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和谐社会的表征是人与人、人与政府、人与自然之间的相生相长、共生共荣。契约精神是基于契约关系的一般要求而焕发出的平等自由精神和尚法、守信品格。"和谐"与"契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两者皆立基于人们之间利利相生的合意。契约精神蕴涵的平等自由理念、法律信用机制对重塑人与人、人与政府、人与自然关系有重要价值:平等自由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向导;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信用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2.
诚信,是当今最该弘扬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时代,在全民奔小康的时代,发扬什么精神才既能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能与公民社会的自由、民主和法治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我觉得,诚信就是我们要寻找的这种精神。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诚实,就是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  相似文献   

3.
学术前沿     
<正>法治社会须建立在法治政府基础之上王学成在2014年10月24日《人民政协报》上撰文指出,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通过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行为规则,通过行政执法、行政复议维护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保障个人权益。所以,政府行为是社会行为的表率。只有政府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诚实守信,才能真正树立起宪法和法律权威,才能带动社会民众人人守法、事事讲法、恪守信用,营造  相似文献   

4.
<正>城镇化建设投入既要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与保障,也要大力吸引民营资本的参与。建议:一是推进政府诚信建设,增强契约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对诚信政府建设工作逐级监察,不断增强各级干部及全社会的契约意识、法治精神,树立诚信品牌,使我省成为民营资本放心投入的首善之地。二是建立民营资本投入城镇化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在民营企业与各职能部门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政》2014,(11):48-48
王学成在2014年10月24日《人民政协报》上撰文指出,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通过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行为规则,通过行政执法、行政复议维护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保障个人权益。所以,政府行为是社会行为的表率。只有政府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诚实守信,才能真正树立起宪法和法律权威,才能带动社会民众人人守法、事事讲法、恪守信用。  相似文献   

6.
建构诚信和契约社会是建构公民社会的新型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人的交往关系发展的必要前提、人的能力充分发展和发挥的现实基础、自由个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们必须面向现代、面向全球,借鉴西方诚信文化和契约文明的精髓,实现诚信文化的现代转型,强化制度伦理和民主法制建设,优化伸张诚信、弘扬契约精神的法治环境,完善市场竞争和政府监控机制,培育人们诚信与契约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中,公民应当养成契约精神。契约精神属于伦理范畴,吸纳的是契约所具有的合意、权责、诚信等因素。从属性和身份两个方面可以识别出大学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主体;大学生与高校、任课教师、事务管理者、其他学生形成了四类关系,每类关系中都蕴含着契约精神。从体系上设计大学生契约精神实际上是以这四类关系为基础,并以诚信、权利和义务、自由、平等为要义的。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的法治文化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而且需要与现代法治社会相适应的法治文化。构建法治文化意味着在全社会形成普遍的公平、正义、平等、自由、权利至上的观念以及信仰法律、尊重权利的法治精神。而法治文化的生成,需要健全的制度、政府的引导、民意的自觉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9.
发展权的确立和广泛认同 ,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蕴涵着人类文明社会平等、公正、自由、和谐的基本价值。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君子固穷、不忮不求的传统观念 ,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观格格不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和社会、政治地位的理性追求 ,从法理上平等地属于各类权利主体。各权利主体谋求发展必然产生竞争 ,也必然促进社会的发展。经济领域的竞争本源是生产力 ,发展科学技术是竞争的主要手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回答了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发展与竞争的有序进行 ,则需要建立和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律制度 ,并恪守“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 ,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  相似文献   

10.
"弘扬法治精神"和"树立法治意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前提。在关于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的理解上,存在着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自身内容的泛化(或者扩大化)问题,它模糊了人们对法治的认识;存在着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相互混淆的问题,它影响了法治精神的有效弘扬和法治意识的有效树立。因此,要适度区别"法治精神"与"法治意识",要精准提炼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的核心意蕴,为科学确立"弘扬法治精神"和"树立法治意识"奠定思想基础。法治精神是法治自身的客观精髓和神韵,法治精神的核心意蕴包括法律主治精神、人民主治精神和平等之治精神,弘扬法治精神的关键在于执法者阶层对法治精神的弘扬;法治意识则是人们对法治的主观意象与认识,法治意识的核心意蕴包括法治自律意识、法治信仰意识和法治敬畏意识,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在于全体公民法治意识核心意蕴的树立。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在贯彻平等原则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一方面仍然是封建等级特权的思想残余,以及由此引起的允许有些人享有特权,有些人遭受歧视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的保护程度还很低的问题。应当在全社会弘扬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从人的内在需要出发,牢固树立人权保护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平等地保护公民自由和权利的意识,使公民和社会成员的各种权利得到法律的尊重,并最大程度地使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和实现;还应建立和完善平等保护的法律制度。使公民和社会成员的权利不受非法侵害或受到非法侵害后能得到公正有效的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2.
冯芸 《青年论坛》2010,(2):14-18
西方诚信观念历史悠久,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西方诚信以理性为依据、契约为表征和法律为基础。我国目前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诚实守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对西方的诚信观念,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汲取其中的有益成分,使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诚信观念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契约精神不仅蕴藏着自由合意、权责对等、互助公益等方面的内涵,而且对社会关系的调节具有法律和道德所不具备的特点与功能.在社会转型期,合理引进和倡导契约精神,对于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要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入手,全力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5.
建设税收信用体系 弘扬诚实守信风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一步推动和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对于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长期努力,目前中国的税收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建设税收信用体系非常必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衡量公民道德建设情况的重要标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我们在新时期搞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市场…  相似文献   

16.
法律至上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特征。法律是否享有至上权成,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实现法治的一个基本尺度。因此,努力树立起法律的至上权威,是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应予实现的目标。在建设法律权威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学习、借鉴西方法治理念,在立法当中体现公平、正义、权利、自由、平等等价值。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接受法律的至上权威观念。  相似文献   

17.
尹新民  郭振威 《政策》2010,(10):27-30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纲要》实施6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湖北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省政府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严格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的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8.
《松州》2014,(6)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六项重大任务,其中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并且明确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为构建法治社会指出了路径,从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等4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9.
<正>法律信仰作为一种理性信仰,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感情和意志等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体,是坚信法律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能够促成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正义、自由、平等、秩序等的实现,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并以之作为自己行动指南。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法律信仰作为现代法治精神内核,是构建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法律信仰的形成和发  相似文献   

20.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