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建立了测定鸡、猪排泄物中恩诺沙星及环丙沙星含量的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方法。将猪粪和鸡粪尿混合物样品分别用甲醇氨水溶液和醋酸甲醇溶液浸提,猪尿用固相萃取小柱富集净化,流动相为乙腈-三乙胺磷酸溶液(0.02 mol/L),荧光激发波长280 nm,发射波长450 nm。检测结果表明,排泄物样品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含量的检测定量限,鸡粪尿混合物为0.010μg/g,猪尿0.005μg/mL,猪粪为0.020μg/g。外标法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鸡粪尿混合物中恩诺沙星为0.010~100.000μg/g、环丙沙星为0.010~50.000μg/g,猪尿和猪粪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05~0.500μg/mL和0.020~1.000μg/g。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回收率分别大于75%和88%。HPLC方法的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方法简便、快捷,准确性较微生物检测法高。  相似文献   

2.
猪体恩诺沙星内服和肌注途径给药排泄规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10头猪分别按体重5 mg/kg单剂量内服和肌注恩诺沙星。采集自然排泄的猪粪、尿,用高效液相-荧光法测定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浓度,计算采样间隔内单位时间药物排泄量占给药量的比例,比较2种不同给药途径原形药物和环丙沙星的排泄规律。结果显示,2种给药途径对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总排泄量的影响不显著,仅对药物排泄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2种给药途径的试验猪粪样中恩诺沙星的排泄量均高于尿样;内服与肌注给药后96 h内,粪和尿中检出的环丙沙星分别占给药量的3.93%和4.02%,累积排泄的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之和分别占给药量的9.89%(内服)和9.57%(肌注)。  相似文献   

3.
采用单管一步完成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RAP)法检测肝癌细胞 (HepG2 )经某豆科植物种子粗提物 (简称JA1)不同浓度作用前后和相同浓度、不同时间作用前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 ,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显示 ,JA1可显著抑制HepG2的端粒酶活性 ,而且这种抑制效果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 ,经JA1作用后的HepG2标本中有明显的DNA低含量颗粒 (“亚G1期”峰 ) ,表明JA1诱导了HepG2的凋亡 ,且凋亡率与JA1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三聚氰胺急性中毒对小白鼠内脏器官的损害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将18~22g昆明种小白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经口灌喂蒸馏水和不同剂量的三聚氰胺(370、739和1 479mg/kg)。染毒后第36小时处死小白鼠,观察肺等内脏器官的病理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三聚氰胺对肺、肝、脾和肾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病理学观察显示,三聚氰胺各剂量组小白鼠肺充血,肺泡腔有少量红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1 479、739mg/kg组小白鼠脾、肝轻度淤血,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和蛋白管型。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三聚氰胺各剂量组肾和肺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各剂量组肝和脾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证实,三聚氰胺急性中毒会造成小白鼠肾、肺、肝和脾损害并诱导肾和肺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芒柄花素对DT40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机制,在体外培养的DT40细胞体系中设低、中和高剂量组(20、40和80 μmol/L芒柄花素)处理,同时设对照组(不添加芒柄花素),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芒柄花素处理的DT40细胞的生长情况;采用核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生长周期;用Wester...  相似文献   

6.
参考GenBank中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血清2型荚膜多糖基因的序列分别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分别扩增了CpsA、CpsB、CpsC 3个基因,获得长约1 137、429、1 146 bp的片段,将其分别克隆到pMD 18-T中,经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获得了阳性克隆子;再将CpsA、CpsB、CpsC分别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KG后,转化BL21,在IPTG诱导下获得高效表达,经Western-blotting检测证实,表达产物CpsC有生物学活性,CpsA、CpsB无活性;将3种表达产物等量混合,做10倍递进稀释后,与分离出的猪嗜中性粒细胞作用,37℃5、0 mL/L CO2培养箱中温育4 h后加入底物液,测定D492 nm值。结果表明,App荚膜多糖对猪嗜中性粒细胞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印楝油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和蓄积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良寇氏法进行了印楝油的急性毒性试验,采用固定剂量蓄积毒性系数法进行了蓄积毒性试验,以评价印楝油的安全性。在急性毒性试验中,给试验组小鼠灌服不同浓度的印楝油,观察给药后14d内小鼠的活动情况及死亡情况,采用改良寇氏公式计算LD50及可信限,测定了印楝油经口给药的LD50。蓄积毒性试验中,试验组小鼠采用固定剂量(1/5LD50)连续经口给药28d后,以蓄积系数评价其蓄积毒性,并对各组小鼠心、肝、脾、肺、肾的脏器系数及饲料利用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印楝油经口的LD50为31.95g/kg;蓄积系数K大于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饲料利用率与各脏器系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印楝油属于实际无毒物质,且在小鼠体内几乎不具有蓄积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急性毒性试验中,给予试验组罗曼雏鸡不同浓度的酸枣仁口服液来测定酸枣仁口服液的半数致死量和最大耐受量;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试验组雏鸡以10、5、2.5g/(kg.d)不同剂量连续经口给药28d,并另设灌服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给药第28d和第42d,观察雏鸡的生长发育、血液学、生化、脏器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急性毒性试验没能测出酸枣仁口服液的半数致死量;雏鸡经口灌服受试物的最大耐受量高于20g/(kg.d);在亚慢性毒性试验期间,高剂量组在第7d的体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而第28d差异不显著;给药后各剂量组的红细胞、白细胞数量无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组中肌酐低于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中肌酐、总蛋白、肝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中谷丙转氨酶(P0.01)和总蛋白(P0.05)低于对照组。停药14d后,中剂量组肝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毒性试验表明酸枣仁口服液无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试验表明,酸枣仁口服液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是可逆的,连续口服给药较安全。  相似文献   

