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信仰亚鲁王是西部方言区苗人社会的精神支柱。在麻山之外的苗族西部方言区,亚鲁王及其子孙辈流传至今的英雄故事,是一个个民间口头传说。其情节相对简单,还有不少变异,但信仰是它的核,如同基因,深入到苗人的身心。这种信仰也具有了族群认同的功能。对亚鲁王的祭奠已经成为一种民俗,它不仅通过唱诵,还通过舞蹈来表达苗人后辈对亚鲁先祖的追念。苗人的生命一代代延续,一代代地打上了亚鲁王的印记;苗人们对先祖亚鲁王的崇拜和信仰也是永恒的。关岭县内的苗族村寨每年正月初三至初八都要举行隆  相似文献   

2.
《亚鲁王》是继藏族史诗、蒙族史诗和汉族史诗搜集整理完成之后,又一部横空出世的民族长篇英雄史诗。所传唱的是西部方言区苗人的迁徙与创世的历史,清晰地呈现出苗族这一古老民族由来与变迁的全过程,活生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上古时代相互融合的曲折进程。  相似文献   

3.
《当代贵州》2012,(7):64-65
《亚鲁王》是继藏族史诗、蒙族史诗和汉族史诗搜集整理完成之后,又一部横空出世的民族长篇英雄史诗。所传唱的是西部方言区苗人的迁徙与创世的历史,清晰地呈现出苗族这一古老民族由来与变迁的全过程,活生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上古时代相互融合的曲折进程。本书开篇宏大,具有创世意味。史诗历史信息密集,大量有待破解的文化信号更显示出它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2月21日,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成果在京发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专门发来贺信,在贺信中,他要求认真总结翻译整理《亚鲁王》的成功经验,切实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本刊特别约请到《亚鲁王》执行主编——余未人女士为大家讲述《亚鲁王》发现、搜集、整理、出版背后的故事,希望能给繁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以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亚鲁王书系》将平面、单线条的《亚鲁王》史诗认知,提升为立体的、多维度的"亚鲁文化"活体释读,勾勒出色彩斑斓的苗族"亚鲁文化"图景,并建构起一个"亚鲁文化"的研究模型。2014年1月,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在京揭晓。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亚鲁王书系》荣获此次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这一荣誉,是对贵州文化部门、社科部门、出版单位以及民间学术力量共同构建的史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保护新范式的充分肯定。在2013年12月,《亚鲁王书系》  相似文献   

6.
正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在时光更迭中,仍然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吟唱。以此为基础的传承和研究,不仅成为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重要元素,更成为繁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重要探索。2018年12月17日晚,贵阳大剧院音乐厅座无虚席,首部苗族英雄史诗合唱剧《亚鲁王》在此举行首场演出。这是根据同名苗族英雄史诗改编而成的、贵  相似文献   

7.
《当代贵州》2012,(6):11
2月21日下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协办的“中国英雄史诗的重大发现——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相似文献   

8.
<正>2009年的春天,贵州麻山地区苗人们世世代代传唱的英雄史诗《亚鲁王》闪入了文化人的视野。它仿佛横空出世,震撼了民间文学界和苗学界的学者们。大家亢奋、赞叹之余又觉遗憾和惭愧。这样一个重大的发现竟然一直被推到了21世纪的今天!苗族通史、迁徙史中关于苗族是如何从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迁徙到贵州,又如何征战定居开发的情节描述极为简略。因此,《亚鲁王》的发现填补了两  相似文献   

9.
前年初夏,当我听到苗族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的发现时,我的脑袋里响着一个疑问:这可能吗?20世纪初,中国文学和文化界有识之士发动的一轮又一轮民间口头文学的调查中,不断有收获涌现,古老的中华大地文学蕴藏之深厚真是无法估量。然而自《格萨尔王传》、《伊玛堪》、《江格尔》和《黑暗传》等搜集整理完成之后,很难想象还有一个民族的长篇英雄史诗会横空出世。《亚鲁王》史诗的内容,为广泛流传于苗族生活地区的始祖亚鲁王的创业史。字数至少一万行,至今活态地保存在贵州麻山地区,并伴随着原始的"祭祀"仪式。  相似文献   

10.
<正>《亚鲁王》这样一部史诗为何时至今日才被学界发现?在西方,英雄史诗早已成为图书馆、博物馆之藏品,民间传承彻底消失了。在我国"三大史诗"流传地以及有史诗流传的广大疆域,也因为有印刷版和各种手抄本而"有本可依",在搜集的问题上似无大碍。但2009年才进入文化人视野的《亚鲁王》,却是全凭东郎(歌师)用苗语口耳相传,民间没有任何抄本记录,同时它又是一部在葬礼上主导仪式的唱诵,不能创  相似文献   

