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陷入全面被动、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之前,闽东革命斗争的异军突起,不仅拖住了国民党正规军两个师、一个海军陆战旅的兵力,还直接援助了中央红军为打破敌人的“围剿”而派遣北上出击的红七军团的战略行动;在中央红军主力出发长征,至巧渡金沙江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这段长征中最艰苦的时期,闽东苏区的反“围剿”斗争,更是紧紧拖住了国民党正规军八个师等近十万兵力;在中央红军主力进入川西到达陕北胜利完成长征,闽东革命斗争的再次蓬勃兴起,又一次使国民党三个正规师、一个旅等兵力深陷闽东。事实表明,闽东的革命斗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及中央红军主力随后进行的长征,为这一时期的中国革命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
1930年12月,蒋介石抽调10万兵力,组织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第一次反“围剿”,红军兵力只有约四万人,却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本文试图以党和红军采取的政策导向及民心向背为线索,系统剖析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的第三仗中村战斗,是前后五仗中时间打得最久,战线最长,战斗最残酷,战果最大,红军牺牲最多的一场山地鏖战。中村战斗迅速改变了战局,为最后打破敌人“围剿”奠定了基础,在红军战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刘家贺 《党史文苑》2015,(6):34-35,38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保卫和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确立了中央苏区的革命中心地位,树立了党领导人民战争的典范,扩大了红军和根据地的政治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保卫和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确立了中央苏区的革命中心地位,树立了党领导人民战争的典范,扩大了红军和根据地的政治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马德俊 《党史纵览》2002,(11):46-48
王宏坤指挥的红十师和红二十七师在飞旗山一线拼死抵抗,迟滞了敌军的推进速度。方面军总部及主力在其掩护下北撤至金家寨。 金家寨,是鄂豫皖边区一个古老的山城。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古名“金钗镇”,兴建于唐末。由于它位于史河上游张公山下,有上下两个码头,是大别山中土特产品集散地,逐渐成为一个有着5000多人口的繁荣的山镇。张公山、狮子岭等几座山峰环抱着这座山镇。史河从它的西  相似文献   

7.
《党史天地》2007,(8):44-45
周恩来、朱德运用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术 熊伯涛协助师长打了枫山铺伏击战 在毛泽东失去兵权的同时,国民党开始布置对中央苏区的大举进攻,这时候鄂豫皖区已不存在,红四方面军已踏上向川、陕边地区转移的艰难征程。  相似文献   

8.
刘洪 《党史文苑》2012,(10):18-21
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在中央苏区的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本文试从第一次反围剿时期我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研究,以更好的服务于新时期的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王恩 《世纪风采》2011,(1):42-46
第一次“围剿”:林彪俘获了敌前敌总指挥张辉瓒1930年10月底,蒋介石命令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调集7个师约10万人马,以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总司令,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杀奔我江西革命根据地。这就是所谓的蒋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一次“围剿”。  相似文献   

10.
八十年前红军进漳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重要事件,为紧接下来的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同时,周恩来在这次战役中充分认识到毛泽东的军事才能,也在客观上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提供领导力量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1.
颜梅生 《湘潮》2011,(5):49-49
从1930年11月至1934年10月,蒋介石指挥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其间,中央红军共牺牲了9位师长。这里介绍的是他们其中的5位。  相似文献   

12.
<正>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共有六个作战命令,按其内容可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一是小布设伏两个命令,二是龙冈大捷两个命令,三是东韶追歼两个命令,这些命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13.
我的老家是上杭才溪公社西溪大队红庄生产队。我们家原先是河南豫西人,从河南逃荒到这,在才溪已经住了有五代人了。解放前,我父亲做生意,贩牛犊,由于牛被传染了瘟疫,死了几头牛,亏了本,欠了地方五六百块钱的债,临到过春节时,都要躲债去。当我13岁时,发生南昌暴动,南昌距闽西不远,震动了整个闽西。不久,红军进入了上杭城,到处写标语,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地。红军纪律很好,给闽西群众留下了  相似文献   

14.
1932年8月13日深夜,红四方面军大部队从红安西部的冯受二撤往七里坪。 七里坪,是位于红安县城城北23公里处的一座重要山镇。它坐落在鄂豫大道和倒水河边,是一座颇具规模的江南风味的“十”字形街镇,四面群山环抱。七里坪不仅是苏区政治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事关中共苏维埃革命走向与命运的战争,中央苏区反"围剿"一直以来都是革命史关注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前,中央苏区反"围剿"史研究政治色彩过于浓厚,更多是对政治定性的阐释。改革开放后,这一领域学术化趋势日渐凸显,并逐渐实现了由政治阐释向学术研究的转变,进而呈现出多方视野探讨、多元观点争鸣的局面。由此,中央苏区反"围剿"史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涌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论著,并达到了相当的学术高度。当然,中央苏区反"围剿"史研究在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如选题陈旧、观点同质化、内容低水平重复、缺乏深入分析等问题,在理论运用、史料挖掘、研究视角转换、新领域拓展等方面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郭晓丹  董晔  秦勇 《世纪桥》2007,(11):39-40
1930年10月至1931年1月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取得全面胜利,这与正确的反"围剿"的事前管理(对"围剿"的分析和预控),事中管理(对"围剿"的控制和化解)和事后管理(反"围剿"后的恢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反围剿比较全面地尝试和集中展示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中十大军事原则主要思想,初步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在红军战略战术乃至整个中国革命战争中的主导地位,在中国现代史乃至当代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战略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往认为苏区中央局是王明路线产物,对其1931年间的革命实践活动,不太重视潜心研究,致使驻在龙冈近三个月的史实,长期被打入冷宫,无人问津。笔者历经数年调研,多方收集史料,首次披露中央局在当时的大后方龙冈,领导苏区军民进行了第二次反"围剿"的人民战争和第三次反"围剿"前期各项应敌工作,从而为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9.
李德来中国前,仅有两次简单的军事经历,是当时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博古把他请到中央苏区的,并在博古的支持下,掌握了中央军事指挥大权,成为凌驾于中央军委之上的"太上皇"。李德不问中国国情,不顾战争实际情况,仅凭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的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坐在"独立房子"里按着地图指挥战斗,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在长征的初期,他采取了消极避战的逃跑主义,再次使中央红军损失惨重。黎平会议最终否定李德顽固坚持的错误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20.
开国上将萧克在“文革”中遭受林彪反革命集团迫害,下放到江西永修县云山垦殖场劳动。1970年秋,我受命收集永丰县党史口述资料,冲破“文革专案组”的刁难,来到“五七干校”敬访萧克部长。后来,萧克回京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1972年冬.我赴京第二次登门拜访,聆听萧老热情侃谈。两次接触中,给我留下极深印象,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