9.
以90 只100 日龄依沙褐公鸡为试验动物,在日粮中添加一定浓度的镉及硒镉,复制了鸡的亚慢性镉中毒及硒拮抗模型,通过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观察,探讨镉对动物肝的毒性作用机理及硒对其毒性作用的拮抗效应。结果显示,亚慢性镉中毒可引起鸡肝组织细胞凋亡,加硒后可有效减少肝细胞凋亡数量及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0.
用酶法和放射免疫方法测定20 头健康水牛血清及肝匀浆中一氧化氮( N O) 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 N Fα) ,研究了水牛血液和肝组织中 N O 和 T N Fα的正常水平以及感染肝片吸虫后的动态变化。结果慢性、急性感染组水牛血清 N O 含量均从感染肝片吸虫后第3 周开始逐渐升高,并在第5 、7 、11 、13 周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后一直在高于对照组的水平波动,直至试验结束;感染肝片吸虫的水牛肝组织 N O 含量也高于对照组。慢性和急性感染组水牛血清 T N Fα都从感染后第5周开始升高,并分别在第7 、15 、21 周和13 、17 周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反映肝损伤的特征性酶谷草转氨酶( A S T) 、谷氨酸脱氢酶( G L D H) 和γ谷氨酰转肽酶( G G T) 在不同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果提示, N O 和 T N Fα可能参与宿主抗肝片吸虫和介导肝片吸虫诱导肝损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用体外培养的方法分析了肝片形吸虫及其培养液内花生四烯酸代谢物水平.结果表明,肝片形吸虫虫体匀浆中的PGE2、TBX2和6-keto-PGF1α水平分别为0.93pg/g±0.12 pg/g,0.26pg/g±0.02pg/g和0.43 pg/g±0.09 pg/g;培养液中分别为52.50 ng/L±2.14 ng/L,32.17ng/L±7.18 ng/L和124.81 ng/L±44.33 ng/L;均以PGE2和6-keto-PGF1α为高.提示肝片形吸虫成虫有PGE2、TBX2和6-keto-PGF1α等花生四烯酸代谢物存在,这类代谢物可能对宿主机体有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瞬时表达方法表达禽流感病毒(AIV)NS1蛋白,并初步研究了体外表达的NS1蛋白对宿主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脂质体介导法,将含有不同亚型AIV NS1基因的阳性质粒pcDNA3.1(+)-qNS1(H5N1)、pcDNA3.1(+)-rNS1(H9N2)转染Vero细胞系及MDCK细胞系.经SDS-PAGE及Western-blotting检测,qNS1和rNS1基因在Vero细胞及MDCK细胞中均获得了表达.应用AO/EB荧光染色法、Annexin V-PI法分别对转染后的Vero细胞及MDCK细胞进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转染阳性质粒的MDCK细胞凋亡率增高,而转染空载体pcDNA3.1(+)的MDCK细胞及转染的Vero细胞均无明显变化.表明,qNS1、rNS1蛋白在体外培养的MDCK细胞中表达并能够诱导其发生凋亡,而在Vero细胞中却不能发挥此功能.  相似文献   

