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求实》2022,(2)
当前乡村空间治理的情境比较复杂,地方政府、进城农民和居村农民对居住空间治理有不尽相同的需求。从城镇化看,乡村居住空间有合村并居的要求和趋势。从利益博弈看,合村并居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以合村并居为引擎推进乡村居住空间治理,迫使那些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集中居住而放弃农业生产,也不能借口“保护村庄”,抵制合村并居,阻碍农民进城或到集中社区生活。乡村居住空间治理既要照顾部分村民进城、转变身份的需要,促进他们到城镇、集中社区居住;又要照顾居村农民的居住意愿,为坚守在村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保留生存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武中哲 《理论学刊》2020,(2):135-143
合村并居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居住方式、组织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不同类型的村庄具有不同的基础,因而合村并居政策也有不同的适用性,需要采取不同的推进步骤。合村并居是在政府推动下开展的,这是所有合并村庄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市场和行政是当下推进合村并居的两种基本方式。二者的不同之处是:前者在合并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市场化运作,以土地整合基础上的集体经济带动村庄整合;后者则是单纯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合并过程中贯穿着农民和政府之间的互动、博弈,二者在构造乡村秩序方面具有不同的效果。合村并居应以农民满意为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强化法治建设,积极协调政府和民间组织,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重建,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自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以来,学界就开始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命题给予极大的关注。大学生是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研究中的重要分支。笔者梳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从逻辑起点、实践发展、变量分析、路径选择四个方面对已有成果进行述评,提取成果中精华,分析其中不足,以期进一步深化这一命题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的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征途中艰难而至关重要的一步。合村并居为解决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发展农村产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丈将从探索合村并居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如何消解宗族势力影响入手,对加快我国农村民主化建设的进程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康琴 《廉政瞭望》2017,(19):66-67
2014年3月,达州市通川区整合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监督小组等机构职能,探索建立基层监督新模式——廉勤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廉勤委”)。  相似文献   

6.
合村并居是实现城乡统筹的基本路径。在这一让亿万农民"上楼"的运动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一举措面临诸多挑战,遭受诸多"质疑",本文立足于我国城乡规划法确立的城乡发展框架,从中国现代化的视角出发,探讨通过合村并居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合理性及重大意义,帮助人们走出认识的迷雾。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界就一直致力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正思想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正观的内涵、主要内容,社会公正思想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公正问题的分析方法。总的来说,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正思想的研究成果有所增加,研究范围有所扩大,研究方法也多样化,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相关成果给出的观点缺少具体阐述和科学论证,研究视角太过单一,研究视野过于狭窄,等等。  相似文献   

8.
张明军 《理论文萃》2002,(1):46-50,51
长期以来,关于党内个人崇拜的问题,中共党史学界和政治学界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一些共识性的理论观点。但笔者认为,对于某些观点有重新认识之必要,对此我们提出以下两个问题,就教于学术界同仁,以期深化对该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而“多村一社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多村一社区”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是在实现“合村并居”的基础上在社区层面选择中心村建立社区服务中心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重要实践。立足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A社区的实际调研情况,针对案例地区在具体的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农村社区管理结构不完善、服务供给体系形式化、服务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破解思路。  相似文献   

10.
信息频道     
省委宣传部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接地气、转作风 7月25日,省委宣传部组织部机关部分党员干部赴门源县泉口镇牙合村开展了以“走基层、接地气。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向明、副部长赵永祥同志参加了此次活动。牙合村是省委宣传部与省文联共建的“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省委宣传部机关党员干部与泉口镇党员干部及牙合村村民开展了座谈交流。大家讲实话,听真话,你一言.我一语.谈发展,谈变化,谈未来,沟通了思想,交流了情感。  相似文献   

11.
<正>十年来,国内学界深化和拓展了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研究。学界从哲学意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等方面研究了南方谈话在新形势下的多重意蕴,从南方谈话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关系、现代化理论、改革开放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再认识、“不争论”思想及其整体性等方面深化了其思想内涵研究。这十年的研究呈现出周期性、前沿性、宽视角等鲜明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薄弱点需要补强,以便将研究向纵深推进。一、回顾:十年来南方谈话研究的主要面向十年来,国内学界聚焦南方谈话的深远意义和主要内容,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史党建研究拓展了新的视角和新的领域。“七一”讲话发表后,党史学界一些著名专家和教授提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读中共党史的观点,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但在理解上有些差异,本文从党的历史发展整体认识出发,就理解“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几个问题谈些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三农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德州市,眼下正在掀起一场以合村并居、建设农村社区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不到两年时间,该市减少建制村4980个,村庄合并率达60%,新建3339个社区性组织。  相似文献   

14.
莫治江  王庆 《当代贵州》2009,(17):71-71
黔西县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结合村(居、社区)工作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实际,通过探索,进一步深化活动载体,简化程序,在全县村级学习实践活动中组织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在学习调研阶段,组织一轮多形式学习和开展一系列走访调研与学习调研阶段学习培训、深入调研、围绕科学发展进行解放思想讨论三个环节桕对应。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村官”进驻农村任职服务,配合村“两委”班子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生机,起到了“生力军”的作用。农村已成为这些大学生“村官”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从根本上讲是一场政治运动,其核心问题是政治性的矛盾——党内斗争,但是一些复杂激烈的冲突也反映了社会性的矛盾。以往党史学界对“文化大革命”的研究多集中于党内思想和政治斗争问题,而对于运动中的社会性矛盾很少涉及。本文试就“文化大革命”中的社会性矛盾作一些初步的观察和探讨。鉴于“文化大革命”中社会性矛盾的充分表现集中于前3年,本文主要考察1966年至1969年的历史事实。一、知识分子问题与社会矛盾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教育界和知识分子状况的强烈不满。“文化大革命”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学界对“中国梦”的理论意义已有一些论述,但是鲜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进行探讨。实际上,“中国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路、思想实质、理论品质和价值取向等四个方面的理论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下深化对“中国梦”理论意义的认识,是学界进一步从整体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去理解“中国梦”内涵和实质的认识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98年10月,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聘,我作为客座研究员来到东京,进行有关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对日政策和中日关系史的专题研究。既然是赴日做研究的,所以经常穿梭于日本的研究机构、大学、图书馆、史料馆和文库等地方,所接触的几乎是日本学界人士,并多次参加了日本人称为“七三十”或“六之十一”的小型专题研讨会,“七三十一”是用日语片假名注音的英文单词sewnar,用汉字注音就是“赛米那”,日本人通常将“七三十一”简称为“七“七三”是一种参与者自由发言、各抒己见的学术研讨形式,在日本学界极为普遍,但由于各种研讨会参…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一些学者在运用三分法对社会文明作进一步划分时,一般都认为,社会文明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样两个基本方面之外,还应当对人类改造社会的进步成果相应概括出一个新的文明范畴,作为社会文明的第三个基本方面加以确认。并先后提出了“制度文明”、“政治文明”、“体制文明”这么三种范畴。笔者主张第一种提法,并就某些学者关于“政治文明”、“体制文明”范畴进行商榷,从中闻传一些制度文明的基本理论观点,论证制度文明是社会文明第三个基本方面唯一科学的称谓。(-)人们改造社会的成果是一个巨型系统,其中不仅仅是金东珠文章…  相似文献   

20.
作为研究中国革命史的经典著作,《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通过运用地域研究的方法,从史料本身出发,摆脱了西方学界原有的对中国革命的种种偏见,提炼出“延安道路”这一概念,尝试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之道,进而提出“延安道路”对第三世界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此书不但当时就为学界所瞩目,对后世学人的相关研究也极具启发意义,成为里程碑式的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