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福建省某规模化猪场疑似猪伪狂犬病发病仔猪的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通过病理剖检、PCR鉴定、病毒分离培养等方法证实该病毒为伪狂犬病病毒(PRV)野毒株,并命名为Fujian-LY株。对其主要毒力基因TK和gE的分子特征和遗传进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ujian-LY株TK基因与参考序列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5%~99.8%和98.1%~99.4%;g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6%~99.8%和95.5%~99.3%。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发现,Fujian-LY株TK基因在2个位点发生了独特性的氨基酸突变,即第16位氨基酸由K→R和第129位氨基酸由S→G。其中,第16位氨基酸突变导致TK蛋白ATP结合结构域由-G**G*GK-转变为-G**G*GR-。gE氨基酸序列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是第48位和第496位各有1个天冬氨酸(D)的插入,该插入特征为PRV变异毒株的重要标志。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Fujian-LY株与2012年以来国内不同省份分离的PRV变异株的亲缘关系较近,属于近年来流行的PRV变异毒株,而与PRV经典株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福建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RV)野毒株的病原学特性及分子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用羊胚胎鼻甲细胞(OFTu)从疑似暴发伪狂犬病猪场死亡的育肥猪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能够产生典型的PRV细胞病变,病毒液接种小鼠(0.1 mL/只)及成年兔(0.5 mL/只)在48~60 h死亡,均表现出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经PCR试验、电镜观察及特异性血清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为伪狂犬病病毒,命名为MQ18株;并对其进行病毒效价的测定及gC、g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TCID50为10~(-7.71)/0.1 mL;将其gC和gE基因序列与国内外17个PRV参考毒株进行同源性比较,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5%~99.9%和97.8%~10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8.7%~99.8%和95.7%~100%;分子遗传进化树分析显示,gC和gE基因均与国内近6年分离的PRV变异株集聚在一起,属于同一个进化分支;与经典株相比,gC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在第63~69位有1个AAASTPA的连续7个氨基酸插入,gE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在第48位和第496位有1个天冬氨酸(D)的插入,与PRV变异株变异位点相一致。以上结果证实,从发病猪群中分离到1株PRV变异株,本研究结果为选择合适疫苗来防控猪伪狂犬病以及病原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阐明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流行毒株gC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对小鼠的毒力,对来自不同年代分离的6株PRV流行毒株进行了gC基因分子变异特征分析,通过接种BALB/c小鼠检验毒株的毒力。对临床病例分离的6株PRV和30个Gen Bank下载的gC基因序列进行分析表明,这6株PRV与2012年以后流行的毒力增强的变异毒株处于同一分支;这些毒株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8.7%~100%,而与经典的PRV-SC毒株的氨基酸同源性仅为93.2%~94.0%。PRV毒株g C蛋白第52~70位氨基酸为高变区,尤其第64~70位出现7个氨基酸(AAASTPA)插入。对gC蛋白糖基化位点分析表明,PRV变异毒株较经典毒株增加了6个O-连接糖基化位点,且gC蛋白B细胞表位出现3处突变,分别为P69R、P80Q和N83G。gC蛋白上硫酸乙酰肝素结合域(HBD)出现2处突变,分别为HBD1第5位氨基酸由经典毒株的P突变为Q,HBD3的第3位氨基酸由Y突变为C。用分离的6株PRV接种BALB/c小鼠试验显示,PRV-HRB和PRV-SH毒株半数致死量(LD50)均为1×10~(3.21)/mL,PRV-DL、PRV-JL及PRV-GZL的LD50为1×10~(3.75)/mL,PRV-JF的LD50为1×10~(4.32)/mL。上述结果阐明了PRV流行毒株g C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对小鼠的毒力,为该病毒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疑似暴发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猪场死亡的仔猪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组织病理学剖检、PCR试验、Western-blot分析,将其鉴定为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遂被命名为SX-2018,该病毒在MDCK细胞上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将SX-2018株gE基因的序列与国内外21株PRV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SX-2018株gE基因与国内外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1%~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4.5%~100%。遗传进化分析显示,SX-2012株与我国近几年新分离的猪伪狂犬变异毒株处于同一分支;并且与经典株相比,gE蛋白在第48位和第492位各有1个天冬氨酸的插入。为了进一步探讨SX-2018毒株的致病性,将SX-2018株和Min-A株分别感染BALB/c小鼠,分析两组小鼠的发病特征和组织损伤情况;结果显示,SX-2018组的小鼠死亡时间早于Min-A组;并且Min-A组小鼠的肺脏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而SX-2018组的小鼠以出血性肺炎为主。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两组小鼠肺脏内PRV gI基因和炎症相关因子的变化;结果显示,SX-2018组小鼠肺组织内的gI基因以及炎症相关因子的mRNA水平显著地高于Min-A组小鼠。以上结果表明,本文成功分离到1株PRV变异毒株,并且与PRV经典株Min-A株相比,新分离的变异毒株可以诱导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2013年黑龙江省某猪场发生仔猪死亡并且伴有神经症状,采集死亡猪脑组织,经PCR检测、病毒电镜观察,确诊为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遂将该毒株命名为HLJ8。进一步对病毒gE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该毒株与2012年的中国分离株在同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中,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94%~100%之间;与2011年之前分离的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远。小鼠毒力试验结果表明,高剂量(1×103 PFU/mL)的HLJ8株可以引起小鼠死亡以及皮肤瘙痒等典型的PRV感染症状,但其毒力略低于经典强毒株PRV SC株。  相似文献   

6.
