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人死亡犯罪案件对社会的危害日益突出,侦破这一类型案件的前提之一是对现场死者角色的识别,即在现场众多死者中确认谁是作案人、谁是作案目标、谁是无辜者.这一过程对侦查工作意义重大.可根据死者生前情况、死者伤痕特征等多方面、采取多种方法识别死者角色.  相似文献   

2.
多人死亡犯罪案件对社会的危害日益突出,侦破这一类型案件的前提之一是对现场死者角色的识别,即在现场众多死者中确认谁是作案人、谁是作案目标、谁是无辜者。这一过程对侦查工作意义重大。可根据死者生前情况、死者伤痕特征等方法识别死者角色。  相似文献   

3.
户籍管理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行政管理制度,是国家行下管理的基础,根本职能是从法律意义上确定公民的身份信息。姓名是一个文化概念,其有文化属性,它是一个国有、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与积淀,是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一个抽象符号,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识别公民的身份。基因和基因身份证在个体识别方面有其优越性和科学性,但不具有法律属性。公民的身份号码是公民身份法定化的根本标志,具有唯一性,确定性和法律属性,是理解户籍管理的法律坐标原点,能够真正实现对公民身份进行法律识别和确认。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保护死者的人格利益是肯定的,但在学理上仍存在分歧.我们认为死者无法享有人格权不可能成为人格权主体,死者人格利益不是权利而是法益,死者近亲属依据其一般人格权成为请求权主体.法律所保护的死者人格利益,是死者人格法益;死者近亲属的请求权是依据其自己的权利在维护了死者人格利益的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利益,即人格尊严;死者人格利益包括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是具体的、法定的、有限的几种,不存在对死者一般人格利益的法律保护问题;对死者人格利益保护应规定相应的期限.  相似文献   

5.
死者近亲属的赔偿请求权缘于自身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死者生命侵害赔偿请求权属于非财产权利不得继承或让与,此外死者与近亲属间互负一定义务,因死者之死亡而致其近亲属无法享有因与死者具有一定身份关系而产生的利益,他们当然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相似文献   

6.
柳州市(通讯员刘丹丽)2017年3月,柳州市全面开展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以来,率先在广西实现全民参保登记APP客户端信息登记的智能化管理,手机APP结合人脸识别等先进技术,通过手机采集个人姓名、身份证、参保信息、就业情况等基础信息,直接在移动终端上登记、录入,最后以登记对象电子签名的方式确认来完成全民参保人户调查工作.柳州市人社局通过与多部门联动,将已参保人员数据与公安、卫计委等部门的数据进行比对,筛查出全市45万多名未参保人员信息,并组织街道(乡镇)或社区(村)工作人员入户对未参保人员进行参保信息的登记.  相似文献   

7.
死者近亲属的赔偿请求权缘于自身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死者生命侵害赔偿请求权属于非财产权利不得继承或让与,此外死者与近亲属间互负一定义务,因死者之死亡而致其近亲属无法享有因与死者具有一定身份关系而产生的利益,他们当然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相似文献   

8.
会计委派制存在与<公司法>、<企业法>不协调,被委派的会计人员身份和地位难以确认等问题.建议修订与法规不相适应之处,加大委派人员的独立性,有选择地对国有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  相似文献   

9.
在刑事侦查工作中,常遇到无名尸体或无名骨骸,为确定死者身源和查找认定犯罪嫌疑人提供科学依据都需要个人识别鉴定。个人识别的主要依据是人体形态结构、物质成份、活动习惯特征、人体的附属物品等。  相似文献   

10.
死者的名誉因死者生前的身份、地位、声誉等因素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它的法律保护也显得尤为重要。学术界对此也有多种观点,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阐述了实践中侵害死者名誉的具体行为以及任害名誉的阻却违法事由。  相似文献   

11.
人员失踪事件频发,公安机关因对失踪人员被害案件缺少正确的分析和识别,往往贻误侦破此类案件的最佳时机。识别失踪人员被害案件可从失踪现场的痕迹物证、失踪人员的身份特征、财物失踪情况和失踪人员的社会关系、失踪事件的系列性等五个方面进行考虑,及时甄别失踪人员是否被害,并采取进一步措施。  相似文献   

