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韩桂玲 《前沿》2010,(4):44-47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身体看做是意识与创造活动的一个令人烦恼的障碍,认为在进行科学发明和发现的过程中,主要依赖的是心灵(大脑)的思考、理性的推算,而不是将心灵和肉体、理性和感性、逻辑和非逻辑整合化一的身体。与此相反,后现代哲学家赞美身体,认为身体就是一股活跃的和升腾的生产力量,是一部永不停息的生产机器,生命的最高点就是由身体所拥有的类似感知、记忆、构思、想象、创造、发明、褶皱、开启等功能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3.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认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愈加关注。作为身体改造术的健身运动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成为其日常活动的一部分。健身所承载的身体观虽然与审美价值、消费理念以及阶层品味有所关联,但其主体性常被过往的研究者所忽视。以梅洛-庞蒂的具身性研究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广州市青年健身群体的民族志研究表明,身体并不总是被权力与技术规训,它也是个体生命情感表达的空间和联系世界的意义纽带。  相似文献   

5.
孙晓喜 《人民论坛》2012,(11):150-151
西方历史哲学在体系的时代中形成了一种思辨的历史哲学,在分析的时代中形成了一种批判的历史哲学,又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发展为一种历史的诗学,展示了一个历史思维不断跃迁的逻辑过程。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下,历史性的思维得到不断的更新与提升,只有在历史的思维下,才能理解历史本身。  相似文献   

6.
陈灿芬 《求索》2010,(7):107-108,95
继续解放思想是全党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继续解放思想的精神,是关系改革发展大局的紧迫要求,按照实际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抓住发扬民主关键环节,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继续解放思想为动力,推动科学发展,引导全民热情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科学跨越。  相似文献   

7.
闫顺利  闫连朵  杨松梅 《前沿》2010,(14):47-50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思维方式"。但对此有着大相径庭的解释,主要是:一种观点把马克思哲学实质归结为"实践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在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确立。后者认为本体论思维模式并不能真正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然"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确立之后仍存有未尽问题: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了"哲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实践观中不但确确实实包含着存在论维度和内涵,而且他的与实践观紧密结合的存在论思想还为现代存在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同时也为我们当前和今后的美学、文艺学研究及发展切实开启了一种崭新的可能性."实践存在论"美学,正是以马克思唯物史观固有的存在论思想及其与实践观的结合为理论基础的.  相似文献   

9.
纪墨海 《传承》2010,(3):50-5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开放式的、发展着的理论,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对新兴理论的吸收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永远焕发出青春的活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就是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结、吸收各方面合理性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自身的完善与提升。实践的过程就是寻求发展的过程,它是对于客观与主观、现实与历史的统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0.
理查德·舒斯特曼所创立的身体美学的基本立足点是通俗艺术与大众审美。他主张关注、反思身体自身的经验与知觉,认为哲学思考应当从身体及其意识出发,并且以改善实际生活为目标。在舒斯特曼看来,哲学的本质是实践,这也是古希腊哲学的本质精神。通过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等思想家的身体观的梳理与辨析,我们可以发现古希腊哲学家同样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身体的关注,身体的确可以构成身体美学与古希腊哲学会通的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11.
宇海金 《求索》2011,(1):143-145
康德在其道德哲学中主要论述了道德情感和病理学情感两类情感。道德情感有敬重和爱两个维度。道德情感不是道德行为的依据,而是道德律作用于主体的结果,它源自于理性概念。病理学的情感出于人的本性,是服从于自然秩序的情感。康德认为,情感主义伦理学失误在于以病理学的情感作为德性的依据,混淆了善恶、快乐与痛苦之间的关系。康德论析了情感因素在道德行为中作用,排除了把快乐或幸福冒充为德性根据的、贬低人类的说教,从而批判了幸福主义、快乐主义伦理学。同时,康德指责情感主义过分强调情感作用,从而预防了道德的"狂热"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开放式的、发展着的理论,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对新兴理论的吸收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永远焕发出青春的活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就是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结、吸收各方面合理性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自身的完善与提升.实践的过程就是寻求发展的过程,它是对于客观与主观、现实与历史的统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3.
狭义实践观把实践仅仅理解为一种物质生产活动,除此之外人的其他活动都不能纳入实践界域,它对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存在着误解和误读,只看到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精神劳动批判,而忽视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劳动的充分肯定;把《提纲》中的"感性的人的活动"等值于物质生产活动;用经济学中的物质生产概念代替哲学中的实践概念;错误地理解了在马克思之后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的一些观点。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广义的,实践就是人的各种生活活动的最一般的抽象,是指主体人使用一定的"劳动资料",把一定的"原材料"加工为一定产品的劳动过程。  相似文献   

14.
于琦  欧阳灿灿 《求索》2010,(12):220-222
福柯在《性经验史》中,从前期的"控制的技术"转向了对如何建立"生存的艺术"的研究。他以古希腊人的生存艺术为例,指出人的存在是关系情境中的存在,身体处于各种关系情境的中心,而身体的功能与需要是形成这种关系网络的动力因素,因此从身体及其需要出发,适当地处理人存在中的各种关系,是呵护身体、恢复人的能动性存在状态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认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是它自始至终的人文关怀。作为一门人学,它从人类最基础的现实出发,思考并找到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途径。通过对个性自由,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探讨,最终实现个性自由的社会理想。在全球化视域下,对于如何处理各个民族的关系,生态问题,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人与类之间的问题,它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在具体运作层面寻求突破。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与基本方法,内蕴着反思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主体、动力、价值等逻辑特质,有助于预防和克服现代化的负面效应,可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具体运作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启示。遵循马克思实践的现代性逻辑,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应运作如下理路:以承认传统文化本然状态和自在性为前提,以能动地审视和解决传统文化现实问题为关键;以最广泛的群众为文化主体,以"全面深化改革"之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发掘、适应和融入符合现代化发展趋向的人本价值为旨趣。  相似文献   

18.
陆云 《长白学刊》2011,(4):43-46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强调马克思关于实践的本质的发现——实践的、人类感性活动;而把历史唯物主义视作马克思世界观的孙正聿老师认为历史就是人的活动,即以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作为现实的前提。从上述各自强调的立足点上可以看出,二者强调的核心内容应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有机结构论),只有立足于唯物史观,才能理解二者对于马克思哲学性质的表述,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实现政治理想(人的自由的实现)的思想武器的真实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9.
在高清海教授看来,“本体论”不仅仅是一种“哲学形态”,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他将之称为“本体思维方式”。而作为思维方式,本体论的观点表达的也是一种人的观点,因此应从人与本体论的内在关系来理解本体论而不是相反。从本质上看,“本体之谜”就是“人之谜”,本体论的“奥秘”在于“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确立而实现了传统“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从而开辟了一条人自己解放自己的现实性道路。  相似文献   

20.
交往实践观:全球正义论的哲学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平 《思想战线》2007,(4):40-47
在新全球化语境中,全球治理追求"善治",使全球正义问题凸显,成为政治哲学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新全球化时代成为全球正义发生的历史地平线;而交往实践观成为科学解读全球正义问题的政治哲学视域。全球正义是一种在全球化公共交往平台上的公正秩序,它既是社会交往结构的规范原则之一,也是建立在自由的多元主体交往基础上形成的公正规则,更是交往实践中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统一。正义既要反映客观的交往结构规律性的状况,获得合理性;又要获得主体际共同价值取向的支持和认同,使之合法化。没有合理的合法性或没有合法的合理性,都不可能是正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