从上海某猪场发病仔猪体内分离到 1株病毒 ,该毒株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RK、Vero、BHK2 1、ST、PK15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通过蚀斑克隆对其进行纯化 ,克隆毒株在BHK2 1细胞上的TCID50 为 5 0 μL 10 -6.68稀释液。该病毒能被伪狂犬病毒 (PRV )阳性血清中和。接种细胞经PRV荧光抗体染色呈阳性反应。电镜观察可见直径 110~ 180nm的典型疱疹病毒粒子。用该病毒接种兔和仔猪均出现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表明该分离毒株为PRV。  相似文献   

7.
采用PCR方法扩增出12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gC基因全序列,并测序,使用生物学软件对这12株PRV gC基因序列和GenBank上登录的6条gC基因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预测.结果显示,PRV gC基因开放阅读框的核苷酸长度为1437~1464 bp,编码478~487个氨基酸.在遗传进化关系上,四川省流行的PRV毒株与日本、欧洲、美洲分离株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这些毒株的蛋白疏水性、抗原表位和高级结构等具有相似性,但也存在一些变化和差异.表明,PRV gC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但可能存在抗原漂移现象.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株对自然感染仔猪的组织病理损伤,对自然感染发病仔猪进行病理剖检、细菌分离、病毒PCR鉴定、病毒分离培养、病毒粒子观察、基因序列分析及病理组织学观察,证实该发病仔猪为典型的PRV病毒变异株感染发病。病理剖检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发病仔猪脑、心脏、肝、脾、肺、肾等主要器官组织可见典型的猪伪狂犬病剖检病变和病理组织学变化。脑实质中小血管扩张充血,大量胶质细胞浸润,形成明显的血管套和噬神经元现象;肝索紊乱、肝细胞坏死;全身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减少等。同时发现PRV在发病仔猪全身分布广泛,且组织中病原含量与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密切相关。结果表明,自然发病仔猪感染的PRV变异毒株属于强毒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9.
