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刑事错案产生的心理偏差主要包括因惰性、经验等感情因素而导致的心理偏差和因错误的价值取向导致的心理偏差。这些心理偏差分别表现在侦查阶段、检察环节和审判阶段,并导致刑事错案的形成。校正刑事司法中的心理偏差,应当更新侦查机关侦查思维,转变检察机关审查逮捕理念及方式,转变审判机关的审判理念,并弱化外部环境对司法人员心理偏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班主任直接面对的是广大的学生,他们需要的不仅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在学生中树立较高的个人威信,这样才更助于管理好学生。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自我认识偏差、情感脆弱、自卑心强、人际关系差、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我们应从"奖贷"制度、勤工俭学、帮困助学等方面进行疏导;学生管理工作者和辅导员应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引导贫困生自信自强,对存在心理疾病的贫困生应进行专门开导、心理辅导和心理保健等调适工作。  相似文献   

4.
刘仰智 《法制与社会》2013,(14):229-230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重要一员,高校班主任承担着与学生最密切联系的工作任务,但在日常工作中却因为相关规范的滞后导致工作权限不明、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工作成效低下等现象。本文从梳理高校班主任工作职责入手就高校班主任工作展开论述并就高校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途径,就改进班主任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从高校班主任的职责出发,分析了高校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并结合工作实践,着重分析了高校班主任工作“八法”及其应用,即:沟通互动法、模范带头法、激励教育法、心理辅导法、因类施教法、主体教育法、活动促进法、多方合作法.  相似文献   

6.
杨霞 《法制与社会》2010,(24):234-235
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已越来越多地为社会和高校所关注。相当多的贫困生存在着自卑、孤僻、焦虑等心理,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做出极端行为。因此,建立心理危机应对机制是帮困助学工作的重要方面,运作心理危机应对机制是帮困助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学生工作部门应开展详尽、系统、长效的工作,杜绝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心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心理危机后干预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劣势,如缺乏心理危机干预专业素质、事务性工作繁忙、部分学生担心隐私泄露或影响评价等方面。本文指出高校辅导员要把握好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担当起问题发现者、事件协助处理者、后期干预关注者、积极影响者等角色。  相似文献   

8.
刑事错案形成的心理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士元 《法学研究》2014,36(3):26-44
刑事错案的成因包括直接原因、环境原因和心理原因,其中心理原因(主要表现为包括"遂道视野"、"证实偏差"等在内的各种心理偏差)对错案的形成有更根本的影响。绝大多数直接原因,如刑讯逼供、隐瞒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忽视辩护律师的合理意见等等,都是各种心理偏差的外在表现。而绝大多数环境原因,如不合理的考核方式、司法经费不足等等,之所以会导致错案,主要是因为它们强化了这些心理偏差。根据这些心理偏差对错案形成的可能影响,可以在心理学层面总结出刑事错案的形成过程及规律,而我国近年来纠正的22起刑事错案可以为此提供验证。我国有必要完善当前的刑事司法体制,以减少这些心理偏差对办案人员的影响,进而更有效地防止错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班主任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小学教育过程中,班主任作为班级最重要的领导者,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的成败已经成为影响班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做好班主任管理工作才会促进班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付华 《法制与社会》2011,(34):238-239
对青海地区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需求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特点,就青海地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1.
唐红 《法制与社会》2012,(22):216+218
转型期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影响,心理并不成熟的大学生在价值观念、道德责任、理想信念等方面出现了某种偏差,应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评价疗法的核心概念是"个人生活规则",它是指个体的一种认知结构,代表个体对心理和社会性事件的法则化的看法和道德伦理的规定性。个体所产生的各种情绪和对自我的看法、评价皆与个人生活规则相关。个体心理问题之所以出现,在于个体所持有的个人生活规则缺乏一定的适应性,故心理治疗就是要对个人生活规则加以调整和修正。认知评价疗法吸收了诸多人文主义的观点,体现了心理疗法间相互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吕斌  孙海杰  贡太雷 《法制与社会》2010,(7):197-197,199
司法警官院校兼职班主任是特色高校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创新,这种创新有其客观的教育实践要求。本文指出增强兼职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应从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学生管理方面进行系统的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评价疗法的核心概念是"个人生活规则",它是指个体的一种认知结构,代表个体对心理和社会性事件的法则化的看法和道德伦理的规定性.个体所产生的各种情绪和对自我的看法、评价皆与个人生活规则相关.个体心理问题之所以出现,在于个体所持有的个人生活规则缺乏一定的适应性,故心理治疗就是要对个人生活规则加以调整和修正.认知评价疗法吸收了诸多人文主义的观点,体现了心理疗法间相互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郑仁启 《法制与社会》2012,(14):266-267
青年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转型期,心理波动大,诱发激情犯罪的机率高;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年学生激情犯罪具有犯罪意念产生快、行动迅速、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等特点;青年学生激情犯罪的心理预防可以从广泛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及时实施心理干预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高校心理咨询师与来访学生之间成功的人际沟通对心理咨询效果起着重要作用。人际沟通中的非言语信息既是心理咨询师了解来访学生内心世界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心理咨询师表达助人意识和关注对方的重要要素。本文从心理咨询师对来访学生的非言语信息的理解和心理咨询师运用非言语技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林莉红  余涛  张超 《法学评论》2006,24(5):123-140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警察群体对刑讯逼供的主观认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警察普遍能够正确掌握关于刑讯逼供的知识,但深层次心理上对刑讯逼供的宽容度仍然较高,因而易发生“知”与“意”割裂的情况;警察对已提出的刑讯逼供防治措施以及对短期内有效遏制刑讯逼供的信心明显不足;警察个人工作、学习等不同背景会对刑讯逼供之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调查结果所显示的警察群体对于刑讯逼供的主观认知状况,建议在推进警察教育改革,加强警察队伍建设的同时,重视制度建设与基层工作,从多方面防止和遏制刑讯逼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推理、判断和决策行为常常偏离形式逻辑、概率和决策理论等规范原理,表现出系统的认知偏差。研究者对认知偏差及其实验研究的不同理解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关于人类理性的争论。悲观论者认为系统认知偏差意味着人们的思维能力存在规范性缺陷,认知偏差研究为人类理性提供了否证性证据。乐观论者从理解问题、规范理论问题和外部效度问题等方面为人类理性进行辩护。两种理性观则把人类理性区分为个人取向与非个人取向两种,试图消解悲观论和乐观论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了解心理矫治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伦理意识现状,以便针对性调整心理矫治专业相关课程设置.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借鉴相关量表对153名心理矫治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结果:2009级学生和2012级学生在多数条目上存在显著差异.文中指出当前心理矫治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但保密原则、多重关系等方面的伦理意识培养尚需加强.  相似文献   

20.
吴自涛 《法制与社会》2010,(7):245-245,256
班主任工作要真正从学生成长角度去思考,具有一定的“镜意识”能放眼学生的未来,学会宏观调控,用心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不断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