1921年中共诞生时,全国只有党员50多人,还不是一个群众性的党。1922年底,共产国际向中共提出了建立"群众性共产党"的建党目标。但是,这一建党目标遭到了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的坚决反对。1924年初,共产国际指派维经斯基替换马林为驻中国代表。1923年5月,共产国际给中共三大的指示正是由维经斯基起草的。该指示指出:"巩固共产党,使其成为群众  相似文献   

14.
正蒋介石成为黄埔军校校长是其发迹的起点,但他成为黄埔军校校长背后的真实原因却至今鲜为人知。其实,孙中山对蒋介石的任命是被迫的。蒋介石出任校长并非一帆风顺最早建议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是鲍罗廷。"1923年11月26日举行的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第十次会议上,鲍罗廷就积极支持蒋介石出任校长一职。在他看来,蒋介石是一位能信任而且强有力的人物,‘受过军事训练,有军事经验,并且不是军阀;他没有白己的军队;他接近孙中  相似文献   

15.
正1923年1月4日,联共政治局会议做出了一个绝密决定:"采纳外交人民委员部关于赞同越飞同志的政策的建议,该政策旨在全力支持国民党,并建议外交人民委员部和我们共产国际的代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赴华落实这一绝密任务的就是鲍罗廷。忠实执行"国苏合作"1924年10月8日,苏联的第一批武器从海参威运抵广州。孙中山随即于11  相似文献   

16.
在从广州出发向北进军期间,国民党的指挥机关留在了南方。首先给人的印象是,一旦进行北伐和蒋介石离开广州,鲍罗廷的权力就得到加强,他在广州的地位也将得到改善。由联席会议取代了政治会议,目的是收回蒋所攫取的权力。鲍罗廷是联席会议的七名成员之一,这是个名义上的超党派机构,鲍罗廷及其伙伴很快使这个机构向左转。10月19日,在鲍罗廷的指导下,国民党中执委会议在广州召开,出席会议的60名代表大部分是左派。这次会议扩大了内阁,增设军事  相似文献   

17.
在俄罗斯最近公布的档案中有一封信,即1925年1月26日瞿秋白致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的信①,其中谈及中共“四大”解决了党内意见分歧——陈独秀、蔡和森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瞿秋白之间产生的矛盾,分析这封信的内容,有助于了解中共四大前后党内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卢亚飞 《世纪桥》2011,(1):89-90
1923年中国民党亟须进行改组,鲍罗廷作为苏联任命为孙中山的首席政治顾问对国民党改组的顺利完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通过对孙中山施加影响,积极发挥共产党作用并指导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有效地推动了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在俄罗斯最近公布的档案中有一封信,即1925年1月26日瞿秋白致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的信①,其中谈及中共"四大"解决了党内意见分歧--陈独秀、蔡和森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瞿秋白之间产生的矛盾,分析这封信的内容,有助于了解中共四大前后党内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与鲍罗廷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探究鲍罗廷对蒋介石"情有独钟"的原因,可以从三方面加以阐述,分别是:鲍罗廷眼中的蒋介石、鲍罗廷与蒋介石相互借重以及鲍罗廷"钟情"蒋介石的苏联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