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马克思这里讲的规定、使命、任务是什么?由什么而产生?能意识到和不能意识到又会怎么样?我理解:一是"确定的人,现实的人",就是指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性规定,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可以在两层意义上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
临终遗言具有特殊的智慧,这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信仰。《论语》中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一般,有一种自然吸引  相似文献   

3.
《党建》2008,(12)
转眼改革开放已经30年,要观察人们生活的变化,莫如看看市场上商品的时尚之变。1993年7月5日的《精品购物指南》,有这样一条消息:《京城"大哥大"供不应求》。"大哥大"是什么?现在20多岁的人大都没有见过,它就  相似文献   

4.
<正>"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么哈?么哈?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曾几何时,一部小说《林海雪原》、一出京剧《智取威虎山》,使特级侦察英雄杨子荣家喻户晓。参军不到两年,却屡建奇功。杨子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是怎样的,他牺牲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轴,去追溯那段难忘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正在孩子出生的日记里,我郑重写道:"愿我的孩子成为一个有信仰、有智慧、有血性、有担当的一代新人。"信仰排在了首位。信仰是什么?我理解,信仰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自信,是一种远见,是一种坚持,是一种节操,更是一种幸福。没有信仰的人是悲哀的,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  相似文献   

6.
《湘潮》2016,(1)
正李志铭:读《湘潮》的感受,我想用"三个一样"来概括:不必猎奇,一样可以吸引眼球。《湘潮》靠什么吸引读者呢?靠的是"真"。《湘潮》所载文章讲求从史着笔,以实为据,真实可信,任何虚构和胡编滥造的内容都逃不过编辑的火眼金睛。基于历史真实的文章,没有理由不吸引读者。不必煽情,一样可以感人肺腑。2015年第12期《胡耀邦与李昭:"挚爱之情不改"》一文,娓娓道来,将一对革命伴侣坚贞的爱情和坚定的信仰展现无遗,让耀邦同志高尚的人格在读者心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先哲怎么看政治?孔子提出了政治理想的"五美"。一美,惠而不费。即好的政治是惠及草根,是给人民带去恩惠和福利,让百姓生活有保障,不纵容浪费。什么是真正的恩惠呢?就是实惠,是落实到每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而不是空洞运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浪费是贫瘠过久的一种虚荣和满足,以浪费去膨胀"自尊"。《庄子》有言:"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一只小麻雀,给它一片树林,它也只能站在一根小树枝上;"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相似文献   

8.
时下流行一个词儿,这就是常挂在许多人嘴边的"潇洒"。常听有些人说"人要活得潇洒些,别太和自己过不去"。究竟何谓潇洒?笔者查《辞源》、《辞海》等,"潇洒"一词,大体上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清高脱俗。如李白《王右军》:"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杜甫《饮中八仙歌》:"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二是指舒畅、轻快。如白居易《兰若寓居》:"行止辄自由,甚觉身潇洒。"这是古人对"潇洒"的理解。对现在的许多人来说,"潇洒"这个词儿的含义就更广  相似文献   

9.
正信仰是什么?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道德坐标,是道德境界和行动先导,回答的是人生最为关切的问题。信仰比信任更多一层价值追问,比信念更具长期性和坚定性,比信心更强调思想自觉和道德自觉。让法治成为信仰,就是让法治成为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法治。正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法律的权威来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一语揭示了法治的真谛。法治信仰意味着相信和尊重法律,自觉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并把法律  相似文献   

10.
正本书编写组编著党建读物出版社我们为什么要入党?爱党与爱国究竟是什么关系?关于信仰,青年党员究竟该向老党员学什么?……这些问题略显尖锐,却是当下许多青年最真实的困惑。为帮助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党建读物出版社策划出版了《初心:90后与"90后"的信仰对话》一书。该书真实呈现了两个不同年龄群体关于初心和信仰的对话,一方是90后的青年学生,另一方是90岁以上、历经考验、事迹感人的老党员,书中用近似白描的手法再现了20位老一辈共产党员的生动故事,体现出当  相似文献   