12.
特殊遗体火化手续办理、接待咨询以及骨灰和遗物处理问题上特别注意。童尸、死婴、死胎以及引产物火化前要注意确认身份、确认费用承担者等。对死亡原因特殊的要注意按规定办好手续,确认责任人后火化;对非正常死亡以及特殊事故死亡或身份不明的,要做好记录;体内有异物的要注意是否取出。  相似文献   

13.
《刑法》第100条旨在建立刑罚信息的自我披露制度,它与刑释人员的姓名变更之间没有任何关联。以此等规定否决刑释人员的姓名变更权,乃是明显的法律适用错误。刑释人员的姓名变更权同样属于基本权利,唯有人大立法才能限制或剥夺。在《户口登记条例》和《公安部三局意见》均未剥夺刑释人员姓名变更权的情况下,各地公安机关发布的地方规范性文件擅自取消刑释人员姓名变更权,此诚显著违反姓名变更法律保留原则。在行政诉讼中,法官理应对地方规范性文件实施合法性审查,而不是直接据此判决刑释人员无权变更姓名。刑释人员申请姓名变更,这是其重塑自我的一种表现,有利于他们顺利地实现再社会化。从立法到司法,均应有条件地支持。  相似文献   

14.
在故意杀人碎尸案的侦破中,确定死者身份是案件侦破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在昆明市"3.16"故意杀人案的侦破中,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协调,刑侦人员全面细致的现场勘查、DNA检验准确确定被害人和及时调查走访,成为成功侦破此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人像识别系统以人脸信息为基础,网上比对进行身份确认,具有直观、高效、准确、方便等特点,将填补目前公安管理工作中的盲点,实现对常住人口、暂住人口、重点人口、在押人员、进出境人员等信息网络化、实时化管理,为公安系统工作提供高科技手段。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事诉讼法只对犯罪嫌疑人身份终点作了规定,但对犯罪嫌疑人身份起点即确认犯罪嫌疑人的规则却没有规定。确认犯罪嫌疑人是保障无辜者免受追诉的屏障,也是保障犯罪人诉讼权利的基点。被采取强制措施或第一次讯问是确认犯罪嫌疑人的时间标准,而告知诉讼权利则是确认第一次讯问的程序规则,被调查人也有权申请确认其为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17.
颅骨复原面貌和颅相重合结合进行尸源认定石恩林在刑事案件中,有时会遇到尸体高度腐败,或白骨化尸体,或因其他原因致使尸体遭到严重破坏,难以从面貌上进行直接辨认,而又无其他条件证实死者身份的情况,致使案件的侦破陷入僵局。为查明死者身源,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方...  相似文献   

18.
死者近亲属对于死者存在着基于身份关系而享有的权利,侮辱尸体的行为侵害的是死者近亲属的人身权利。侮辱尸体罪完全符合设定亲告罪的几个标准。刑法应当将之规定为亲告罪,从而将侮辱尸体罪的追诉权赋予死者近亲属行使。当然,考虑到侮辱尸体行为在对死者近亲属构成犯罪的同时也可能对国家的社会管理秩序构成犯罪,因此,侮辱尸体罪应进一步被规定为非纯正亲告罪。  相似文献   

19.
姓名变更权是我国公民的重要民事权利之一,且已获得民事基本法的立法确认。目前,各地户口登记机关对公民变更姓名设置了诸多不合理限制,实质否定了公民的这项权利。为了保障公民合理行使姓名变更权,应考虑制定全国统一的立法,对出于公共利益需要应予限制或禁止公民更名的情况作出明文规定,在其余情况下,公民申请改名的,一般应予准许。  相似文献   

20.
虹膜识别技术是当下最具稳定性和准确性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之一,对于公安机关开展公安工作、打击违法犯罪发挥重要的作用.针对身份识别技术在公安侦查工作中的应用特点,结合传统虹膜识别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基于DenseNet网络对现有虹膜识别算法做出改进,提出改进的虹膜身份信息识别平台建设方案.通过比对分析改进后虹膜识别算法与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