伪狂犬病病毒主要毒力基因对其致细胞病变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伪狂犬病病毒(PRV)Fa株为对照,时PRV Fa株TK基因缺失株、PRV Fa株gI/gE双基因缺失株和PRV Fa株TK/gI/gE三基因缺失株进行了细胞培养特性的观察.包括对照毒株在内的4个毒株均按0.5 mL(1×10~6PFU)接种量分别感染IBRS-2、Marc-145、ST、Vero和MDBK等细胞系;选择在接种后第0、8、12、24、36和48 h观察感染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这4个毒株在这5种细胞上均能增殖并引起细胞病变,但PRV基因缺失株引起的病变程度均不及Fa株.表明,PRV的不同毒力基因对其致细胞病变能力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以当前流行的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TJ株)为基础,构建携带红色荧光蛋白(RFP)标记细菌人工染色体质粒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PRV)。通过同源重组和Cre/lox P特异性位点重组的方法构建了重组病毒r PRVTJ-del TK-BAC-RFP株。PCR鉴定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在重组病毒r PRVTJ-del TK-BAC-RFP株的基因组中已插入RFP标记的BAC质粒DNA序列;动力学参数分析表明,重组病毒的生长特性与PRV TJ株相似,尽管复制能力稍有降低,但与亲本株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电镜检测结果显示,重组病毒与亲本病毒PRV TJ株的病毒粒子极其相似,均有囊膜,核心约为80 nm,核衣壳清晰可见。这为进一步研究PRV的变异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当前犬细小病毒广西地方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收集广西各地疑似犬细小病毒(CPV)感染病犬的粪便通过接种F81细胞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并通过血凝试验、抗性分析、同源性分析和攻毒试验等对分离毒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接种3代后,细胞出现明显的病变(CPE),血凝效价为1∶512,第5代病毒的TCID_(50)为1×10~(-3.6)/0.1 m L,能抗热、酸、氯仿和乙醚;电镜观察到CPV为直径约25 nm圆形、无囊膜的结构,应用CPV特异性引物检测到长约1 419 bp和1 254 bp的特异性条带,提示成功分离到一株犬细小病毒毒株;测序分析结果表明,VP2基因与周边国家地区及我国各地方的参考毒株、流行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8.9%~99.8%;系统进化发生分析表明,广西分离株的基因型为CPV-2a亚型,与泰国参考毒株VT148亲缘关系最近;与其它CPV-2a亚型相比,分离株的第267位、305位、324位和440位氨基酸位点发生了变异;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犬细小病毒广西分离株属于强毒株。本研究成功分离到犬细小病毒广西地方流行株,并对其主要衣壳蛋白VP2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为更好的预防和控制犬细小病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猪伪狂犬病病毒JSZ株的分离鉴定及其病毒核酸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特异性引物对江苏省某猪场疑似猪伪狂犬病的病死仔猪组织病料进行了PCR鉴定,结果可扩增到特异性的条带.用该病料接种PK-15细胞,24 h即出现细胞病变,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均证明所分离病毒为PRV.用该PRV分离株接种兔后出现奇痒症状并麻痹致死;接种仔猪后出现持续发热,肌肉震颤等症状.通过对自然感染PRV病死仔猪脏器进行PCR检测,发现PRV在仔猪体内广泛分布,其中以脾的检出率最高,可达100%;对人工感染猪的直肠和鼻腔棉拭样品进行PCR检测,发现病猪排毒最长可达13 d.证实,该分离株为猪伪狂犬病强毒株,脾为病毒检测的首选靶器官.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用19株抗猪瘟病毒单克隆抗体对猪瘟病毒石门株与疫苗株(兔化弱毒株)的抗原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9株抗猪瘟病毒E2蛋白的单抗中有4株与2株病毒均反应,但反应程度略有差别;9株抗猪瘟病毒Erns蛋白的单抗中只有3株与2株病毒都反应,其他6株在识别石门株与兔化弱毒株之间存在差别;抗猪瘟病毒NS2/3蛋白的单抗只识别弱毒株.表明,抗猪瘟病毒单抗可用于猪瘟病毒石门株与兔化弱毒疫苗株抗原性差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伪狂犬病病毒Bartha K61株Us区缺失片段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利用PCR技术对伪狂犬病病毒(PRV)Bartha K61株Us区的具体缺失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已发表的PRV全基因组序列设计了4对引物,以PRV双城株基因组作为对照,对Us区进行扩增.对扩增片段的序列分析表明,Bartha K61株基因组的Us区缺失了3 489 bp,为第122560~126049位核苷酸,其间包括部分gI基因、全部的gE和Us9基因以及部分Us2基因.  相似文献   

15.
