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凤 《统一论坛》2001,(2):30-32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我们党和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提出的重要方针。1979年叶剑英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中指出:祖国统一,“我们寄希望于一千七百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1997年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我们寄希望于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  相似文献   

2.
郭炤烈 《台声》2003,(2):4-4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海内外同胞的广泛参与,特别是需要台湾人民的参与、合作和奋斗。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人民是发展两岸关系、推动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力量。所以,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应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内涵,是调动台湾人民主动、积极地参与统一祖国的行列,把他们的心引到这个方向来。一个事业的成功与否,将决定于人心的向背,尤其是有关千千万万民众的心愿、幸福和根本利益的事业,更是如此。祖国统一的成败更是决定于人心的向背。围绕台湾问题的各种政治势力都知道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两岸关系》2006,(4):1-1
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的心愿。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把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充分体现了我们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的决心。  相似文献   

4.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丽韫 《台声》2001,(12):4-5
在迈进新世纪的第一年,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迎来了20周年华诞。抚今追昔,感慨万千。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同时,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为和平解放台湾问题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大政方针。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同年年底,邓颖超出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1980年元旦,邓大姐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说:“希望台湾当局审时度势,以国家民族…  相似文献   

5.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当今的台湾问题,是由国共内战而产生的,纯属中国内政。由于外国势力的无理干涉和一小撮“台独”分子的分裂图谋,使这一问题至今尚未获得解决。统一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长期以来的心愿,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华侨华人的希望,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也  相似文献   

6.
台湾的“倒扁”运动已持续进行了两个星期,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由台北市扩展到台湾广泛地区,群众的激情不断燃烧,力量在凝聚,声音在提升。尽管他们本身来自台湾岛内壁垒分明的不同阵营,却因为共同的诉求,而汇成了这一股红色的大军。红色大军“反贪腐”自陈水扁上台以来,台湾的社  相似文献   

7.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关于台湾问题和对台工作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讲话深刻分析了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形势,集中宣示了一系列对台工作的新主张、新论述,突出地表明了我们坚决反对“台独”的坚定立场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极大诚意,展现了祖国大陆关爱台湾同胞的亲情和善意,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台方针的一贯性和连续性,丰富了对台工作指导原则的内涵,是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得到了两岸同胞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在胡锦涛总书记“四点意见”的指引下,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抗祖国统一,特别是对抗以武力来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军方近年来通过更新作战理论,调整军队编制,发展并扩充军事装备等各种手段,以图提高军力。但是,先天不足的客观条件,使这些用台湾同胞血汗钱养起来的军队,永远走不出被动挨打的局面。现在在台湾军队中流行着的“四怕”,正是其恐惧心态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林建甫 《台声》2011,(11):38-38
“九二共识”是一个存在两岸间的重要政治术语。它概括了两岸对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在讨论后所形成的见解。它是两岸经由口头协商而逐渐形成的不成文默契,对于两岸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毅周 《台声》2007,(3):26-28
1947年2月28日,台湾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二·二八事件”。为了反抗当时的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台湾同胞发动了“二·二八起义”,展开了一 场轰轰烈烈的爱国民主自治运动。但运动被残酷地镇压,无数台湾同胞的生命、青春和理想被毁灭,酿造了历史的悲剧,给台湾同胞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给台湾社会制造了深深的鸿沟。  相似文献   

11.
李立 《统一论坛》2012,(6):16-19
港澳回归祖国,表明了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切实可行的,它同样适用于解决台湾问题,依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模式。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本文试就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解决的现实路径做一探讨。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模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模式很多,但切实可行的,既能满足中国人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增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向心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祖国的亲和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提出了新的根本的思路,是新世纪实现祖国统一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3.
沐泽 《台声》2010,(3):44-44
<正> 2月25日,台盟中央、全国台联在京召开纪念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63周年座谈会,缅怀二·二八起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弘扬台湾同胞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畅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全国政协常委、台盟中央副主席黄志贤在座谈会上指出,二·二八起义是台湾同胞反对当时国民党统治的  相似文献   

14.
宜周 《台声》2002,(4):1-1
2002年3月,初春的北京,迎来了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召开。8日下午,江泽民主席来到人民大会堂台湾厅看望人大台湾团的全体代表,参加台湾团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与代表们话家常、议统一。代表们围绕加强对台工作、发展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议题积极发表意见,直接向江主席反映台湾同胞的心声。江主席认真听取了代表们的发言,解答了各位代表关心的问题,并深刻阐述了祖国大陆方面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和主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台湾代表团,是由居住在祖国大陆各地的3万多名台湾省籍同胞,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相似文献   

15.
李鹏 《统一论坛》2012,(6):20-21
众所周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的伟大构想,后来被首先运用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上。近30年来,祖国大陆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台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始终未变。无论是在江泽民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中,还是《反分裂国家法》的条文中,或是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都强调要继续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  相似文献   

16.
钟漱 《台声》2002,(3):4-6
2002年1月24日,首都各界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隆重纪念江泽民主席《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发表7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出席了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代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陈云林,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杨国庆代表台盟中央、全国台联,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顾秀莲代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分别在座谈会上发言…  相似文献   

17.
18.
汪舟 《两岸关系》2012,(3):57-59
物换星移儿度秋。回望65年前的1947年2月28日,回到祖国怀抱仅仅500天的台湾同胞,由于小堪忍受国民党当局的专制和腐败,揭竿而起,发动了波及全岛、声势浩大的“二·二八”起义。历史事实允分证明,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是一场反抗暴政、争取民主、要求自治的爱国民主运动,是当时全国各地反对蒋介石政权独裁统治的爱国民主运动和人民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唐树备 《台声》2002,(5):10-11
我们认为,“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是: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作为国家主体的祖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包括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与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外国人投资等均受法律保护。两岸统一后,台湾成为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司法权包括终审权,享有一定的外事权;可以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派军队和行政人员驻台;不向台湾收税;台湾的各界人士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 20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所载台湾文学研究论文为实证考察对象,论述祖国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状况。这些论文在内容上可分为作家作品研究、综合研究、文类研究、思潮流派社团研究等共12类,反映出20年来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其总体学术水准呈逐步上升趋势,以及存在着的理论思维单一、习惯于现象描述、附众意识较强等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