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网络内容建设是网络管理的核心与关键。面对当下互联网内容建设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加强和改善网络空间内容建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史安斌:在新闻、社交、电商等传统领域  相似文献   

2.
网络空间治理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加强新时代网络法治建设这一时代课题,聚焦当前比较突出的网络舆情问题,以典型案例为样本,研究分析舆情生发演变的规律特点,深入剖析舆情背后的治理之痛,并从高举法治大旗、依法应对处置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求生态治理工作应允许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人民群众既要作为生态治理的参与者,又要成为生态治理的评估者。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让两者统一起来,更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4.
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生态发生了重要变化:海量信息高效传播使政府被置于"共景监狱"中心,受众结构重组使得自我表达情感化,传统媒体话语权式微使得把关缺失。这些都推动了舆情生态复杂多元的变化以及近年来衍生舆情的常态化。衍生舆情大量出现的深层要素是社会基模与集体记忆,现实要素主要是利益诉求、事件延展性及信息不对称。衍生舆情的治理对策包括:强化网络空间法制建设,弘扬网络信息伦理道德;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辟谣和正向应对机制;以日常形象构建为基点,培育信任文化;加强衍生舆情监测,形成针对性治理方案;积极主动回应,把握政府话语表达方式;引导议程设置,实现两个舆情场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不仅成为群众意见表达的最大平台,也已成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揭阳市把互联网作为了解民意、服务群众、开展工作的重要渠道,探索形成符合地方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网络群众工作方法,汇聚起强大的群众力量,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安全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系列讲话阐述了关于网络信息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网络生态等方面的国家战略和观点,回答了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其科学内涵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发展观、发展网络安全第一和强调技术建设和人才培养。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做好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信息事业,从战略发展的整体性和长远性对我国网络信息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思想现已成为我国网络信息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信息发展的思想,其"网络意识形态阵地观""网络人民主体观""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观",展现了该理论的旗帜特色、立场特色和战略特色。它们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信息建设整体架构的理论支点,也是当前中国网信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习近平网络信息发展观清晰地勾勒出了共产党人在信息化浪潮中如何凸显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将新时期治国理政的维度大大丰满,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道路。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坚持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网络社会治理观。其核心内涵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技术与人才发展、完善互联网法治建设、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方面。习近平的网络社会治理观是新时代中国网络社会治理实践的根本遵循,也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李秋晓 《人民论坛》2023,(17):67-69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信工作“十个坚持”重要原则,将党对网信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全新高度,为我国网信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信工作,我国网信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网络空间法治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面对不断变化的网络新形势,为有效应对当前国内关键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网络不文明现象仍然存在等挑战,需要进一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多措并举营造良好网络生态,促进我国网信事业更快、更好、更安全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3月24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召开中心组学习会议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提出要努力开创铁路网信工作的新局面。在媒体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保持铁路舆情平稳,既是总公司党组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铁路运输站段面临的新的课题和考验。一、媒体融合时代负面舆情应对面临的困难和挑战1.发生负面舆情的概率更高。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11.
李遵白 《前沿》2010,(21):164-167
社会化网络时代舆情变动的基本机制是匿名对证制,具有惩恶扬善的方向性和穷究不舍的记忆性。舆情管理的根本目的应该是解决矛盾而不是掩盖矛盾,只有以网络调解员机制取代网络评论员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和人民利益的高度一致。社会化网络时代解决矛盾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地识别利益分配中的不当谋利,并按科学方法实施舆情管理。网络实名制和过度的网络舆论管制都是不符合社会化网络时代舆情变动规律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党员干部需要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利用网络舆情助推民主政治和廉政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为此,党员干部应该掌握舆论动向,整合运用网络舆情;增强舆情的把控力,为民众答疑解惑;增强法治观念,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13.
《北京观察》2016,(11):4-4
10月26、27日,市政协召开2016年记者和通讯员培训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网络空间治理等重要讲话精神。市政协常委、北京市记协主席梅宁华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站在人类发展命运的立场上作出的战略判断和总体部署,体现了炽热的民生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展现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近日,人民论坛编辑部采访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讨论,现将部分专家精彩观点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5.
周栋  张子牧 《前沿》2012,(10):96-97
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网络虚拟世界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之外重要的精神家园,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民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随着人们在网络空间活动和交往的增加,网络舆情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舆情可以直接快捷地表达民众诉求,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也给社会管理带来消极影响,本文对网络舆情的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便更好地利用网络舆情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提出了"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的重要指示,为新形势下的海南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的首要政治任务。在原原本本学习领会中,笔者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建设美  相似文献   

17.
正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数量增至9. 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4. 5%,全民进入到一个互联网应用广泛、人人都是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网络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拓展了人们的生存空间,网络舆情更加纷繁复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也意味着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着更大挑战,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一、网络舆情治理的现实困境(一)信息消除即舆情化解的媒介性思维让舆情治理浅尝辄止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情给社会管理和政府治理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引导网络舆情已成为政府的必备技能并反映了政府治理水平。网络舆情的产生和演变是舆情事件、网络空间、网民和政府等要素互动和博弈的结果,其传播过程一般历经形成期、扩散期、爆发期和消散期,其演进受到多种助推因素的影响。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畅通官民互动的网络沟通机制,构建媒体联动格局,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导向作用,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引导网络舆情的协同模式,积极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是引导网络舆情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了互联网时代全球发展的新态势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多个重要场合对互联网安全治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和指导意见,既有战略层面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网络强国目标,又有战术层面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建立以及在国内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深化开展网络空间依法治理等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20.
正云南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省情,决定了做好民族宗教舆情信息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民族宗教舆情信息工作困境1.基层对舆情信息工作重视不够党和政府对舆情信息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但目前基层对舆情信息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基层未建立舆情信息专门机构;舆情信息工作人员配备不齐、基本都属于兼职,甚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