从南京市某赛鸽公棚发病鸽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鸽新城疫病毒,命名为Pi/NJ/CH/4416/2016(简称ND4416)。各项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鸽新城疫强毒,对鸽具有高致病性,对鸡的致病性相对较低。经RT-PCR扩增、测序得到分离株的F基因和HN基因序列。F基因分析表明,其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112)R-R-Q-K-R-F117,是典型的强毒株共有序列。F、HN基因遗传进化分析发现,本次分离株的基因型为Class II,VIb亚型,且与目前国内流行株属于同一遗传分支,这些毒株与比利时流行株PPMV-1/Belgium/11-09620/2011(JX901124.1)的亲缘关系相近,推测近年国内流行毒株可能来源于比利时。本次分离毒株与弱毒疫苗株La Sota(AF077761.1)的遗传距离较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鸽源分离株HN蛋白第491~500位的一个线性抗原表位发生了改变,血清学试验也显示本毒株与La Sota疫苗株的抗原性差异明显,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鸽源毒株已经发生了抗原性变异。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一种快速鉴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疫苗株GDr180株与其他毒株的PCR-HRM检测方法,比对NCBI登录的PRRSV全基因序列,筛选GDr180株与其他株的差异位点。PCR反应体系在加入LC Green染料及3′端封闭的探针下进行不对称PCR扩增,在HRM功能模式下进行PCR产物的熔解曲线分析。结果显示,GDr180株PCR产物的熔解曲线探针峰Tm值为72.64±0.39℃,而PRRSV其他株的探针峰Tm值为65.63±0.69℃或无探针峰,两者差异极显著。用本方法引物扩增非PRRSV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瘟病毒(CSFV)、猪圆环病毒(PCV)和猪轮状病毒(Po RV)无特异性目的条带,标准品检测灵敏度为1 000 copies/L。本研究建立的PCR-HRM是一种高通量、经济、简便和可靠的用于鉴别PRRSV GDr180株与其他毒株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检测伪狂犬病病毒(PRV)潜伏感染及确定病毒潜伏的主要部位,建立了能鉴别PRV野毒株和gE基因缺失疫苗株gE/gB的PCR诊断方法。结果表明,所建立的PCR 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稳定性好,能用于病毒潜伏感染的检测;同时还确定PRV潜伏感染的主要部位是三叉神经节、扁桃体、嗅球、脑干、脑桥和咽黏膜。  相似文献   

18.
2018年11月,河南南阳地区某养殖场发生了猪水疱病,经实验室检测确诊为塞内卡病毒(SVV)感染。选择SVV检测阳性的临床样品,处理后接种PK-15细胞,经多次传代培养,成功分离到1株塞内卡病毒,命名为HeNNY-1/2018株,并在PK-15细胞上对该毒株进行了空斑纯化和生长曲线的绘制。为进一步研究其遗传进化特点,采用RT-PCR技术扩增了其全基因组序列,并分别构建了基于VP1基因和全基因组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分离株HeNNY-1/2018在感染后第24小时病毒效价最高为10~(7.6)TCID_(50)/m L。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分析显示,分离株HeNNY-1/2018与我国广西分离毒株GXHZH-1和美国毒株KS15-01呈现较高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8.0%和98.7%。进一步分子进化树分析显示,该毒株与2018年报道的广西地区的毒株处于较近的进化分支,而与我国早年间分离得到的其他毒株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为河南地区塞内卡病毒流行状况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下一步研究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
猪伪狂犬病病毒SL株gK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四川分离株(SL株)gK基因进行分子克隆,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gK基因进行了同源性、遗传进化树、密码子偏向性、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及抗原表位分析。结果显示,成功克隆了PRVSL株gK全基因,其编码区长939bp,编码313个氨基酸残基,与其他PRV分离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6%~99.9%,与国外分离株的同源性略高于国内分离株。gK基因存在4个跨膜区及1个明显的CpG岛。表明成功克隆了PRVSL株gK基因,该基因具有潜在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20.
为监测湖南省洞庭湖候鸟携带新城疫病毒的现状,本研究于2014年春季在湖南洞庭湖畔采集了150份候鸟粪便样品。经SPF鸡胚分离纯化和RT-PCR鉴定,获得1株新城疫病毒,命名为Swan/Hunan/123/2014(HuN,GenBank登录号:KT894018)。利用RT-PCR方法扩增了HuN株全基因组,并进行基因组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HuN株基因组长度为15 186bp,编码的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112 GK-Q-G-R-L117,符合新城疫经典弱毒株的分子特征。F基因相似性分析显示,其核苷酸序列与Queensland V4疫苗株、La Sota疫苗株和ZJ1毒株的同源率分别为99.8%、90.4%、81.3%。对HuN株的F基因、HN基因和全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均显示,此毒株与Queensland V4株聚为一类,属于副黏病毒血清1型中的ClassⅡ类基因Ⅰ型新城疫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