11.
忽然想到的     
一 西谚说:"上帝想让谁灭亡,就先让他疯狂。"这和中国的古训"炎炎者灭,隆隆者绝"有异曲同工之妙。匪痞、无赖之外,人的疯狂常在志得意满、权倾一方之时。狂者当道,智者不与之争。上智者还常为其"铺路架桥",让他顺利登上疯狂的巅峰。听一位高人说,对有潜在疯狂特质的人,他要是爱权,就给他权力,他要是爱钱,就给他提供捞钱的方便,用不了多久,便成全了他(进监狱)。这虽不免有点"阴险",但对那些"权令智昏"的疯狂者来说,还有什么比这"阴险"更有效的办法吗?河北李真等人的毁灭,从某种角度看,除他们自己"非常努力"之外,很有可能是许多"高人"成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侃侃 《前线》2015,(3):116
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名利,处理好留什么与要什么,是党员领导干部为官从政必须回答的一道考题。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才能过好名利关,不为名所缚,不为利所惑。回首岁月之河,这样一些画面依旧令人感动——早期党的领导人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给子孙留下了对党的忠贞信仰和艰苦朴素的好作风。革命老人徐特立告诫后辈:"青年人任重道远,要继承的不是财产,而是前辈留下的尚未完成的革命事业。"这种留品德、遗作风的行为,不仅  相似文献   

13.
正每当年关将近,辛苦一年的职场人都将目光聚焦在了"年终奖"这个"大红包"上。年终奖是何时出现的?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世界各国的年终奖有什么区别?年终奖汉代"腊赐"相当厚年终奖在我国很早就有。在东汉时期,一到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汉官仪》中记载"腊赐"一项为:大将军、三公各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何时兴  相似文献   

14.
<正>曾经创作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经典剧集的康洪雷,携其新作《陆战之王》回归。近日,他受访分享了自己在台前幕后的故事。康洪雷说:"艺术太成熟了,就会有圆滑之感。它得有粗糙感,那种一往无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东西才有生命力。"记者:前期和团队的沟通,你主要跟大家聊什么?康洪雷:首先聊剧本,这就好比未来兵种协同作战,必须有个心理预期。第二个沟通就是关于桥段和人物。青年导演往往特别喜欢桥段,但我们就  相似文献   

15.
周旋 《共产党人》2009,(7):52-52
银川的城市品牌是什么?这是我从《银川晚报》上拿来的题目。要我说,就两字:气质。气质是一个人的人格和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它包装不了,伪装不成,掩饰不住。一颦一哂,举手投足,气质都会由内而外自然流露。单用"外在美"或  相似文献   

16.
耿文福  蒙畅 《当代贵州》2013,(14):48-49
《桂花开放幸福来》的发源地在哪里?《好花红》为何成为一个民族标志性的音乐?《桂花开放幸福来》的发源地《桂花开放幸福来》是流行全国并且久唱不衰的经典民歌之一。这首民歌从孕育、诞生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首著名的经典民歌源于贵定县马场河乡的布依族村寨呢?原《贵州日报》编辑罗马主编的《黔山杜鹃红》(1999年3月第一版,贵州人民出版社)一书在"附录"  相似文献   

17.
德国大思想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敬畏之心源自人的信仰,只有当人的心里有敬畏或恐惧的事物,才会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才能维持着社会道德规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什么是敬畏之心?"敬"是尊敬、恭敬;"畏"是畏惧、佩服。而敬畏是"敬畏相连,敬中有畏,畏中有敬",是人在面对权威、崇高或庄严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就坚定信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一个人要坚定信仰,立根固本,让人生放射出更灿烂的光辉,就必须苦修内功,培养"正气""胆气""底气"。这"三气",是坚定信仰、坚强党性、豁达胸襟、为民情怀  相似文献   

19.
信仰的力量     
近日,笔者拜读了第四期《北京支部生活》杂志刊登的老作家杨向红曲折入党的故事,同样是一名党员的我,心中颇有感触,一个问题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是怎样的力量让她几十年如一日执着追求,即使在人生的暮年仍然有如此强大的入党意愿?哲学家萨特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杨向红的入党情结,萌芽于中学时代,发轫于大学时期,顿开于工作期间,成功于退休之后,应该说是从年龄的清晨走到了年龄的暮霭,虽然造化弄人,几经坎坷,但却始终痴心不改。我想,这正是源自她对信仰的不懈追求。人生最大的快乐并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有追求的人生是十分精彩的,有  相似文献   

20.
马连:看了《共产党员》杂志2001年第4期《共产主义离我们有多远》一文后,共产主义在我的头脑中已是活生生的,可以倾诉,可以触摸,可以为之奋斗,并且它时刻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为之奋斗的人们前进着。我想,编辑同志能否在此栏目中选登这样一个话题:“共产党员光荣在什么地方?”或“如何看待党员的光荣感?”我在基层工作十几年,但近年来总有党员问我:现在党员在社会上有没有特殊地位,让群众觉得这个人是党员,很了不起?平时,群众很少提到党员这个词。相反,当群众谈论起党员的时候,往往会引发出这样的议论:还是党员干部呢,就这么干哪?等等。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党员光荣感的问题进行一番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