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公营事业民营化问题之探讨张冠华在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公营事业”曾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象征,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产物。直到今天,公营事业对台湾的社会经济仍有着相当强的影响力。但自80年代中期台湾进...  相似文献   

2.
报人巨匠使者——记台湾横跨三业的名人张我风先生裴高才*在祖国宝岛台湾,有一位三栖“明星”蜚声海内外,他曾应邀出席美国总统布什的就职典礼①,曾代表中华台北在哥本哈根参加国际广告协会会议……同时,他又有“台湾‘腊像’鼻祖”、“广告巨人”、“传奇报人”、“...  相似文献   

3.
朱磊 《台湾研究》2011,(6):11-16
近20年来,股权投资(PE/VC)行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新兴行业之一。但各地的PE/VC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美英起步较早,已处于成熟期,西欧是次成熟期,而亚洲新兴市场则处于茁壮发展期。两岸PE/VC业也快速崛起,台湾PE/VC业曾经取得辉煌成果,为世界瞩目;大陆PE/VC业则异军突起,后劲十足,“亚洲创业投资期刊”的研究报告甚至预测大陆PE市场将在2024年至2027年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PE市场,天津、上海、北京均提出打造成为“全国PE中心”的目标。两岸PE/VC业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败退台湾至今,台湾当局的“外交”政策,几经嬗变。近几年台湾当局把现阶段台湾的“外交”政策美其名曰“务实外交”。“务实外交”就是台湾当局为了强化台湾的“政治实体”地位,以最终达到“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目的,在发展对外经贸文化关系中,同各国建...  相似文献   

5.
“台湾意识”的历史考察弋胜“台湾意识”是近几年来在台湾讨论颇多的思想文化论题,同时也是社会政治论题。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文化取向与政治倾向的人那里,“台湾意识”被赋予不同的意涵,其中不乏误解和歪曲。本文试就其四个层面、历史原因、正负效应、对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6.
台湾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评述王升毛仲伟孙升亮1995年12月2日,台湾举行了“立法委员”换届选举。此次选举对于国民党、民进党和新党这三个主要政治势力而言,是一次权力版图的重划,选举结果所导致的三党力量的消长,为台湾“立法院”带来一个全新的格局,将...  相似文献   

7.
台湾3月份爆发的“太阳花学运”首度攻占“立法院”、“行政院”,创造了台湾“学运”新的“历史”。数十年间,台湾“学运”几经迭兴,深刻影响台湾社会的演进。从“学运”发生的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学运”的组织形式、动员与传播媒介、参与者的成分、“学运”与政党之间的关系、“学运”规模和产生的影响等7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台湾“学运”从缺乏主体性到获得自觉,力量在不断壮大,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而其对于两岸关系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研究台湾“学运”有助于我们了解台湾社情民意及可能出现的种种挑战.更好她推动两崖关系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台湾蔗糖业的发展陈学文明清时期台湾蔗糖业的发展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因为它在台湾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发展和垦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地位尤为重要。深入研究台糖工业发展的历史,对台湾近三四百年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是很...  相似文献   

9.
台湾的现代旅游业肇始于1956年,以成立“台湾观光协会”、“台湾省政府”增设“观光事业委员会”为标志,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具相当规模。进入新世纪以来,旅游业的增长速度仍然高于GDP增长速度,但对经济成长的贡献并不十分显著。本文将在描述2001-2010年台湾旅游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台湾旅游发展所处的市场、经济、政治、产业等环境,重点探索旅游产业地位形成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0月10日马英九首次提出“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这个概念,他说:“60年来,台湾人民秉持正直、善良、勤奋、诚信、进取与包容的核心价值,以‘台湾精神’完成改革,打造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旧。。从此,台湾当局对“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的建构就开始了。2010年5月19日马英九又提出“文化兴国”的说法,对于“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除了重复以上所说的“核心价值”之外,还补充说:“表现在外的就是海洋文化、多元文化、詹Ⅱ新文化,以及志工文化和爱心文化”。以上就是马英九所说的“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本文试图就“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的内涵、特性、建构的意图以及两岸文化的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国际法论台湾“参与”联合国的非法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国际法论台湾“参与”联合国的非法性刘文宗台湾当局为了实现其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图谋,挖空心思,竭力推行所谓“弹性务实外交”,把“参与联合国”作为其重要战略目标,企图通过这一活动,向全世界表明台湾已实际上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从而将中国...  相似文献   

