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刺绣不仅仅是苗乡人传承苗族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我多年来和当地苗家绣娘们一起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我叫杨阿妮,是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人。"懂事就会拿针,拿针就能刺绣",这是人们对生在深山沟、长在苗乡村寨姑娘的印象,虽有点夸张,但刺绣的确是许多苗家妹子要掌握的一门手艺。我从12岁开始学习刺绣,至今已有29年。对我而言,刺绣不仅仅是苗乡人传承苗族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我多年来和当地苗家绣娘们一起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相似文献   

2.
正"布依手工刺绣十分精美,一定有光明前景。"见到韦波时,他正和妻子王伟鲜坐在纺车前谈论如何把布依刺绣发展壮大。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民到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一路走来,韦波吃尽了苦头。回首自己的创业经历,他感慨颇多。2004年,为了生计,韦波曾尝试去浙江打工,但是并不顺利。回到家乡后,韦波结识了妻子——布依族绣娘王伟鲜,就一起做起了布依刺绣加工生意。2013年,韦波用积蓄在家乡普安县江西坡镇租了一间门面,开起了布依族服饰加工厂,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公司绣娘年龄大多在30岁至60岁,一个人绣一天能拿到100多元钱,既解决了经济来源,又能在家安心照顾家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绣娘加入到队伍中来。"雷山县阿妮绣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阿妮说。家住雷山县望丰乡青山村的杨阿妮从小跟随母亲学习苗族刺绣,凭借着从骨子里对苗绣的热爱,她参加了各种刺绣培训班,更是外出前往广东佛山一家专门做双面绣的公司学习,不断钻研和思考让她的刺绣技艺不断提升,她决定自己创业把传统的刺绣和双面绣结合起来,推向市场。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贵州通过参与手工业而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妇女1.01万人,人均增收5000元。一个中等技能的绣娘年收入可达3万元,"美丽脱贫"正变为现实。4月1日,一条新华社刊发的《贵州绣娘将"指尖上的幸福""秀"到联合国》的消息在朋友圈里热传。消息称,凯里市季刀苗寨陈琴所在的刺绣合作社接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笔苗绣采购订单,她和合作社的妇女正加班加点赶制作品。贵州大山深处的民族民间手工刺绣作品亮相国际舞台,这得益于贵州深入实施的"锦绣计划"。  相似文献   

5.
刘骏娇 《当代贵州》2022,(25):44-45
<正>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苗族姑娘,杨文丽带领村里20余名绣娘靠着双手实现稳定就业。如今杨文丽与绣娘们的作品销到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她希望有一天,自己和绣娘们设计的作品能走向国外市场,走向巴黎时装周。  相似文献   

6.
<正>通过培训,接受订单,在家刺绣,贵州"绣娘"不但用针线绣出了美好生活,而且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右手在架子上,左手在架子下,拿好针线,一针一针来,注意每一针之间的穿插……"在贵州各地,很多成熟的绣娘响应"锦绣计划"号召,主动教村寨里的妇女绣花。2015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实施‘锦绣计划’,培训绣娘1万人"列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贵州省妇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扶贫办、省中小企业局、省民  相似文献   

7.
正毕节市织金县携手唯品会,采取"电商+非遗+扶贫"的模式,引进知名品牌设计师,深挖苗族蜡染和苗绣时尚创新,推动非遗产品市场化、时尚化和产业化,助力织金贫困绣娘稳定脱贫。在6月10日举行的伦敦时装周上,贵州织金苗族绣娘杨林先带去的苗绣、蜡染作品闪耀亮相,织金组织参展的作品也在现场被抢购一空。来自大山深处的传统手工技艺亮相伦敦街头,掀起了一股中国非遗时  相似文献   

8.
正韦祖英全国人大代表、从江县祖英刺绣有限公司负责人、从江县马安村祖英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带领群众"绣"出美好生活"在农村,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年人和孩子。我一直想着有一天让农村的妇女们在家门口能够工作,也能照顾家庭。"韦祖英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下定决心做好民族刺绣,并利用刺绣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今年初,韦祖英在从江县美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里开办了6000平方米的刺绣扶贫车间。随后,她引进了35台机械刺绣设备和100台缝纫机。  相似文献   

9.
正破线绣是台江县施洞镇的主要传统技艺之一,是苗族刺绣12种技法中较为精巧、细致的一种绣法,常常被学者们称为"放大镜下的艺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苗族同胞只是依靠这门技艺装点衣服和换取生活用品,未曾走出大山。1988年春天,施洞镇偏寨村的绣娘杨仰九,不甘心这门世代相传的手艺藏在深山无人识,开始收集村寨周边绣娘的绣  相似文献   

