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仁,藏语中称之为热贡。译意为:金色的谷地。梦想成真的地方。在这片神奇土地上传承和发展的热贡艺术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独有的文化特色.是青海省旅游开发的重要“板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朵耀眼的“奇葩”.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大美青海宣传平台上一张世界级的“金名片”。同仁县坚持把热贡文化产业作为农民持续增收的富民产业来抓.培植了一项富民产业.“点亮”了农民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2.
这里是“天路”——青藏铁路的起始点。这里是中国夏都——西宁的东大门。 滔滔的湟水河从这里缓缓流过,浸润着这片充满生机和诱惑的土地。34万各族儿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淳朴的民俗民风。厚重的人文积淀赋予她充满异域民族风情的伊斯兰文化。纵横交错的公路、铁路、航空网在这里汇集,使其威为青海省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国内外宾客来青海旅游的集散地,这就是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  相似文献   

3.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在这里碰撞交融.高山峡昝与河曲草原在这里交相辉映,多种生物与多元文化在这里集聚沉淀,衍生出世界上最为华美、灵动的山水人文气象。这里,就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仅仪是一个甲子的时间,阿坝藏族自治州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旧貌换新颜,这里景色惹人醉,这里已然成为一片魅力依旧,而又独具特色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4.
在青海高原的东南部,有一片古老而美丽的谷地,黄河与湟水在这里静静流淌,汉、回、藏、土、撒拉和蒙古族等多种民族在这里和睦居住,中原文化、游牧文化以及印度和阿拉伯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这里,就是河湟文明的发祥地——青海省海东地区。在这方热土上,政法干警们默默无闻地工作在政法一线,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求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把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变为对和谐司法的生动实践,使和谐司法的光辉闪耀在具体办案细节之中。  相似文献   

5.
立载 《支部生活》2008,(12):21-21
在彩云之南的东北部有一片风光旖旎的净土,这里既有神奇优美迷人的自然景观,也有历史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既有2000余年以铜商文化为主线的多元文化,也有璀璨绚丽的现代文明。这是一片值得用心灵去感受,用真情去拥抱,用文字去讴歌,用镜头去记录,让人心向神往,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热土……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会泽!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文化活动与生产活动是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两个轮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仅有生产活动而缺失文化活动的积累.那么,人类当与其他动物界无异——只为生存而生存.只晓得吃喝拉撒睡.从而缺失了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和文化意义上的向善向美向往理想的大境界.那将是一种何等灰色的人类生存画面。诚然.人类的文化活动时段要大大晚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时段。人猿相揖别,至少有200万年的历史,而人类文化意义上的遗存最早的当属散布于欧亚大陆各处的岩画,其最初的出现不会超过3万年。  相似文献   

7.
热贡艺术是流传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地区(同仁地区藏语称“热贡”)的民间艺术,包括唐卡、壁画、堆秀、雕塑、热贡藏戏等。是藏族民间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流派。吾屯村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这里的村民从小就受到热贡艺术的熏陶,几乎家家都掌握唐卡彩绘技艺。  相似文献   

8.
要把青海建没成为文化名省,就要了解、研判青海的文化眢隋,我把这种了解、研判的方面分为神态、业态、心态,研讨这“三态”是为了有利于培育发展青海的文化生态,神态——业态——心态——生态,是推动青海文化名省建设过程中可能互动互补的发展链条。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我在这里说的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文化”,也就是从“建设”的角度淡文化。  相似文献   

9.
同仁县隆务镇吾屯村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这里的村民从小就受到热贡艺术的熏陶,家家都有掌握唐卡、堆绣、雕塑技艺的人,国内大部分寺院的壁画、堆绣、雕塑均出自热贡艺人之手。吾屯村共有500多户人家,热贡艺术产业是全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村经济收入达600多万元,其中仅热贡艺术产业收入就占60%以上。已有15年艺龄的致富能手娘本就出生在吾屯这个人杰地灵的艺术之乡。  相似文献   

10.
岳池,一方古老而富庶的土地。这里丘陵毗连,山林葱郁,正是典犁的川东地貌。公元697年.岳池设立县制,迄今已历1300多载悠悠岁月。从古至今,这里盛产优质水稻,是渠江、嘉陵江流域著名的“鱼米之乡”,素仃“银岳池”的美誉。  相似文献   