12.
1993年台湾正式迈人老龄化社会,其人口老化速度非常快,甚至被形象地比喻为“老化海啸”。据台湾“2010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统计数据,到201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7%,平均每10个台湾人中就有1个老人;扶老比达到14.6%,约每7人就要养一个老人;需要长期照护的老年人口比例12.7%。另台湾“行政院经建会”估计,到2026年,台湾的老年人口比例将将很快增至20.90%,  相似文献   

13.
四年多来,布什政府以“一个中国政策、两个前提(台湾不独立、大陆不动武)、三个支柱(一个中国、两岸对话、和平解决)、四个文件(美中三个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为基本架构,对台海政策做了两次调整。总的来说,这些调整未打破以往美国政府对台海政策的大框架,虽然在布什总统第一任初期出现一些偏差,但第二次调整后的台海政策已回到“双轨偏中间”的位置。由于美国对台湾问题的介入,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美实力相对此长彼消,中美战略博弈进入高风险系数的“错肩期”,拜登政府试图利用台湾问题等制造“组合拳”来打压围堵中国大陆。美国对台湾的角色认知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由“棋子”走向“陷阱”,由“打牌”走向“做牌”,由“筹码”走向“挖坑”,对两岸关系由可融促和到防融阻统、由防两岸冲突到防大陆武统台湾造成“既成事实”。这使得美国对台政策议题设置能力越来越强,并逐渐往法律化、“联盟化”和国际化等方向迈进,强化对台湾的“国家化”地位和“协防台湾”的非正式承诺,拉拢盟友集体对华打“台湾牌”。美国对台政策转向,进一步刺激民进党当局“倚美抗中谋独”幻想,也将给台海地区和平与稳定增添新的变数。  相似文献   

15.
台湾宗教势力的“政治关怀”──从“万佛会”说起张新鹰在近年台湾的社会政治舞台上,一个名为“万佛会”的宗教团体异常活跃。1991年8月,万佛会和另外两个基督教团体用人墙堵隔奉命拘捕“台独”分子陈婉真的警察,声言不惜流血来阻止拘捕行动;同年9月,民进党等...  相似文献   

16.
“台湾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历史的观点(台湾)尹章义第一章导言“台湾意识”是一个复合名词,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不同的使用者,往往有不同的范畴和意涵。在讨论之前,谨将这个名词规范如下:“台湾意识”是一种“我群意识”,是“群体意识”的一种。一般而言,人...  相似文献   

17.
“小确幸”本是个人对生活的一种情感体验,但部分台湾青年将其视为追崇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由此引发了两岸各界的关注与讨论。本文将观察视角聚焦于“小确幸”这一文化概念在台湾的意义转向和台湾青年的心理表征。研究发现,原本具有正面意涵的“小确幸”被政治介入后,破坏了其文化的共通性,不仅扩大了台湾内部的社会分歧,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民进党当局通过重新编码文化内涵,对台湾青年进行软性“改造”的政治模式值得警惕与批判。  相似文献   

18.
清代有大量的闽粤人民移居台湾。在这些移民中,由于清政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大陆移民赴台实行了种种的限制,故很多民众是以“偷渡”的方式移居到台湾的。为什么当时“偷渡”入台会如此盛行?根据恩格斯在《致约·步洛赫的信》中提出的理论:历史是在“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总的合力”的推动下产生的.本文将从闽粤人民移居台湾的推力、台湾对闽粤移民的拉力、清政府对移民台湾设置阻力所形成的反作用力、“偷渡”的助力等四个方面,对清代大陆移民“偷渡”入台盛行的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对这一历史现象能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报刊杂志以及原台籍日本兵的口述历史等史料发掘,发现台湾文化界在日据时期、光复后40余年、以及解严后20余年的三个不同时期,关于台籍日本兵的典型言论各有特点。台湾文化界关于台籍日本兵言论的流变轨迹反映了台湾人从被殖民到“脱殖民”意识形态的演变过程,也从一个侧面举证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对台湾造成的伤害,表明了日本对台湾文化的长期暴力扭曲正是造成今日台湾文化“脱殖民”困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台《认识台湾》教科书评析彭维学今年2月,台“教育部”所属“国立编译馆”推出一套初中一年级新教科书《认识台湾》,分“历史篇”、“社会篇”、“地理篇”,已于9月在岛内各学校试用,计划明年9月新学期正式使用。教科书宣扬“脱中国化意识”,鼓吹“台湾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