13.
硝基苯染毒致小鼠脑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探讨硝基苯染毒致小鼠脑的毒性作用,用灌胃的方法对试验小鼠进行了硝基苯染毒,染毒剂量分别为26、52、105 mg/kg,每日染毒1次,共30 d.于末次染毒后第2 d将小鼠脱颈椎处死,立即取出脑,检测SOD和GSH-Px活性和MDA含量,并对其显微及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硝基苯对小鼠脑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大脑血管间隙扩大,周围神经纤维疏松;小脑、海马区部分浦肯野氏细胞核固缩、核溶解,锥体细胞核固缩;神经细胞肿胀,线粒体明显肿胀,粗面内质网形态扩张;大部分胶质细胞电子密度增加,胞核变小、核固缩,胞质内细胞器明显减少;有些神经纤维脱髓鞘,神经微丝溶解;随着染毒剂量的加大,MDA含量逐渐升高,CAT和SOD活性不断显著降低.结果表明,硝基苯可以通过氧化应激和诱发细胞凋亡对小鼠脑组织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14.
对大肝和大脾(BLS)病自然感染病鸡和2组人工发病鸡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肝和脾是BLS病的主要靶器官,组织病理学特征表现为肝和脾组织变性、坏死以及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呈围管性、结节状或弥漫性增生。人工接种病例显示,BLS病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肝细胞从颗粒变性、脂肪变性发展为坏死。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的细胞增生,初期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增生为主,中期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稍后又出现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增生反应,最后细胞增生停止。脾在细胞增生方面与肝一致。  相似文献   

15.
用人工接种方法观察了鸡大肝和大脾(BLS)病鸡免疫器官的大体和组织病理学的动态变化。大体变化除脾肿胀外,盲肠扁桃体、胸腺和腔上囊也发生肿胀、出血。组织病理学的主要特点是脾、盲肠扁桃体、胸腺、腔上囊和哈德尔氏腺除发生变性和坏死外,早期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增生,中、后期则出现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等。结果表明,BLS病的早期以体液免疫为主,后期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增强,这两种免疫在此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硝基苯对小鼠脾的毒性作用,采用灌胃的方法对试验小鼠用硝基苯染毒,染毒剂量分别为26 mg/kg、52 mg/kg、105 mg/kg,每天染毒1次,共30 d.于末次染毒后第2 d将小鼠脱颈处死,立即取出脾检测抗氧化指标MDA、SOD、GSH-Px和T-AOC,并对其进行了显微和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随着染毒剂量的加大,MDA含量逐渐升高,SOD、GSH-Px酶活性和T-AOC逐渐降低;与油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光镜下白髓数量减少,体积变小,生发中心不明显,高剂量组能见到少量的凋亡细胞;电镜下白髓区淋巴细胞染色质聚集,核周隙增宽,核边集现象增多,高剂量组可见个别细胞核膜破损,核内容物外溢.结果表明,硝基苯对脾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能够诱发机体氧化应激和脾淋巴细胞凋亡,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分别利用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放射免疫测定(R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某奶牛场40份牛奶样本进行了测定,结果在样本低稀释时有5份呈现阳性或可疑。肯定了我国牛群中存在新的嗜肝DNA病毒种。牛奶中的HBsAg相关性抗原与人HBsAg的交叉反应性较低,这同其它哺乳动物嗜肝DNA病毒与人乙型肝炎病毒的低同源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AQP9基因表达及其与水牛颗粒细胞凋亡的关系,初步阐明它在水牛卵泡闭锁中的作用,首先分析了不同闭锁程度水牛卵泡颗粒细胞中AQP9基因和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构建颗粒细胞凋亡模型、过表达AQP9基因的方法分析了它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PKC通路与AQP9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添加PKC抑制剂处...  相似文献   

19.
将成年雌性昆明小鼠360只随机分为9组,即空白对照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1.5mg/kg(按体重给药,下同)给药组、DON 2.5mg/kg给药组、玉米赤霉烯酮(ZEA)20mg/kg给药组、ZEA30mg/kg给药组、DON 1.5mg/kg+ZEA 20mg/kg给药组、DON 1.5mg/kg+ZEA 30mg/kg给药组、DON 2.5mg/kg+ZEA 20mg/kg给药组、DON 2.5mg/kg+ZEA 30mg/kg给药组,每天腹腔注射1次,每次200μL,连续注射4d。分别在试验的第0、3、5、8、12天测定小鼠肝组织中MDA含量、抑制OH-能力、TAOC、GSH-Px活性和SOD活性。结果,ZEA或/和DON染毒均导致小鼠肝MDA含量明显升高,抑制OH-能力、T-AOC、GSH-Px活性和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或P0.01),具有明显的染毒剂量和染毒时间依赖效应。结果表明,联合染毒具有互作效应或亚加性效应,其中以2.5mg/kg DON与30mg/kg ZEA联合染毒所呈现的亚加性效应最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