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尼古拉·加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是十九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最杰出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中最接近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人,是唯物主义哲学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1828年7月24日,车尔尼雪夫斯基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萨拉托夫城的一个牧师家庭。他小时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成绩突出。父亲的书房成了他的乐园,他读了那里收藏的普希金、莱蒙托夫、乔治·桑、狄更斯等人的作品,以及其它各种书籍,受到了启蒙教育。1844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进萨拉托夫教会中学学习。在中学期间,他从《祖国纪事》杂志上读到赫尔岑、别林斯基的著作,很快地接受了他们的思想,成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赫尔岑的俄国社会主义思想起源于何处,一直是学界争议的一个问题。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说法,赫尔岑对俄国农村公社的认识起源于哈克斯特豪森的著作,但自普列汉诺夫一直到当今的俄罗斯学者都反对这一说法。本文通过追溯赫尔岑的思想历程,客观分析了其俄国社会主义思想起源于哈克斯特豪森之说,并从他与西方派、斯拉夫派、哈克斯特豪森以及1848年欧洲革命的关系入手,探讨其俄国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2005,(21)
巴金逝世后,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谈巴金艺术成就, 我是文学门外汉,不能置喙。我觉得,更值得重视的是他晚年呼吁‘说真话’,而且不停留在呼吁上,而是坚持自己说,至少不参与说假话,说空话,自欺欺人。”朱学勤指出,《随想录》出现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是这一批文化老人刚刚开始反思的一个标志,是起点,不是高点。其实早在100年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里,已经把知识分子阵营里面各种复杂、暖昧、交错、重叠都揭  相似文献   

4.
刘斌 《南风窗》2010,(25):12-12
<正>托尔斯泰和俄国革命,这是近百年来的一个经典的命题。在这个题目上做文章的人所指的革命显然是十月革命。其实,托尔斯泰和俄国革命本身毫无关系。托尔斯泰不想革命,与革命这个词本意上的行动风马牛不相于,他的周围没有出现过俄国的革命者,甚或是俄国革命的先驱者。他所能接触到的最具"革命思想"的人当算高尔基了,可高尔基也毕竟不是无产者眼中最标准的革命者。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历史条件下,保留着古老农村公社的俄国有无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发展道路?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恩格斯对于求解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他批判了俄国民粹派"落后优势论"的理论错误,既体现出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定性,也体现出理论斗争策略运用上的灵活性。恩格斯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既有一定的差异性,更有根本的一致性,两者相互辉映、互为补充,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深刻洞见,不仅促使一批俄国革命家实现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向,而且在俄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出马克思主义革命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相似文献   

6.
论点摘编1905年俄国革命是第一次现代革命,这次革命中,工人阶级第一次起到领导作用,建立了自己的机构——苏维埃,并以之控制该国城市地区的日常生活。英刊《革命历史》第九卷第一期(2005年)特出版关于1905年俄国革命的研究专辑,以纪念这次革命100周年。收录的文章显示出,俄国工  相似文献   

7.
"俄国社会主义"是19世纪俄国三大社会政治思潮之一,其理论主张是通过"村社道路""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经过由思潮到运动、由运动到政党的发展过程,在其众多派别和团体之间,始终存在着一派相承的组织脉络.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组织结构、建党原则,一步步发展完善,越来越倾向于暴力,甚至走上了"民意党"的个人恐怖主义道路.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19世纪70年代一批杰出的革命家留下了丰厚的革命遗产.列宁指出了布尔什维克同"俄国社会主义"的思想联系.社会革命党领袖切尔诺夫关于该党和布尔什维克共同"瓜分遗产"的话,则表明了这笔"遗产"的共同去向."俄国社会主义"同布尔什维主义或苏联社会主义,虽属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然二者同源共流,具有血脉联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埃德加·斯诺(EDGER SNOW),是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进步作家和记者。他是最早到我国西北根据地访问的外国记者。一九三六年六月至十月,他不畏艰险、排除各种阻挠,到我国西北根据地(即后来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对根据地的后方、前线,中央主要领导人及普通红军战士和边区群众,进行了广泛的采访。还在保安专门访问了李德。李德当时一方面对毛泽东等主要领导人进行了"暗示"性的诽谤,一方面又承认"中国人毕竟比任何一个外国人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革命"。(斯诺:《中共杂记》"附《西行漫记》一九七一年修订版第四篇第六章注释三)斯诺于此行后,利用搜集到的丰富资料写了《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一书,一九三七、一九三八分别在英国和美国出版。该书向全世界作了真实报道,扩大中国革命的影响。本篇《那个外国智囊》即为该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为纪念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四周年,列宁在1921年10月14日撰写的、《真理报》10月18日发表的《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高度评价了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世界历史意义。他明确地指出:“我们的十月革命也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这个伟大的日子离我们愈远,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就愈明显”。 历史证明确实是这样。在今天当我们纪  相似文献   

10.
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历史处在转折关头。俄国向何处去?革命如何发展?民主革命能不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对于这些重大问题,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有着全然不同的看法和做法。3月31日(俄历,下同)夜,普列汉诺夫回到离开三十七年的俄国。第三天,他在一次会议上发表演说,号召人们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既反对国内敌人,也反对国外敌人"。前者实际是把矛头指向布尔什维克和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俄国一切革命者,后者则是坚决拥护临时政府继续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  相似文献   