10.
周庆 《当代党员》2011,(10):63-63
用电钻时,她像一名木匠;用勾针时,她又像一个绣娘……21年来,她的双手,已被磨出无数茧纹,一份看似枯燥的工作,她却干得有生有色。  相似文献   

11.
正"一根小小的绣针,绣出的不仅是精美图案,更是我们增收致富的美好生活。"在雷山县一家刺绣工厂里,非遗传承人杨阿妮一边与绣娘交流,一边传授刺绣技艺。杨阿妮出生在雷山县郎德镇乌肖村的一户苗绣世家,从小热爱苗绣的她跟着母亲学习苗绣技艺,最终学有所成,并在家乡成立苗绣公司,解决了当地200多名绣娘稳定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12.
正白晶莹今年58岁,年近花甲的她在周围人眼中,却是个精力充沛的"女超人"。她是人民公仆,为脱贫事业自掏腰包,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恒心。她是"草原绣娘",传承一方技艺,有着"技达四海,能行天下"的信心。她是脱贫领路人,足迹遍布全旗,有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  相似文献   

13.
高风琴,现年44岁。1995年3月份随丈夫一起携带两个孩子从河南省太康县来到农三师四十六团一连参加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初到团场承包土地,不懂棉花栽培技术与管理,年年成为连队有名的贫困户。穷则思,思则变。近几年,高风琴和爱人通过团、连组织的"科  相似文献   

14.
走进四师七十七团阿依娜刺绣坊,绣娘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正带着姐们赶制客户定做的坐垫、靠枕、新婚挂毯、花帽等. 今年50岁的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是八连一名哈萨克族妇女,1995年至2008年,她一直靠裁缝手艺维持生计.2008年3月,阿娜尔汗参加了团工会组织的刺绣培训,心灵手巧的她很快便脱颖而出.2013年团场成立了阿依娜少数民族刺绣协会,下设了一个"阿依娜"刺绣坊,她被选为协会副会长,专门负责刺绣协会产品的制作、宣传、销售.在团场党委的支持下,她多次到新疆艺术学院、石河子大学、苏州、江苏等地参加刺绣技能、产品设计、宣传、销售等方面的培训,刺绣水平不断提高,在当地小有名气.  相似文献   

15.
<正>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我收获最大的一年。这一年,组织上选派我到独山县麻尾镇播纳村驻村,我有幸成为播纳村的第1715名"村民";这一年,我与播纳村群众一起干、一起苦、一起笑,如今,村容寨貌起了大变化、群众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正>2006年,在农五师八十三团二区,一位年仅18岁的瘦弱小姑娘彭海倩做了一件绝大多数同龄人无法想象的事——带着高位截瘫的母亲一起去上学。一时间,在博乐地区传为佳话,感动着很多人,并成为2009年第二届"感动兵团人物"评  相似文献   

17.
正身材单薄的她,说起话来文静中透着腼腆,单从外表上看,很难将尹志琼与"女能人"一词联系在一起,然而,她凭着吃苦耐劳、学习科技、善于经营成为农二师二十二团五连"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2008年尹志琼荣获团"先进生产者";2009年尹志琼家庭荣获团"和谐小康家庭"光荣称号;2011年尹志琼荣获团"五好职工"、"少生快富先进典型"等荣誉。今年42岁的土家族妇女尹志琼12年前从山清水秀的天府之国来到农二师二十二团五连,自愿加入到屯垦戍边、建设团场的事业中。她深深地爱上了兵团这块热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搭筑爱巢,勤劳致富,成为五连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8.
我今年84岁,17岁入党,党龄67年。在我入党的67年里,我经历了风雨坎坷,和党一起承受苦难,一起分享欢悦,同衰共荣,我对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幻想的破灭1944年我初中毕业时,已是一个15岁的少年。当时的我,从童年的无忧无虑,到经历国家被侵略者占领、家境急剧变贫困的双重苦难,慢慢地有了对国家命运和自身前途的思考。在对国家前途充满危机感中,在不断接受各种知识的熏陶和残酷现实的教育下,我逐渐地萌生出"工业救国"的思想,报考了北平市立高级工  相似文献   

19.
正回望贵州70年,许多事物从无到有,从有到精,都是由一双双手铸就而成。手上的老茧汇聚成一部时间"茧"史,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现实。每个人的手,都是一部时间"茧"史。不同部位的磨损、不同厚度的老茧,不同人讲述着不同故事。他们或是因为长期用针造成指尖磨损的绣娘,他们或是日夜磨制工具双手粗糙的工匠,他们亦或是长期训练随时待命出警的消防员……他们的手也许不美,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生活之美。  相似文献   

20.
"锦绣计划"穿针引线,将政府、企业、家庭、学校、绣娘等主体网络其中,让贵州小而分散的特色手工艺与市场牵起手来,探索一条妇女手工脱贫致富新路子,且让祖先的文化遗存在其间光大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