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改革从农村开始"论在1984年前后逐步流传开。从事实层面来讨论改革是否从农村开始,很难说得清楚,它很大程度上只是对"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的极而言之。更值得探讨的是,"改革从农村开始"论为什么会被广为接受和流传。这大致可从社会体制结构、农村改革效应以及政治舆论宣导方面找寻到缘由。反之,这一论述的流行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中国体制、历史和政治方面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农村改革从安徽开始",是一个典型和流行的叙史方式,但它主要并不是一个实证问题,而是一个兼具实证性和象征性的政治话语建构。在这一话语建构、定型和流行过程中,高层决策的信息来源、农村改革的实践选择、某些政治人物的地位变化、政治舆论的强势宣导等因素前后相继,相互作用,彼此强化。  相似文献   

3.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秉承了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等15方面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现在社会上对“猫论”,即“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几乎家喻户晓。许多报刊杂志也经常提到“猫论”。有人在一本《白猫黑猫——中国改革现状透视》的书中以“五千年,一句话”来形容这句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过也有人对它有误解甚至偏见,认为那是实用主义,是不管姓“社”还是姓“资”。因此,为了澄清思想混乱,有必要对它的来源,出处和涵义作一考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起步的。在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式,有包产到组、包干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大包干等。这些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有学者和当事人做过区分,但大包干概念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学术著作和宣传文章看法不一。揆诸历史文献,大包干概念的核心内涵有三:其一,大包干的前提是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其二,在统一计划下,大包干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是组,不是户;其三,大包干基本的核算分配方式是在生产队统一分配方案下,由作业组来核算分配,作业组是相对独立的核算分配单位。  相似文献   

6.
民主集中制之“集中”源自“集权”、“中央集权(制)”,最初的涵义是党的中央委员会在党内拥有绝对权威,党的各级组织、各个部门和党员必须服从党的中央委员会.中共五大以后,随着民主集中制被写进党章,中国共产党在自觉加强党的建设过程中,“集中”在具体化为“四个服从”的同时,还被赋予“集中正确意见”、实行个人负责等涵义.区分不同领域中的“集中”,是澄清民主集中制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中的模糊认识,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安徽是我国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这已是全省和全国人民的共识。然而,就全省范围而言,农村改革起源于何县,以何种形式责任制的产生为标志,多年来人们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有人认为肥西县最早实行包产到户,故而应是改革的起源地;也有人认为凤阳、来安两县实行包产到组的时间更早,更是农村改革发源地;还有人认为风靡全国的大包干由凤阳农民首创,凤阳才是农村改革真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历来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曾先后多次对安徽的农村改革发表谈话,表示肯定和支持。虽然安徽的农村改革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但最终取得成功,并在全国全面铺开。可以这样说,没有邓小平的坚定支持,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安徽的农村改革就不可能取得像今天这样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的改革从安徽开始;安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起到了先锋和示范作用,促进了全国农村改革的成功,这已成为历史的定论.邓小平是安徽农村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在改革的关键时刻,如果没有邓小平站出来说话,没有邓小平提供的理论支持,安徽的农村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10.
一、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一份土地承包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冒着坐牢的危险,大胆决定实行彻底的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把土地使用权分到农户,收获粮食后,"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中国农民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和解放生产力的一个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11.
聂皖辉 《党史纵览》2007,(11):31-37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1993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来安徽考察期间感慨地说:"安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起到了先锋和示范作用,促进了全国农村改革的成功","这一历史性的贡献.是安徽人民的功劳,是安徽人民的骄傲.也说明安徽人民有革命的精神和创造的智慧."  相似文献   

12.
有一路人摔了一跤,他不埋怨自己的不小心,却脱口骂了一句:“干部腐败,修的啥破路!”近年来,听到类似发牢骚、撒无名火的话,还真不少。“人们的财富在增加,但满足感在减少;精美的房子越来越多,完整的家庭越来越少;路越来越宽,心越来越窄”。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感叹遘“人们的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过,牢骚怨气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过。”  相似文献   

13.
权力腐败始于交易,交易需要场合,加之吃喝传统,于是,手握权力的人常常被请上餐桌。  相似文献   

14.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完整的健康状况。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衰弱,而且是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处于良好的状态。对健康的理解不能只限于生理方面,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5.
青海路桥建设股份公司为国家公路施工单位一级资质、资信一级、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青海省信用优秀AAA企业,全国交通百强企业。2002年2月8日公司完成企业改制重组,迈向了现代企业制度转化的重要一步。当年公司完成总产值9.78亿元,上缴利税4500万元,实  相似文献   

16.
安徽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是紧密结合改正“责任田”而发端的,经历全面发动到升级转向,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预演。虽然在改进基层干部作风和管理等问题上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消极作用和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从收“润笔费”开始……赵曼写得一手好字的文建国自打担任湖南省岳阳市北区区长以后,上门求字的人猛然增多,一时间,他所在区的大街小巷、机关店铺、工厂学校,几乎到处都有他的笔迹。两年下来,他得到的“润笔费”,除去衣物、器皿、金银首饰等实物外,仅现金就1万余...  相似文献   

18.
心理素质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素质。领导干部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关系到个人进步,而且直接影响到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各项工作能否高效顺利的开展。近年来,海南州委组织部充分发挥维护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将提高领导干部心理素质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关心领导干部的身体健康,及时疏导和解决干部心理问题。有效地保证了领导干部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居民参与不足,不爱管闲事已成为制约基层民主发展的突出瓶颈。路上有人摔倒,公共场所有人干坏事……人们一般不爱管这样的事,不仅费时费力,有时还会惹麻烦。民间也长期有劝人少管闲事的"俗语",如"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等。中国人为什么不爱"管闲事"?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二是社会的氛围问题。在不少人心里,"管闲事"似乎是不正常的行为方式。其实人们忘了中国还有一种文化传  相似文献   

20.
《老年法》中提出“老有所学”。学的范畴很广,如写作、绘画、书法……就拿写作来说,老年人大都经过血与火的锻炼,有丰富的革命斗争和实践经验,离退休后,如能把自己人生征途上的重大的有价值和永难忘怀的人和事写成文章,既是对先辈的纪念缅怀,对自己也是一种慰籍,对后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