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必素 《当代贵州》2009,(18):44-4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延年益寿”?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传承性”、的关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其“生命力”“流变性”的特性。处理好保护和利用,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工作重要性,指出县级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并通过参与"申遗"中资源的发掘与整理将"活态文化"物化为有形的文献,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保存与开发利用体系,积极发挥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开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武俊平  伊丽 《实践》2009,(3):52-53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上,还存在许多偏差.其中最明显的偏差是重静态保护,轻活态保护.当然,将一些失去传承可能性的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录音录像等静态方式保存下来,通过展览、播放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文化现象与存在,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但我们应该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对它的保护更重要更困难的是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4.
党刊视点     
《当代贵州》2012,(32):8
注重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是为文化遗产提供一个鲜活的立体空间,包括生存环境、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因为一些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与它们的日常社会习俗、生活群体紧密相关,脱离了相关的社会人文条件就难以存活。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正需要的是活态传承,以及使它能够活态传承下去的自我生存能力。唯其如此,旅游文化大院  相似文献   

5.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对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延续意义重大。难能可贵的是,陈云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中国还没有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术语的时代里,已经为保  相似文献   

6.
从"传承"的角度看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传承"的角度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本质及其传承机制演变,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谩中的图书馆"传承"角色定位和对拓辰图书馆服务领域的意义,提出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文献建设以达到有效传承和广泛共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较多的省份,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这些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本刊即日起将推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栏目,对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进行介绍。在武陵山区的苗乡山寨,只要提起"松桃苗绣",人们便会想起一位名叫石丽平的苗家女子。生长在苗岭深处的石丽平,对本民族通过母女关系祖祖辈辈传承下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民族记忆的背影”,是口传心授、世代传承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从远古年代起,聪慧、勤劳、淳朴的四川人,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发展了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地域文化,使四川形成文化积淀深厚的一方沃土,同时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需要有更具宣传力和影响力的传播渠道来获得保护和发展.云南花灯作为云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典型代表,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大众传媒传播云南花灯情况的分析,研究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一方面理清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分析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功能缺失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为今后大众传媒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全球化的影响,这些珍贵的民间文艺和传统技艺依然面临失传的危机和发展的困境,我国的文化多样性同时也经受着巨大挑战。文化生态学启示我们,必须从环境与文化的双向互动中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对其进行系统化、整体性的保护和传承。在青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应突出它们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把传承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与当代》2013,(12):3-I0001
<正>近日,笔者从镇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知悉,该县挖掘并申报"非遗"项目的有100余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赛龙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赛龙舟》、《镇远报京"三月三"》等9个项目。近年来,镇远县在保护和传承众多文化遗产上做了深入的调研,并初步形成了一条可持续传承之路。让"非遗"在生活中展现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项目现在正面临消失,原因在于其生存的环境已经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改  相似文献   

12.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特征,根据我国具体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民众受益"则是我国新时代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一目标的提出与强调是对党的文化民生思想的贯彻与发展。基于民众受益的视域考察分析我国各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现状,可以发现治理体系不完善、活态文化空间打造乏力、遗产资源开发过度等问题极大制约了民众受益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应建构以"三个有机统一"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新模式,建立健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现代治理体系,优化文化生态保护区活态文化空间建设的支持体系,以及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产业化利用。  相似文献   

13.
徐文燕 《世纪桥》2010,(23):127-12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常常被看做是矛盾的,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成为实践中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文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旅游价值出发,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表现,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机联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表明旅游开发可以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划定的特定区域。文化生态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活态、整体  相似文献   

15.
吴媛媛 《唯实》2013,(6):63-64
@@一、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传承的有较大影响和突出价值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我国已于2004年正式加入国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展示江苏魅力、提升文化认同度、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手工业制作规模小、影响力不强、传承后继乏人、自发保护状态等问题。要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加大政府投入,改善传承人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体系,以法律化、数字化模式固化已有成果,典型项目纳入教育体系,加大培训力度,将文化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群众性活动及各种节日庆典相结合,让文化"活"起来。  相似文献   

17.
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敏中 《新视野》2008,(1):73-75
物质文化是以固态或静态形式为表现手段和传承方式的文化,而非物质文化则是以动态或活态形式为表现手段和传承方式的文化.物质文化具有规模大、传播速度快和保存时间长的特点,而非物质文化具有鲜活性、生动性和场景性.非物质文化是物质文化之母,物质文化属于上层文化、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而非物质文化属于底层文化.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是相互包含和互动的.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最终的目的,是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体现出来的。如何将人民群众纳入到保护大军中来,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诉诸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互联网.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一种蕴含着民族特质内涵的活态文化,正逐渐失去滋养它的社会环境和精神土壤。资金短缺、后继无人、创新能力差、政府支持力度小、社会认知度低……非遗项目生存堪忧、传承堪忧。  相似文献   

20.
李倩  田伟 《世纪桥》2016,(7):86-8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庆黔江区重要的文化资源,本文梳理了黔江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探索和创新,以期对奉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