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典语录     
正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以民为草芥。(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王楼贺韦华传》)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唐·房玄龄《晋书·宣帝纪)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时必乱。(战国·荀况《荀子·君道》)  相似文献   

2.
《党建》2013,(7):57-58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春秋·问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相似文献   

3.
经典语录     
正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春秋·墨翟《墨子·兼爱中》)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战国·荀况《荀子·成相》)举才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是以方不济务,奸无所惩。(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  相似文献   

4.
经典语录     
<正>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战国荀况《荀子·荣辱》)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战国庄周《齐物论》)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春秋管仲《管子》)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史学史同中国哲学史一样源远流长。早在《庄子·天下篇》中就有关于哲学思想的论述。其后,《荀子·非十二子》、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淮南子·要略》、黄宗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以至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都对中国哲学史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它们都是学术思想史、哲学史仍同政治史、文化史、经济史等柔杂在一起。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和冯友兰的《中国  相似文献   

6.
经典语录     
正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战国·商鞅《商君书》)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西汉·刘安《淮南子》)  相似文献   

7.
经典语录     
<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春秋孔子)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战国孟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先秦荀子)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中庸》战国子思)  相似文献   

8.
《荀子》用典颇繁,但直接涉及《周易》者却相对鲜见,后世多因此而忽视荀子与《周易》之间的联系。然而细究荀子对《周易》的看法、荀子引《易》与用典,以及《荀子》与《周易》文本间的思想关联,可知荀子与《周易》的关系并不简单。荀子不仅对《周易》的文句、义理十分精熟,而且时刻融贯《周易》之理以指导修身、立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荀子得益于对《周易》"时"、"中"等核心概念的把握,使得其书成为"圣道"与"易道"兼备的著作,其人亦成为先秦时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位易学大师。  相似文献   

9.
经典语录     
<正>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春秋左丘明)目贵明,耳责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管子·九守》春秋管仲)  相似文献   

10.
学者与仕者     
《党建》2013,(6):31-31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出自战国时期荀子的《荀子·大略》,意思是做学问的人不必都去做官,而为官者必须要学习。学以修身、学以资政、学以经世,两千多年来一直被视作入仕从政者的立身干事之本。  相似文献   

11.
《荀子·劝学》篇中有一句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行可镂。”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治学、办事,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才能成功。我想,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也必须要坚持,贵在持之以恒。我和我丈夫也是通过不断坚持学习才得以出国深造,进而学成归国,实现梦想的.  相似文献   

12.
莫违民意     
我一直以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古训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版权。究其渊源,原来这话最早出自孔老夫子之口。在荀子记录孔子与鲁哀公一段对话的《荀子·哀公》中,孔子对鲁哀公说: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唐代《贞观政要·论政体》中记载,魏征对唐太宗说: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庶人者,水  相似文献   

13.
王冉冉  张涛 《理论学刊》2012,(6):109-113
关于《荀子》的成书和真伪问题,目前学界一直存有争论,而该书从《宥坐》到《尧问》这最后的5篇更是争论的焦点所在.在这5篇中,《尧问》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该篇的思想内容及其末章与《荀子》成书及真伪问题关系密切.通过重新审视这些文字和梳理有关问题,可以发现《荀子》材料可靠、渊源有自,它们应是荀子引述过的材料,后被其弟子整理成篇并编入《荀子》书中.  相似文献   

14.
廉洁·清明·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洁、清明、公正,古人对此是很注重的,《书·洪范》云:“无偏无私。王道荡荡。”《荀子》曰:“公生明,偏生暗。”方孝孺《杂铭·牖》言:“大其牖,天光入;公其心,万善出。”成语有“正大光明”、“公私分明”、“弊绝风清”、“两袖清风”等词,也是形容为人为政的廉  相似文献   

15.
《先锋队》2015,(3):8-10
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典出:《管子·禁藏》原文: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故意定而不营气情。气情不营则耳目谷,衣食足。耳目谷,衣食足,则侵争不生,怨怒无有,上下相亲,兵刃不用矣。释义:不去立没有好处的功劳,也不去做没有益处的事情。诚于中者,形于外。——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典出:《礼记·大学》  相似文献   

16.
贵阳青岩的骑龙村周钟瑄,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任台湾诸罗知县,他教民稼穑,兴修水利,传播文化,开发台湾之功不可磨灭。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在《台湾通志·列传》中为他作传。  相似文献   

17.
读点经典     
《当代贵州》2012,(9):59
《荀子》二则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非十二子》)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天论》)《韩非子》二则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有度》)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学习需要沉下心来,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如饥似渴地学习,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积跬步以至千里",语出《荀子·劝学》篇。荀子  相似文献   

19.
正《荀子》是战国末期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的著作。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史记》曾详细记载了荀子的生平。荀子五十岁的时候开始到齐国游历讲学。在齐国,荀子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份担任稷下的祭酒,德高望重。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子,他就去了楚国,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子便被免职,在兰陵定居,后又到秦国游学。李斯、韩非子都是他的学生。晚年,荀子又回到齐国,直至去世。他一生游历过赵、  相似文献   

20.
贪污是腐败的核心,也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历史悠久,远在夏朝末年,贪贿风气已很严重。据《荀子·大略》记载,当时成汤求雨的祷词中,提问六件失政之事,三项便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