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有效的警察执法战斗方式是缉捕犯罪嫌疑人最基本的途径。要达到效果,必须由执法的主体——人民警察来实施。而战术行动方式的警察意识、战术行动目的的警察意识和战术行动规律的警察意识是警察战斗行动必须包含并具备的,否则,再好的战术方案、战斗计划都是枉然。  相似文献   

2.
论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朝阳 《法学论坛》2007,22(3):84-89
知识产权制度源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创造性智力成果之利益分配关系的法治化需要,其制度生成具有对市场经济体制、宪政主义国家以及理性主义文化等法治社会基础的适应性.当代中国在构建"创新型国家"过程中须认真对待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适应性问题,既要选择适宜其社会基础的知识产权政策,也要改善适宜其制度运行的社会基础,因而实践中应正确认识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公法调整及其保护强弱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邓向国  王勇 《政法学刊》2006,23(2):108-112
警察战术理论源于军事战术理论,发展于警察司法实践活动,是关于警察执法战斗指导规律的理论。研究警察战术理论应当从研究警察执法战斗活动开始,研究警察执法战斗活动的特点、本质、基本类型、样式、发展趋势以及与警察执法战斗有关的指导规律和实践中主要问题,不但要着眼于应用,还应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未来,使警察战术理论向更具长远指导意义和应用效果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界定警察战术的本质的基础上,联系警察执法战斗的实践,阐明了警察战术的本质属性,其目的在于提高对警察战术的理解,推动警察战术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余军  王勇 《政法学刊》2005,22(1):63-65
警察战术机动是缉捕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适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战术机动,是形成优良的警力部署的前提,是获取缉捕行动胜利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警察防卫权的来源、行使主体及目的等要素进行了剖析,阐明了警察职务防卫行为的构成要件,指出了其与公民正当防卫行为的异同,得出了警察防卫权是国家权力组成部分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警察执法的过程既是实现执法目的的过程,也是实现警察执法道德价值的过程。只有警察执法行为上升为一种积极主动的理性境界,才能符合警察执法道德价值目标的最终要求,这种理性境界就是警察执法的道德自律精神。警察执法道德的他律、自律和自由构成了警察执法道德内化的三个阶段和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8.
高琦 《法制与社会》2014,(6):155-156
本文着重分析了研究了现代警察战术行动指挥以及相应的实施情况,探讨了目前警察战术方面所存在的部分问题以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广大警察提供了日后行动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
战术心理战在警察实施清查行动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建伟 《政法学刊》2005,22(6):96-99
公安机关实施清查行动是针对犯罪分子或重大犯罪嫌疑人可能藏身落脚或来往出没的地点、场所进行清理和检查的一类作战行动。警察通过清查行动其目的在于寻找、发现和缉捕违法、犯罪分子或犯罪嫌疑人。心理战是攻心战。警察心理战,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渠道,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及手段,为了治理、防控、打击、制服社会违法犯罪,而积极地影响、作用或利用执法对象心理状态、品格及其心理弱点的活动过程。而清查行动中实施战术心理战,则是警察为了在执行清理和检查任务时,为达到战术目的而进行的心理攻势,这是一种对抗状态下的战术心理战运用。通过清查行动中战术心理战的应用,尽快识别作战对象,从而达到清查行动的战术组织实施目的,提高清理检查行动的适应性和效率效益。  相似文献   