11.
奔腾的沈河     
巍川 《党史纵横》2006,(2):F0002-F0002,I0001
这是一片生生不息的土地。2300年前,沈阳从这里开篇,300多年前,清王朝从这里起笔;新世纪,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在这里独耀北方,沈阳“金廊”在这里神龙在天;著名宗教古建筑在这里星罗棋布,大型文化设旋在这里矗立……这就是沈阳市钟灵毓秀的中心城区——沈河区,一个仅有19.6平方公里土地,却承担起沈阳商务、文化中心重担的沈河。今年,沈河区没有陶醉于众多殊荣之中,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中央商务区建设为统领,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实现了新的跨越。一、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发展沈阳中央都市走廊(金廊)贯穿南北、中街商贸…  相似文献   

12.
《党的生活(青海)》2009,(10):I0002-I0003
这里是“天路”——青藏铁路的起点。 这里是中国夏都——西宁的东大门。 滔滔的湟水河从这里缓缓流过,赋予这片114.59平方公里土地纯净恬美的自然风光和积淀厚重的人文历史,纵横交错的公路、铁路、航空网在这里汇集,使西宁城东区成为青海省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国内外宾客来青海旅游的集散地。  相似文献   

13.
夏庆丰 《当代贵州》2011,(23):41-41
关于铜仁,作家贾平凹《说铜仁》是这样解读的,"铜仁之所以黔中独美,美在有梵净山的蕴蓄,美在有锦江水的茂润,活该是桃源的深处。"这里人文历史源远流长——荆楚、巴蜀文化相互浸润激荡,  相似文献   

14.
青海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山川壮美,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和谐共处、创造灿烂文化的大舞台,这里从来就是集天地之大美,汇人文之精粹的所在。如今,她已揭开神秘的面纱,将其美丽的容颜展现在世人面前,令世人瞩目。青海人民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青海省情教育读本——大美青海》荣获了“首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优秀教材奖”,该书将历史的荣耀和今天的辉煌以优美的文字融为一炉,是奉献给社会各界的精神盛宴。本刊从本期开始,陆续刊发本书内容,以飨广大党员干部。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1300年,一个叫盘庚的商王,率领其部族几十万人,由黄河东岸迁居到太行脚下、洹水之滨。从盘庚迁都到纣王亡国,神秘的商王朝历时273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后,这片土地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在古代典籍中‘殷墟’这两字时常出没,但它到底在哪里?王朝风韵掩埋,终成文化之谜。公元1899年,石破天惊,这些神秘甲骨突然出现,揭开了这个王朝湮没已久的秘密。”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又是城市的个性与魅力的体现,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广东省委审时度势,提出新的史化发展观,作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以此推动广东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揭阳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也提出了“工业强市、文化大市、和谐揭阳”的战略目标,针对在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中如何建设揭阳文化大市这一问题,本文从三方面进行论述,即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疏通渠道,全力打造揭阳文化大市:形成合力.营造建设揭阳史化大市良好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7.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区域,全省世居少数民族有苗、侗、布衣、水、土家、彝、仡佬、瑶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8%.千百年来,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养育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民。其繁衍过程中,孕育并保持着丰厚的传承文化和传承文明。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和艺术,与民族服饰、语言、风俗等,一齐融人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相似文献   

18.
《思考与运用》2007,(8):49-56
非常高兴来到重庆。我来重庆这是第三次了,80年代来一次,97年直辖时是第二次,这次旧地重游,重庆变化很大,路变多了,楼变高了,还有轻轨,变化之大让我感觉很意外,我为重庆的崛起与发展感到非常的高兴。今天在这里,我讲“重庆文化与重庆美学”这个专题,有些不涉及到重庆,但通过举一反三我们可以从其他的一些城市文化建设的案例中,来思考我们重庆的城市文化建设和整个城市现象。也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如果能达到这样一个目的,那么我今天的讲座算是成功了。  相似文献   

19.
长安街边上的国家大剧院,以“水上珍珠”的独特造型享誉海内外。而解放前这里是一片平房,有一条南北向的胡同叫石碑胡同花园大院。花园大院甲9号是所大院子,有四五个篮球场大。1947年底,这所院子来了位新主人——国民党联勤总部第五补给区少将副司令赵龙韬将军。很快,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北平有效的情报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20.
薛瑞 《实践》2010,(3):42-42
赤峰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这片横亘内蒙古高原的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不仅以文物大市闻名遐迩,更以其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名扬九州。在漫长的岁月中,生活在赤峰这片热土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成了五彩缤纷的民族民间文化长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