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国民内心和谐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欣华 《新长征》2006,(8):28-29
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的终极意义就是要提高国民幸福总值。国民幸福总值的增加,一方面,要靠政府的善治来提供外在的条件、环境和空间,让和谐社会作为国民幸福的根基;另一方面,更要靠我们国民个体构建内心的和谐来获得。所谓内心的和谐(主观幸福感),就是指人的主观感受对于外在世界的反映达到一种协调,表现为满意,进而产生和谐、愉悦的感觉。内心的和谐往往是物质与精神的协调统一,是国民个体主观感到的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他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总理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相似文献   

3.
《思考与运用》2006,(11):1-1
今年8月6日,在国学大师季羡林95岁生日之际,总理温家宝走进解放等总医院病房看望季老。季老饶有兴趣地和总理探讨了“和谐”话题。季老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这毫一位世纪老人一生所悟,也是对世人的至理名言。季老“内心和谐”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和谐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意味着一种最佳的生存、发展状态,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天人合一”、“中庸”、“中和”等“和谐意识”是中国古代先哲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突出表现。在现代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强化“和谐意识”。强化“和谐意识”,就是要把和谐的观念、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和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氛围。在当前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突…  相似文献   

5.
和谐,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其实,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而言,无一不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因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和谐勃发生机力量,人类社会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时下一些人把人与人和谐相处曲解为不讲党性原则,不分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团和气,甚至容忍腐败,任其发展。其表现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6.
“和谐中国(庐山)论坛”的与会学者认为,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实现党内和谐,必须致力构建以和谐为主要特征之一的党内文化;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和谐离不开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人的内心和谐四大和谐的有机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根本在于文化崛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哲学基础的核心;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如何把党的创新理论及时…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和谐思想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普遍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的身心和谐,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儒家要求人们“和为贵”,互相容忍,互相尊敬,和谐共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文化表现为“天人合一”、“天人相分”等思想;在人之身与心两方面,儒家重视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要求人们重视生命与道德、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和谐统一。儒家的这些思想精神无疑对缓解和解决当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失衡和矛盾提供了智慧的源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如何开发而不破坏,从而为…  相似文献   

8.
刘宏伟 《世纪桥》2008,(5):99-100
孔子的和谐理念内涵了“和”、“仁”、“礼”、“中庸”等范畴,这些理念能够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和”规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方式:“仁”帮助个人达到内心的和谐与高尚;“礼”从外在形式上规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中庸”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恰到好处避免极端。这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而和谐的社会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从哲学角度理解,和谐的社会关系就是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坚持义利统一的价值观、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是妥善处理上述三种关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0.
张志平 《世纪桥》2008,(6):31-31,45
“大学之道”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与社会、个体“内圣一外王”的和谐伦理精神。它的当代价值就是让我们在科学发达的现代,重新反思现代性,重新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生态观点,实现“自然一人一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干事者呼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温总理饶有兴趣地和季老探讨起“和谐”这个话题。季老说:“有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总理点头称是,并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  相似文献   

12.
“和谐”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道德范畴,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目的就是达到人与人自身、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三方面关系的协调。从这三方面来看,人生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精神支撑,新型的利益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驱动力,合理的自然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纲领.它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生态伦理观念的支撑。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和谐社会的整个架构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观念形态层次是要在发展观上变革。按《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提法,“持续发展的战略旨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其实就是地理学长期以来一直在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共同创造、协调发展”。但生态伦理中有一种所谓“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内涵——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所以它不仅在发达国家还难实现,在多数人温饱尚未根本解决的欠发达国家更难以接受。 ▲经济——社会体制层次是要揭示然后克服现行体  相似文献   

15.
生态危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它强化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不和谐。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逐渐成为共识。我们党提出的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内涵和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和谐寓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社会和谐离不开生态文明。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走生态文明之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人对自然界的行为是一个重大的道德问题。为了子孙后代的健康幸福,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于钦读 《奋斗》2007,(5):39-4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在构建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中,必须重视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行为才能和谐.社会也才能和谐。所以《决定》要求,“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8.
《求实》2013,(Z2):65-66
<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什么是和谐企业?企业在处理内部关系、外部关系时要体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企业,就是要把企业建设成为"循环发展、遵章守法、诚信至上、团结协作、关爱员工"的企业。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通过行使基本职能,落实科学维权观,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在企业和谐创  相似文献   

19.
中和之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人类共同探寻的最高价值目标,生态幸福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文章基于生态哲学视角对生态幸福的本质内涵、缺失表现及原因进行了阐述,并从客体、主体和实践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生态幸福的实现路径:确保生态性存在,遵从生态幸福规律;树立生态理性信念,构建生态幸福观;坚持生态实践活动,实现生态幸福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