11.
在毕节大南山深处,有一个被称为"苗人故乡"的苗寨,那里林木扶疏,风光如画。虽历经千年风雨,却始终保持着引人入胜的魅力。大南山自古为川滇要冲,如今蜿蜒的川滇公路擦身而过。这里喀斯特地貌发育良好,山高坡缓,溪流汩汩,200多户苗族人家,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自从"全国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研究会"确定此地为"苗语川滇黔方  相似文献   

12.
<正>在麻山苗区,流传于乡间的《亚鲁王》是一部由东郎世代口传的史诗。它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没有一个字的抄本,它实实在在地以"非物质"的状态存在千年。它不是人人都能学,不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唱诵,更不是大众都会的。习艺者需要有学唱的愿望、有天赋、有良好的记忆力,才有可能通过艰苦学习成为东郎(歌师)。习艺者年轻时要举行虔诚的仪式拜老东郎为师,只能在每年农历正月和七月这两个月的时段学唱。正式的唱诵只能  相似文献   

13.
书林漫步     
《苗族史诗通解》 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6苗族史诗又称苗族古歌,是苗族文化的“元典”,有苗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之称。《苗族史诗通解》是苗族史诗研究的最新成果,由今旦、吴一文父子共同完成,系吴一文主持的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苗族古歌通解》的最终成果,全书共70万字。该书被学术界称为苗族口头传统研究的扛鼎之作。其特点和创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湖南苗族共有人口 1568961人 (1990年统计数字 ),占全省总人口的 2 59%,分布于全省 14个市州,主要聚居于湘西自治州、怀化市麻阳县、邵阳市绥宁县和城步县。   “苗”的名称,溯源于尧、舜时的“三苗” (又称“有苗”或“苗民” )。由于分布地域广阔,其自称不尽相同,湘西苗族多自称“果雄”、“仡熊”。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为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和川黔滇方言,湖南苗语属湘西方言和黔东方言。   苗族民间歌谣很有特点,可分为史诗、风俗歌、苦歌、情歌等。苗族韵文体的史诗是较规范化的大型民间口头文学,是苗族生…  相似文献   

15.
1月27日,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法国Total石油公司等组成的联合作业体,与伊拉克方面签署了为期20年的《哈法亚油田开发生产服务合同》。签下哈法亚油田,是中石油继艾哈代布油田、鲁迈拉油田之后在伊拉克油气市场上的又一成果,  相似文献   

16.
正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6苗族史诗又称苗族古歌,是苗族文化的"元典",有苗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之称。《苗族史诗通解》是苗族史诗研究的最新成果,由今旦、吴一文父子共同完成,系吴一文主持的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苗族古歌通解》的最终成果,全书共70万字。该书被学术界称为苗族口头传统研究的扛鼎之作。其特点和创新如下:  相似文献   

17.
2007年,锦鸡舞走出丹寨,一举夺得首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类最高奖项"金黔奖"。丹寨的苗族人自称"嘎闹"。"闹"在苗语中就是"鸟"的意思,"嘎闹"寓意"鸟的传人"。由于苗族人口多、支系多,丹寨,不仅是"鸟的传人"聚集地,也成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苗族文化传承地。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于此。  相似文献   

18.
在苗族村民看来,鸡、鸟很难截然分开。在苗语中,鸡、鸭、鸟,有时为同一个词。他们认为,人类祖先是神鸡、神鸟孵化出来的,因而鸡、鸟是人类的祖先。苗族村民十分爱鸟,并由爱鸟延伸到爱树,形成别具一格的"鸟树文化",这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上寨表现得尤为明显。郎德远自元末明初以来,村民即有朴素的环境保护意识,迄今森林覆盖率仍在75%以上。林茂鸟儿多,为造就"鸟树文化"提供优良的生态  相似文献   

19.
<正>纳雍县维新镇书块村小河边组,有70多户住户,除几户汉族外,全部是苗族同胞。这些苗族同胞中尤其是女同胞,年龄三四十岁以上的大多数只会苗语,不会汉语,所以与外界交流有点困难。近日,维新镇党委负责人邓云和包村副镇长杨磊,在以书块小河边开展了一次讲习活动,专题讲习"十九大会议精神"和新型合作医疗政策。为了让本次讲习课能真正把十九  相似文献   

20.
西江的女儿     
40年前的秋天。雷公山脚下的一苗寨。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家里这一天吃上了新打的稻米,女婴便被取名为“娜”(苗语“稻谷”之意)。 1997年10月,“娜”在她生命中的第42个金秋,带着她的果实——《西江苗族妇女口述史研究》,走进了曾经养育她的西江——这个全国最大的千户苗寨。书上,她用的是汉族名字:张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