10.
试论警察盘查权与人权保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连舟  李新钰 《河北法学》2006,24(4):117-120
警察盘查权包括当场盘问权和检查权和继续盘问权,其中,当场盘查是任意性行政措施,继续盘问为强制性行政措施.警察盘问权是一种由警察在没有中立机关干预下随机实施的一项措施,决定了自由裁量权较常态下要大的多,导致了侵犯人权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经常使用拉网式的盘查,盘查执法随意性过大,对盘查理解偏狭和滥用盘查权.因此,必须进一步改造盘查权,对盘查的对象、时间、继续盘查的地点严格限制,将盘查纳入刑事检察监督的视野,提高警察素质,加强人权教育,严格依法办案,在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和切实保障公民人权方面寻求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1.
公安队伍建设长效激励机制建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睿 《政法学刊》2009,26(6):106-110
警察管理是公安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要素。建构运行高效的公安队伍建设长效激励机制,调动警察的工作积极性是提高公安工作效能的关键有利于加强警察管理,有利于调动警察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公安工作效能。针对当前公安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从树立警察正确的需要观、强化警察危机意识、完善榜样激励机制以及培育人文关怀激励机制等方面着手解决。  相似文献   

12.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党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社会参与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需求,是社会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保证。创新社会管理应构建多元化的社会管理主体,优化社会参与的制度环境,拓宽社会参与的渠道,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及成员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孙洪波 《政法学刊》2013,(5):118-122
社会正义是指在一个社会内分担责任、安排社会地位、及社会资源分配上符合正义的原则。社会正义观理论要求政府公平对待每一位社会成员。新型的社会正义观要求政府职能由过去注重政治统治职能向社会管理职能转变。警察权的职能也必然随着政府的职能转变而转变,弱化政治镇压职能、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由监管者走向服务者。这种职能的转变将对警察维护社会秩序,进行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并最终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华道金 《政法学刊》2013,30(4):30-33
公安高校与公安机关的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机制。因此,要推动和保障校局合作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建立完善的互利共赢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及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孙强 《政法学刊》2007,24(1):87-91
社区警务已在我国推行了几年的时间,虽然这是我国公安机关引入的一项具体警务制度,但这一警务战略却是为了社会自治在社区的实现而创设,社区警务根源于社会自治。从更深层次角度而言,社区自治乃至社会自治是人权实现的重要途径,而社区警务是警察权在社区领域得以运用的体现,警察权来源于人权并以保障人权为目的,所以从社区警务的社会自治渊源进行推演所得出的结论是警察权的人权性。  相似文献   

16.
蔡国芹 《法学论坛》2007,22(5):42-49
刑事被害人的获得社会援助权是指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能够得到有关社会组织或成员的支援和帮助的一种法律权利.它是社会人道主义的法律化和制度化的表现,也是减轻被害人所受犯罪损害的现实需要.被害人获得社会援助权已纳入国际刑事人权保障的范畴,发达国家和地区较早地建立了完善的社会援助体系,为被害人实际享有获得社会援助权提供了现实保障.我国目前尚未从法律上确立刑事被害人的获得社会援助权,也缺乏援助被害人的社会工作体系,只是部分被害人获得了某些"边缘性的援助"或者司法经济救助.因此,立法上明确被害人的获得社会援助权,规范社会援助被害人的方式和内容,是被害人获得有效社会援助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裴岩 《犯罪研究》2009,(6):39-43
社会转型对社会秩序产生深刻影响,极易出现社会失序,严重的犯罪形势即为社会失序的一个显著表现。警察刑事执法主要体现为对预防和惩治犯罪。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刑事犯罪高发的局面,应当赋予公安机关更有效的打击犯罪的权力,提高警察刑事执法效率以及公平正义执法,以遏制犯罪的高发态势,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18.
The present study uses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s a framework to investigate the collective effects of perceived police bias, ethnicity and self-identification with different groups on respondents’ intentions to cooperate with police in general crime control efforts and in counter-terrorism policing. Drawing on survey data collected from 1,272 individuals from three ethnic minority backgrounds in Australia, the present study reports findings including: (1) significant and large direct posi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 superordinate identity and willingness to cooperate with police, (2) small-to-moderate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between perceived police bias and cooperation with police (positive for Vietnamese subsample; negative for Indian and Arab subsamples), and (3)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patterns between subordinate identity, perceived police bias, and ethnicity. Findings are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community-engaged prevention and prejudice re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