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许潇赟 《法制与社会》2012,(30):172-173
群体性事件成因复杂,发展状态变化快,处理稍有不慎,就会激发冲突,后果不堪设想。然而无论群体性事件中个体的特征属性如何变化,都是由群体中的个体行为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决定的,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演变规律,对事件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个体行为建立模型,发现群体性事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帮助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更好地把握事态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王晨  宋玉 《法制与社会》2011,(4):154-15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改变了人们物理状态下的社会生活状态。它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美好的变化,同时也给现存的物理世界的法律在互联网纠纷中的适用带来了困难。本文通过对网络空间自治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介绍,思考其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协调,分析网络空间自治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学术规范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界颇为关注的问题。其与社会学研究对象紧密联系 ,在社会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 ,学术规范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的思维范式、方法和规则 ,是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一、根据侦查对象的警觉状态所采取的秘侦方法检察机关受理贪污贿赂案件的渠道主要有群众举报、发案单位举报、有关部门移送、上级部门交办、侦查中发现和投案自首等。由于受案渠道和举报、移送方式等的不同,因此侦查对象所处报警觉状态也有所不同。根据侦查对象所处警觉状态所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改变了人们物理状态下的社会生活状态.它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美好的变化,同时也给现存的物理世界的法律在互联网纠纷中的适用带来了困难.本文通过对网络空间自治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介绍,思考其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协调,分析网络空间自治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法治思维在维稳中的意义、向度及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思维是人基于"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以法律规范和法律精神为标准,以符合法律逻辑的方式对所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形成结论的主观认识过程。运用法治思维是依法维稳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领导干部维稳能力的必备条件,是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的必要前提。思维向度影响思维活动的方向及其总体状态。在维稳工作中运用法治思维,领导干部就要坚持具有保障利益表达渠道畅通,保障信息公开,保障公民权益和确保侵权要赔偿、失职要追究的思维向度。社会的法治环境与个人对法治的学习和实践是法治思维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情感在认识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三种作用 :情感是人探求真理的动力 ;情感决定主体认识能否处于最佳状态 ;情感直接影响认识过程中的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体情感的变化与其所处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并非绝对同步的。主体情感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因而拓展对主体情感在认识中的作用的研究 ,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形势处于不断调整深化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是商事合同的广泛运用及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纠纷案件.因受到传统民商事一体化思维的误导,存在部分人混淆了商事纠纷与民事纠纷二者关系,习惯性地将二者统一起来,用民法的基本思维来处理商事问题,给商事纠纷处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基于商事纠纷的处理特性及司法实践的客观要求,迫切需要在商事纠纷处理中强化商法的运用,确保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远 《法学》2014,(10)
对刑法文本与司法过程矛盾的研究和处理,构成了面向司法的刑法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在经历了注释刑法学——刑法哲学——刑法解释学的范式转换之后,面向司法的刑法学能否将自己的研究对象定位于上述矛盾,不仅关乎理论选择,而且涉及实践取向。处理刑法文本与司法过程的矛盾所依赖的基本方法只能是司法逻辑的方法。一方面,司法逻辑是辩证逻辑;另一方面,司法逻辑是论证逻辑。发现控辩双方刑法思维的基本规律,发掘其在解释刑法中的话语空间和在刑法论证中的言语机会,乃是面向司法的刑法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0.
对盗窃罪客体要件的再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介绍、分析大陆法系有关盗窃罪保护客体理论的基础上 ,对我国关于盗窃罪客体要件的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作者以盗窃罪行为对象所处的状态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 ,以盗窃行为侵犯的利益实质为核心 ,提出我国盗窃罪的客体要件应当是对财物的他人占有本身 ,同时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学科领域入手,对指纹自动识别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受人工智能技术影响所产生的新变化进行简述。指纹识别技术作为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其发展与计算机科学的新技术密切相关。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技术的发展使指纹识别算法开启了全新的模式。本文将人工智能在指纹领域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并对当前所处的第二阶段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基于深度学习的指纹识别技术使用图像特征而不是传统细节点特征的方式,改变了法庭科学领域对指纹识别的认知。本文重点对深度学习技术在指纹识别方面的应用模式和典型的技术方法进行了论述,给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指纹识别技术方案图,对技术方案中的网络模型设计等重要步骤逐一进行了说明,提出了图像处理、降维等几个需要重点攻坚的技术环节。对现有的可为指纹识别借鉴使用的深度网络模型进行了介绍,如:卷积神经网络、自编码器网络。最后对人工智能指纹识别算法与传统算法的性能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2.
实验法、类比法、等效法、物理模型法、问题讨论法五个方法,是物理教学中化难为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什么是有序?所谓有序,即系统内部联系有规则的状态。有序范畴是一对揭示系统所处状态的范畴,而事物的状态是与事物内部各要素的联系方式、事物的运动变化,事物的发展相联系的。有序表征事物的复杂而有组织的状态,即事物内部诸要素的协调,和谐的状态,它蕴含着事物的结构处于规则、稳定的阶段,或事物发展进化处于较高级的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技术哲学研究中,"技术与现代性"是一个重要前沿性学术主题.技术与现代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技术使现代性成为可能,塑造并推动着现代性前进;现代性则提供了理解技术的基本理论框架,对现代技术的认识与反思不能脱离其现代性背景.然而,分别以二者为研究对象的技术研究和现代性理论目前却处于割裂状态,主要表现在:现代性理论对技术做了宏观、抽象的本质主义处理,在现代性的制度和文化两重维度中,技术被视作使社会制度框架或者文化认识运作和变化的隐性背景和工具,而没有被置于作现代性主要角色的应有位置.以微观案例分析为导向的当代技术研究则忽视了技术发展的宏观社会结构和现代性文化背景,不足以揭示技术发展动力问题.技术与现代性之间的融通需要跨越宏观和微观、结构和行动者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三角函数"的数学教学中自编题目,将生活实际背景融入教学,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提出了很多创造性的问题,值得老师在编题和教学过程中思考几个问题:教学的模式、师生的关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视角下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农业的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在突进农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中的任务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以河南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目前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思考:适时完善土地管理立法,完善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加强征地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通过宣传教育及普法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总之,必须着力处理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农民土地权益问题,从土地征收立法、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完善各种措施做法,为河南省各区县进行城镇化建设,科学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学习指导。  相似文献   

