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或基本性的原理之一。列宁说:“阶级斗争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列宁选集》第2卷第453页。)他又说:“阶级斗争的原则是社会民主党的全部学说,全部策略的基础。”(《列宁全集》第13卷第56页。)无产阶级在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的全过程中,都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否则,在  相似文献   

2.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列宁的这句名言,不少人耳熟能详。但为什么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能够做出确切回答的,恐怕就不多了。 列宁的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关于政治概念的重要概括与表述。人们一般把列宁有关政治的另  相似文献   

3.
列宁说:“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势必变成政治斗争。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 政党是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在阶级社会里,各阶级之间的政治和经济  相似文献   

4.
1什么叫政治?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工作是不能离开政治的。我这里说的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这就告诉我们:第一,政治是大事,不是小事。它是“大局”,它是“根本利害”。第二,政治是实事,不是虚事。它存在于阶级斗争、现实斗争之中,并且直接关系人们的根本利害。第三,现实政治的内容既是具体的、历史的,又具有不确定性和变动性。就政治是“阶级斗争的大局”而言,其内容是确定的,稳定的。就政治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而言,其…  相似文献   

5.
「讲政治」和中国政治建设中的若干问题□高放一、“政治”具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什么是“政治”?“讲政治”的含义是什么?对此应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准确的理解。传统的讲政治,着重讲阶级斗争。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已不太提阶级斗争了,这并非说没有阶级斗争了。...  相似文献   

6.
历史证明了列宁遗嘱特有的洞察力。苏联的解体看来与违背列宁遗嘱中的政治思考有关。它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同样重要,正确地研究它至今没有失去意义。 1922年5月26日,列宁第一次得了中风,右臂右腿部份失去作用;12月13日,医生说服列宁,暂时全休;12月16日,列宁的病剧烈发作,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右臂右腿瘫痪。列宁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病情十分危险或许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因此决定口授一系列札记,把他认为“最重要的”“使他焦虑不安”(第43卷第556页、696页)的想法和考虑说出来。从1922年12月23日列宁开始口授,到1923年3月2日,列宁口授了以下八篇书信和文章(括号内为口授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阶级消灭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列宁曾经给阶级下过一个科学的定义,他告诉我们:“阶级”这样的社会集团,只能是经济关系的产物,阶级是经济范畴,阶级斗争则是社会范畴,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阶级斗争是通过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思想斗争三种形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按照列宁的说法,“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同庸俗小资产者(以及大资产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这里。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测验是否真正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是既承认阶级斗争又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他是公认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关于“平民主义”或“平民政治”,关于“工人政治”,以及关于二者关系的论述,表达了一个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看法,尽管这些看法有不完备、不准确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继“八一”南昌起义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一次伟大转折。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革命反对武装反革命的第一枪,而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开始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列宁说过:"武装起义是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10.
郑异凡 《党建》2009,(6):62-63
斯大林时期一些著作都特别强调,是列宁提议斯大林担任总书记的。例如经斯大林本人亲自修订的《斯大林传略》写道:“1922年4月3日,中央全会根据列宁的提议选举列宁最优秀最忠诚的学生和战友斯大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对此一说历来有不同说法。中央全会参加者托洛茨基在《我的生平》(1929年)中认为:“斯大林正是在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由季诺维也夫推荐,违背列宁的意愿而被任命为总书记的。”托洛茨基还说,谁也没有赋予这次选举以特殊意义。“在列宁生前这是个技术性的职务,不具有政治性质”。  相似文献   

11.
从总体上说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是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服务、为无产阶级“造反有理”做论证的理论。在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以后 ,把这一理论继续运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就有了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在当今中国条件下 ,如果坚持运用列宁的阶级定义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去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形成的一些新的社会群体 ,就会把一部分占有生产资料并拥有较多个人财产的社会成员认定为“新的资产阶级”。这将会导致对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否定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列宁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使命的理论。”(《列宁选集》第2卷第578页)《宣言》的篇幅虽然很小,但它的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仍然鼓舞和推动着世界各国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列宁指出,《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福音书”,是每一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大报告再一次强调,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十五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一项奋斗目标,把依法治国作为实现民主政治目标的保障,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也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贡献主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无产阶级为了夺取政权也需要民主的形式。”第二,社会主义民主“只是一种手段”。第三,社会主义民主也是要“消亡的”。 列宁对社会主义民主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说:“不实行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列宁认为这个思想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无产阶级如果不在民主斗争中为社会主义革命做好准备,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其二,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民主,它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引导人类走向国家消亡。”列宁在这里阐明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实行民主,才能巩固政权,才能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后来列宁又进一步强调:“彻底的民主制度就变  相似文献   

14.
一说到“条子”,人们往往很快就把它与特权、不正之风等腐败现象挂起钩来,其实“条子”这东西,井不都是坏的。 列宁就常给人写条子。比如在第八届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期间,有一次会议休息时,代表阿法那西耶夫乘兴唱了一首抒情歌曲,那优美的嗓音使列宁非常欣赏。第二天,列宁便于百忙中抽空给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一位教授  相似文献   

15.
当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在如何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的问题上,过去曾发生过“左”的错误,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人们头脑里的阶级斗争之弦绷得太紧,这方面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但是,这几年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下,完全不讲阶级斗争,不讲人民民主专政,人们的阶级斗争观念十分淡薄,甚至把过去所有的阶级斗争一概说成是人为的,似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阶级斗争的历史早就终结了,这显然也是错误的。今年春夏之交,在北京发生的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严酷事实,却向我们敲起了警钟。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一个重大的课题:今天在我们国家里究竟还有没有阶级斗争?如何看待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应该怎样掌握现阶段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6.
1、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到位。这种差距用“两论六说”来概括。“两论”,一是“过时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革命战争年代和阶级斗争时期的产物,现在再强调重要性不合时宜,有极“左”之嫌;二是“无用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虚功、软指标,有没有无关紧要。  相似文献   

17.
一种意见认为,哲学与政治是一回事,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理由是:(1)哲学的党性原则决定哲学与政治是不能分割的。列宁在《唯批》中批判了马赫  相似文献   

18.
《党史文汇》2007,(7):47-52
第7集 苏共的领导集团 列宁曾这样表述革命政党的领袖作用,他说:“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9.
列宁曾经指出,民粹派“否认一切商品经济的基础——社会分工”。(《列宁全集》第3卷,第19页)这就是说,任何商品经济的基础都是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的精细的程度决定了它的发展水平”。(同上第52页) 列宁的这个观点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是一致的。马克思说过,“分工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因而使它转化为货币成为必然的事情。”(《资本论》第1卷,第129页)恩格  相似文献   

20.
庄新华 《党课》2007,(4):28-29
政治是阶级、民族、社会集团之间基于各自的根本利益所出发的相互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活动。政治是个历史范畴,其内容和形式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政治是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列宁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实质是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及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每一个阶级为实现和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必须进行政治斗争,为此而制订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相应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手段都属于政治领域。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政治关系和阶级关系的解决,说到底都是通过政权来实现的。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政治就是进行夺取政权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政治就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正确处理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其中心任务是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彻底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