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可重组产业体系新架构,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大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的重要工具,加快数字经济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促使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的出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可重组产业体系新架构,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大数据奠定高质量发展基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相似文献   

2.
正得益于贵州大数据产业的高速发展,安防行业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不断深度融合,行业的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参与揭榜对于企业发展是一次重大机遇。对于揭榜项目来说,和民营企业的深度合作也是一次全新尝试。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相似文献   

3.
正初春的贵阳,乍暖还寒。记者走进贵州轩通大数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来到公司党建工作新阵地的党员活动室却感受到格外温暖,火红的党旗、填满了党建知识的党建文化宣传栏等映入眼帘。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成为越来越多非公企业管理者的共识。随着大数据产业的迅速发展,南明区委组织部及时将党建工作向大数据行业领域覆盖。2015年以来,南明区委组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趋势,要进一步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构建政府主导和自觉、民本主体和自发相结合的双重动力推进机制;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科学制定城乡统一规划;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科学选择"龙头"带动产业并重点发展;做大做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促进产业组织创新;以强化城乡产业关联为导向,深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  相似文献   

5.
文化融合科技是促进海峡西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福州市应加强对文化科技工作的领导;科学规划、产业联动,借鉴外地经验,加快文化融合科技步伐,做大做强“海西文化创意”品牌.  相似文献   

6.
正江苏现代财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曹劲松、郑琼洁在《经济日报》上发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促使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数字经济蓬勃兴起,数字技术广泛渗透于生产生活。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速演进,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特别是以"大云物移智"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方兴未艾。贵州省亟待以大数据为引领,深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大数据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步伐,促进工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以大数据引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坚定不移深化农村产业革命,提升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帮助农产品搭上电子商务"高铁",促进"黔货出山、风行天下",把大机遇变成大红利,推进全省经济高  相似文献   

8.
观点     
正霍涛贵州白山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用创新引擎拉动产业近年来,贵州不断构建大数据产业良好的发展生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迎来了新机遇。我们联合云上贵州,共同构建了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提供从数据采集、加工、目录梳理,到数据管理、可视化、以及共享开放等全周期的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数据开放与流动效率。与省扶贫办合作,为扶贫云建档立卡、进行"清家底"的目录梳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当代贵州》2016,(35):19-20
正围绕"大健康·大数据"行动计划,贵州省卫生计生委于今年6月发布了《关于加快医疗卫生事业与大数据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化,加快医疗卫生行业数据汇聚,实现医疗卫生信息互联和共享。目前,全省各地医疗卫生行业正积极推进"大数据+大健康"融合发展,探索创新"医、养、健、管"相关产业模式,取得了阶段性的实效。"贵医云"引领智慧医疗"不用挂号排队,在药店就可以与三甲医院的医生远程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字化知识和信息、数据资源的积累与数据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数字经济提供了新的生产要素,促进了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算法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的发生,推动了生产力的变革创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席卷全球,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日益深化,数据已经成为21世纪的竞争主体,各国围绕大数据的产业生态竞争日益激烈,大数据已经上升为世界多数国家的国家战略,美国政府最先对大数据技术革命作出战略部署。截至目前,美国已发布实施四轮政策,相继出台联邦大数据研究计划、数据支持行动计划、联邦大数据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等系列政策文件。英国政府加  相似文献   

11.
正贵安新区把握大数据时代和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机遇,坚持"数据是资源、应用是核心、产业是目的、安全是保障",积极打造大数据产业"三链融合"的贵安模式。打造大数据全产业链核心:"四个基地":绿色数据中心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基地、智能终端制造基地。  相似文献   

12.
正数字经济一方面包含了数字产业化,即发展大数据主体产业催生新动能,另一方面又包含了产业数字化,即运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合升级旧动能,这与"万企融合"大行动的内涵一脉相承。今年以来,贵州以实施"万企融合"为抓手,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加速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开展"万企融合"大行动,如何才能做得好、做得实,是我们面临的最大课题和挑战。全省各级大数据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我省正处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重要阶段,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共同组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两大动力引擎。两者的结合,可激发出巨大活力,释放四川丰富的科技资源潜能。而实现两者有效对接与融合的关键,是先要打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互结合的通道,以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从本届推进会来看,越来越多的四川科技型中小企业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向国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州生物资源富集,具有发展生物产业的优势条件。目前,西双版纳州生物产业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发展中还存在龙头企业少、发展资金缺乏、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需要从规划、资金、人才、企业、品牌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西双版纳州的生物产业。  相似文献   

15.
数实融合     
<正>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提出围绕算力、赋能、产业3个关键,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强调要加快产业数字化,推行“数字赋能+N”模式,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贵州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运用大数据技术、理念、方法,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相似文献   

16.
吕跃 《当代贵州》2017,(48):42-43
正开展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既是贵州加快推进同步小康、深入践行大数据战略行动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一招。"融合是大势所趋,各行各业都应该找到融合的途径,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11月20日,在2017年全省第二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活动中,省委书记孙志刚说,计算机能准确执行指令,推动产品生产、管理、经营模式创新。大数据应用的范围和领域是非常广阔的,任何行业都可以与大数据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7.
周茂非 《前线》2014,(10):97-99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北京市十分重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在2011年就提出了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进一步明确了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文化与科技均列其中,新的定位为北京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促进北京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端化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数据技术高度融合。文章从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全方位全领域影响入手,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理论深入分析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理,从数据建设、能力建设、角色转换、方法创新等维度,提出以大数据驱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贵州将整合高校、企业、社会资源,成立"大数据教育联盟",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展大数据人才培养活动。"若要细数大数据产业发展在当下的痛点,人才短缺问题一定能排在前三位。"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大数据应用技术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雷吉成表示,如果不能解决大数据行业人才不足这一问题,它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促进制造业质量变革的积极路径,也是数字赋能的重要实践机制。近年来,南昌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卓有成效,但相对国内发达城市而言还有差距,面临着技术层面创新水平不高、企业层面数字化转型能力不足、产业层面数字化支撑能力欠缺、劳动力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为此,需要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数字经济赋能南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添薪续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