17.
以宪法概念思维 ,以发现问题和解决纠纷为取向 ,既是进行宪法学理论研究 ,也是实施宪法、解决宪法问题的客观需要。宪法概念就是宪法规范。宪法思维就是法官在宪法规范与宪法事实之间的规范涵摄过程 ,其目的是在宪法纠纷和疑难案件中确立价值 ,发现规范 ,在个案中实现正义 ,因而宪法思维也是一个新规范的证立过程。以宪法概念思维 ,可以增进法律人对各种宪法规范属性的认识 ,提高对宪法规范的诠释和理解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宪法 ,进而通往沟通与理解之路。  相似文献   

18.
复习过程中,在明确了主要问题之后,应抓住重点问题,联系司法实际,着重提高应用逻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应明确:思维形式;思维形式的规律;形式逻辑是怎样研究思维形  相似文献   

19.
在心理学史上皮亚杰与维果茨基曾经围绕儿童自我中心言语问题展开过一场著名的争论 ,他们在儿童自我中心主义概念、心理发展观和儿童社会化等问题上存在着根本对立的观点。不过从思维与语言发展过程中个体与社会辩证统一关系的角度看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各自观点中合理的因素是可以综合的。在这一问题上 ,既要看到历史文化因素和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思维和语言发展的制约作用 ,又要看到个体的思维和语言发展对个体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制约作用 ,儿童心理就是在个体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法学》2010,(12)
[编者按]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变化非常大,基本上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化过程;与此同时,国人在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管理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导致人的观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婚姻法应该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司法实践又应该如何处理变化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大问题。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中国法院网公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征求意见稿)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以此为契机,本刊特邀请了一些在我国婚姻法研究领域较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就征求意见稿中若干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学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