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国家法的主导地位与统一适用是基础,习惯法作用的发挥应当是在这一前提之下实现的。认真对待少数民族习惯法,既要正确认识国家法与习惯法的不同特征与作用,又要对不同主体的习惯法观念进行培育与引导。本文以实证调查的方法客观描述了立法者、法官及普通民众的习惯法观念,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及对建设法治国家的启示,阐述了"无习惯法"意识可能引发的问题及树立正确的习惯法观念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将民族环境习惯法与国家法进行衔接和融合,既是少数民族地方环境法制建设的需要,也是民族环境习惯法现代化的合理进路。具体而言,三江源地区环境习惯法可以成为国家环境立法的来源,并有助于环境法律的实施,同时能够弥补环境立法的空缺。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民族地区存在一种法律规避的现象。法律规避的实质是对国家正式法律的回避。这表明,作为一种正式制度规则,尽管国家制定法已经推进到民族地区,但是,作为非正式制度规则的民族习惯法在民族地区依然有着重要影响,事实上发挥着解决社会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这样一来,民族地区实际存在着一种二元的法律秩序格局:以国家制定法为代表形成的正式法律秩序和以民族习惯法为代表形成的非正式法律秩序。国家制定法与民族习惯法这两种制度规则如果不能形成合力,民族习惯法就会对国家制定法造成冲击,这对我国法治建设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探索两种制度规则之间的合作路径,使这两种制度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法治秩序,才能推进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为我国在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大的复杂国际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格局,提升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着眼长远,进一步提出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而且把扩大内陆沿边开放,与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一起,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要举措,使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站在了新起点上。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全国影响甚大,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的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的法律规范不相符时,基层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如何选择执法依据,是一个两难的问题。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公安执法存在的问题、民族习惯法的概念以及民族习惯法对基层公安执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寻找民族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指导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公安执法。使基层派出所在执法过程中,既保障我国国家制定法在全国范围内的权威,又能最大程度地适用民族习惯法,增进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6.
<正>人类社会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实质上是人们合作方式的演化。人贵能群,故可以牛马为用、万物为客。包括法律在内的人类一切规则之制定,皆为方便人们的合作。有助于人们合作的规则,自然可谓之好规则,反之,不利于人们合作的规则,则只能以恶法称之。但是,合作本身并非人们交往行为的目的,人们之所以合  相似文献   

7.
习惯法已经成为我国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文章就习惯法研究的兴起背景、习惯法研究的路径、习惯法的分析框架、习惯法研究的特点、习惯法研究的不足、习惯法研究的深入等进行初步的总结、反思.  相似文献   

8.
韩国作为传统的儒教国家,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2005年开始,新修订的法律逐步重视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赋予女性各种法律权利.为了体现宪法的男女平等原则,新法将男女订婚年龄与结婚年龄进行了统一;为避免草率离婚,新法规定了离婚熟虑期间;为改善离婚家庭子女养育问题,新法规定在协议离婚时,必须签订养育子女抚养条款,强化了离婚双方的义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韩国对于女性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的习惯法研究中存在着严重的概念混乱,为澄清概念混乱,在习惯法研究中应慎用“民间法”概念,并应对习惯法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正确区分.立足于事实与规范二分的研究立场,可将作为默会性知识的习惯与作为事实性规范的习惯法进行区分.在理论上厘清习惯法研究的概念谱系,有利于为法官在司法实践中提供习惯法的识别标准和适用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法渊源体系中,国际习惯法是最古老、最主要的渊源之一。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学说最早于英国出现。英国作为普通法(判例法)国家,判例是英国法的重要渊源。文章以英国法院的实践为线索,通过评析相关重要案例,阐述国际习惯法如何在英国适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学界对习惯的界定有两个落脚点,即“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对“习惯法”也存在“社会认同”与“国家认可”这两种进路的界定。着眼于“行为模式”所界定的“习惯”实为“惯例”;着眼于“行为规范”所界定的“习惯”与“社会认同”进路界定的习惯法是同一的,可称为“习惯”。而国家通过司法吸收习惯,就形成以判例形式存在的习惯规范,可称为“习惯法”;而国家通过立法以指引性规范赋予习惯以法律效力,即“准用习惯”。  相似文献   

13.
习惯法是土家族乡村社区秩序的主要制度来源,当土家族社区的社会基础发生变迁后习惯法秩序维系能力就会下降,如果国家法律不能及时维护秩序的稳定将会导致土家族乡村社区出现秩序混乱。在建设新农村的制度转型期,需要保持和继续发扬土家族习惯法的稳定秩序的价值,同时通过积极的行政行为和法律传播活动使习惯法与国家法律紧密衔接,实现乡村社会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4.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藏族形成了丰富的习惯法,野生动物保护习惯法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通常表现为生活禁忌、民间规约、宗教信仰等形式.藏族野生动物保护习惯法呈现出多种重要特征,通过规范本土民族的思想与行为,对藏族地区物种保护、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国家制定法的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习惯法在刑法适用解释过程中,同制定法一起发挥作用.法律解释立场和漏洞补充径路的不同,对习惯法的态度亦大相径庭,并决定着习惯法在刑法适用解释中的维度.刑法适用解释对习惯法的取向经历了从排斥到考量的转变,在刑法适用解释的两个阶段即法律解释和漏洞补充中,习惯法面临不同的境遇.在法律解释阶段不应当考量习惯法因素,而在漏洞补充阶段,习惯法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6.
法治秩序在乡村的建立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但是乡村社区的风俗、情理等民间法的普遍存在是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客观现实,因此,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无法撇开民间法来谈论乡村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