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文化是法学研究中的重要研究领域,而中国有书可证的法律文化起源于西周。西周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为后世法律文化形态作了一个整体的规划和奠基,影响了此后三千年。从周人崛起到最后克商,在一系列过程中周人发展了他们的天命观、德行观、宇宙观,这些观念影响到法律上就表现为制礼作乐、远神近人以及封建宗法制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法治建设必须要汲取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传统法律文化是当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文化土壤,是当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宝贵本土资源,是当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基础。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在立法上,汲取了成文法的立法经验与传统,在立法形式上以法典为主要表征,在内容上将道德融入法律原则之中;在司法上,汲取了传统法律文化中慎刑与慎杀的思想与理念,尤其是对于死刑处决尤为慎重;在法律监督上,汲取了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御史监察制度中的成熟经验。总而言之,当代法治中国建设是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对传统法律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3.
贾翔龙 《前沿》2003,(7):70-73
当代中国法律文化是由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决定的 ,反映着政治社会的要求 ,同时 ,它又对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理论与中国法律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同时又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和世界各国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 ,将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国外优秀成果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 ,在建设当代法律文化的过程中 ,要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继承问题 ,二是对待西方法律文化的问题。因为 ,这两个方面直接影响着当代法律文化的建设。一、批判地继承中国法律文化的传…  相似文献   

4.
秦志强 《前沿》2013,(1):96-97
法律是一种文化现象,儒家文化中也孕育着深厚的法律文化。本文简析了儒家法律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儒家法律文化的特征人手,深刻剖析儒家法律文化的价值观,并探讨其对当前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启示,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韩冰 《前沿》2005,(2):124-130
在几千年的法律发展史中形成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是世界法律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 中国的法律文化表现出了其不相适应的一面。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筑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从传统法律文化向现代法律文化转化, 是当前中国法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继承发扬传统法律文化、借鉴吸收外国法律文化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文化三个方面, 对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构建问题作个探讨。  相似文献   

6.
韩冰 《前沿》2005,(3):115-122
在几千年的法律发展史中形成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是世界法律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 中国的法律文化表现出了其不相适应的一面。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筑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从传统法律文化向现代法律文化转化, 是当前中国法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继承发扬传统法律文化、借鉴吸收外国法律文化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文化三个方面, 对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构建问题作一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借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契机,当代中国的法律发展,既要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也要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坚实保障.当代中国的法律发展应当确立发展的基本路径,整合资源促进先进法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努力实现先进法律文化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广博深邃,散发着智慧和人性的光辉,即便在当代社会也同样璀璨夺目,对于中国的法治化建设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该深入挖掘传统法律文化资源中的财富,并以现代法治精神对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重塑与现代法治相契合的现代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9.
刘刚  方从法 《前沿》2011,(16):71-73
法律的运行受文化制度及社会结构特点的制约和影响,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差序结构状态,法治社会图景规划和制度建设要受现行社会结构的制约,呈现与西方世界不同的运行特点和方式。中国要想真正成为一个现代的法治社会,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结构特点,并对思想传统进行深刻的剖析和反思,建设与本民族相适应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唐智宏 《湖湘论坛》2002,15(4):67-68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一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①尽管十五大报告确认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只是在孕育之中,但框架性的当代中国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②探讨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征,首先应当界定“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论域。众所周知,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理当属于“当代中国”的范畴;而法律体系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律规范以宪法为基础,构成一个法的部门界限清晰,上下、左右、前后的关系相互协调、和谐…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特点鲜明。进入新时代,重新认识与解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深入挖掘其思想精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为当代中国法治化进程提供了精神范式,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价值规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提供了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传统军事法律文化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军事法律文化内存于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中,是中华法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军事实践和中华法系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军事法律文化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军事法律文化的特点:兵农合一、奖励耕战的国防法制观和义战、慎战的国防法制原则;君主专权、法自君出的专制独裁;"制必先定"、"以治为胜"的以法治军思想;兼容礼刑、出礼入刑的法制方针,等等。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法律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精深的法律思想,至今仍有其价值,对我国现代刑事诉讼法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现代刑事诉讼法观可从古代法律文化的视角寻求突破。从我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发展与特点入手,分析我国古代法律文化对现代刑事诉讼法观的影响,探究我国古代法律文化对现代刑事诉讼法观的启示,借此给我国现代刑事诉讼法观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恢复性司法是传统刑事司法理念的转换,诞生于西方的法律文化之中,以基督教伦理和市民精神为支柱。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家族伦理、重刑轻民以及家国一体与西方法律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对恢复性司法在中国的实践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其中,中国特色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思想;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6.
粟撒 《人民论坛》2012,(35):108-109
法律移植不仅是法学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也关系到中国法制现代化和法治社会构建。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法治模式应该采用的方法不是法律移植而是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制度演化",但本土资源论有其局限性,而且,当代中国的法律移植与中国的本土资源(包括传统文化),并没有尖锐对立的矛盾,因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世界范围内的法律变革从未停歇过,互联网、信息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发展及其在中国社会领域的广泛运用,促动了社会结构的解构,并进而引发法律领域的新一轮变革。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法律变革问题,说到底依然是一个传统法学问题,即科技与法律的关系问题。审视技术进步对中国法律变革式影响的理路,析清中国法律变革中的隐性问题,探寻中国法律变革的动因机制,审视当代法律变革是如何发生的,面临的问题从何而来,在全面来临的风险社会中将走向何方等问题,既是当代中国法律变革中的内涵性命题,也是法学理论工作者的使命性命题。  相似文献   

18.
肖星星 《人民论坛》2014,(2):198-200
中国的法律界权利文化的释义与实践都是在遵循西方的权利文化规则.很少再有传统文化中的贬义含义.但如今的中国,社会制度、经济、文化以及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在进行深度的转型.文章就权利作为法律价值的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就权利观的实现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法律界权利文化的释义与实践都是在遵循西方的权利文化规则。很少再有传统文化中的贬义含义。但如今的中国,社会制度、经济、文化以及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在进行深度的转型。文章就权利作为法律价值的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就权利观的实现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有的文化传统、法律思想与行为模式而形成,在近现代法治改革的历程中,因"西方化"法律理念的影响,逐渐丧失其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法律思想入手,深入挖掘其现代社会价值,为人民调解制度、教育与惩罚相辅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探寻其价值基础与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