11.
"群众罢工"是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者为同无政府主义者的"总罢工"相区别而提出的概念.但是这一概念起初没有同革命联系起来.俄国1905年革命爆发后,罗莎·卢森堡及时总结俄国革命经验,提出了同革命密切联系的系统的群众罢工理论,将群众罢工理论提升到了新高度.分析卢森堡的群众罢工理论,可以明晰卢森堡在此问题上的辩证性和历史性思考,有助于理解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思想并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2.
遗产效应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也是关心贫民的贵族。他不仅写了《战争与和平》这样不朽的名著,还关心贫民教育,编写了《启蒙课本》和《新启蒙课本》做教材。这两本书有他编写和改写的89篇寓言。也许是他从人生经历中感受遗产对子女的不良影响,也许是他为自己死后的遗产分配担忧,就写了一篇名为《均等的遗产》的寓言。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历史学家С.В.丘丘金[1]С.В.丘丘金为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俄罗斯政治、历史研究.有许多论著,如2001年的<是谁?极力引导俄罗斯向何处去?>,其中的第六部分:<在20世纪初社会主义者主导俄罗斯向何处去?>;2002年的<孟什维主义:历史的一页>;<"祖国史"十年杂志>收录了他从1995-2005年的多篇论文,主要研究了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俄罗斯政治历史问题,重要内容有革命的历史,以及社会民主工党的历史等.在其著作:<格·瓦·普列汉诺夫--一个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命运>中介绍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思想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创始人之一格·瓦·普列汉诺夫的一生及社会政治活动.作者引用了大量原始文献,就普列汉诺夫关于俄国革命的思想,其中关于俄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及方法进行了分析,剖析了普列汉诺夫关于俄国革命战略和策略当时不被接受的深层原因.该作品是苏联解体以来俄学者对普列汉诺夫的重新认识和评价中的重要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叶剑英元帅诞辰116周年。叶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立下了丰功伟绩,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作家周海滨所著的《家国光影——开国元勋后人讲述往事与现实》,让广大读者直面“红二代”,听他们讲述父辈的往事与自己的现实,感受开国元勋们的伟大思想,了解开国元勋后人们的理想与现实。  相似文献   

15.
正他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老舍,1899年生于北京西城护国寺街小羊圈胡同,满族正红旗人。他是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至今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致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包含着这样一个命题,即"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多年来,学界关于马克思提出的俄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一直存在争论.有四种代表性的说法,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说、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说、新型民主革命说和民粹派革命说,其中只有民粹派革命说大体上符合马克思的本意.澄清俄国革命的涵义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乃至世界革命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刊2012年第3期刊载了20世纪上半期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鲍里斯·布鲁兹库斯(Boris D.Brutzkus)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上卷1—6章,2013年第1期刊出该书上卷第7—10章及下卷第1—2章,2014年第1期刊出了下卷第3章1—3节。本期刊出该书下卷第3章第4—6节及第四章。至此,全书连载完毕。鲍里斯·布鲁兹库斯,1874年10月生于立陶宛,1908年在彼得堡农学院任教,1918年任彼得堡农业研究所教授,作为俄罗斯一流的农业问题权威,1922年任农业人民委员部彼得格勒省农业计划委员会主席。还在苏俄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1920年,他不断发表演讲批评苏俄的共产主义试验。1921年底将演讲内容整理成文,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为题,在俄国技术协会第十一部(工业经济部)创办的《经济学家》杂志上连载。杂志的立场和观点受到列宁、季诺维也夫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激烈指责,杂志被查封,布鲁兹库斯和杂志编辑部其他大部分成员被捕并被驱逐出境。布鲁兹库斯被驱逐后去了德国,任柏林俄语学院教授。他和一些被驱逐的俄国学者一道创办了"俄罗斯科学研究所",继续从事苏维埃俄国经济问题研究。德国纳粹上台后,"俄罗斯科学研究所"宣告解散,布鲁兹库斯谢绝英国伯明翰大学的邀请,前往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任教。大战爆发前患肺癌去世。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布鲁兹库斯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第一次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亲身体验系统地批评了计划经济体制,论证了市场经济必然性与合理性。冯·哈耶克把布鲁兹库斯与冯·米瑟斯和马克斯·韦伯并列为20世纪早期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核心问题的开拓者,认为他们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批评显示了非凡的预见。种种原因,中文读者对布鲁兹库斯了解甚少。本刊1997年第1期发表的俄罗斯经济史专家列·希罗格罗德的文章《论布鲁兹库斯及其专著〈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中央编译局张文成教授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2期上的文章《计划经济体制命运的预言者?——布鲁兹库斯及其〈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可能是对布鲁兹库斯作系统介绍的仅有的两篇中文文献。刊发《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望能有助于学界对这位思想家的研究。本译文根据George RoutledgeSons,Ltd.1935年版译出。  相似文献   

18.
就在73年前,列宁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告诉我们,俄国的工人农民已经夺取了政权并正在建设一个新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第一次不是少数人,也不仅仅是富人和受过教育的人,而是真正的人民,即广大劳动人民自己在建设一种新的生活。" 他要求我们,"美国的革命工人……作为美帝国主义毫不妥协的敌人发挥着异常重大  相似文献   

19.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在苏俄是否需要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问题上,列宁将主张"革命战争"的言论称为"革命空谈"。他指明了"革命空谈"产生的原因:一是"左派共产主义者"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二是他们落入了俄国资产阶级和英、法资产阶级的圈套。他分析了"革命空谈"的危害:一是坚持革命空谈只会使苏维埃共和国更加"屈服于"德帝国主义,二是它不仅不能促进德国革命反而会妨碍德国革命的成熟。列宁提出必须善于区别情况不同的"妥协",肯定正确的、必要的"妥协"。  相似文献   

20.
1893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围绕"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问题,列宁形成了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他在确认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前提下,论证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具有可能性、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揭露和批判俄国资本主义造成深刻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阐明俄国资本主义的落后性特点,倡导通过革命的方式为资本主义清扫土地;揭示俄国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趋向。上述思想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研究本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典范,揭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对待资本主义的应有态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