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光芒 《群众》2013,(2):64-65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一件文化盛事。 红高梁、大馒头、猫腔戏、黄土地,这些莫言笔下极具地方特色的场景构成了一个个鲁中文化符号,向读者们传递着莫言家乡——高密的人文情怀。高密,一座处于鲁中、鲁东连接点上的小城不仅仅是莫言地理意义上的家乡,更是他几十年来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一直苦心构筑的文学故乡。笔者也是山东人,虽说一个在鲁中,一个是鲁南,但都属于鲁中南这一大片,算是“同乡”。  相似文献   

2.
孙冬雪 《两岸关系》2012,(10):59-60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10月11日揭晓,我国著名作家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中国作家。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致信中国作家协会,对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表示祝贺。李长春在贺信中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进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广大中国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3.
韩流,如今在中国一枝独秀,影响较大。在我们打开国门,欢迎韩流到来时,也应剖析韩流现象,分析韩流盛行原因。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深厚,但是在文化的海外传播方面还做得不够,我们应总结韩国文化海外扩张之道,从而助推中国文化更好地向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4.
刘庆邦 《北京观察》2012,(11):66-68
正得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一刻,我正和一行作家朋友在山东烟台栖霞市参加一个宴会。与会的作家有陈建功、赵本夫、柳建伟、石钟山、肖克凡、孙惠芬、衣向东、张陵等。我们都知道,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在当天19时揭晓。在此之前,网上盛传莫言获奖的可能性很大,我们对此事都很关注,也衷心期望莫言能够获奖。宴会开始,当地领导致祝酒辞时,我们有些心不在焉,最关心的是莫言获奖能否成为现实。宴会厅里没有电视,我们只能通过手机上网获取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发布的消息。  相似文献   

5.
《人民公安》2012,(20):6-7
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  相似文献   

6.
余胜海 《传承》2012,(21):61-61
不能因为名声大一点就目空一切,应该对别的作家、别人的作品持有尊敬的态度,不是伪装,而是发自内心。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你才有可能进步。如果把自己的作品看得比谁都好,那这个作家也就到此为止了。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中国的形象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由他者主导的。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明交往空前深刻,大众传媒空前发达,中国应该抓住机会为自己发声,通过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将形象建构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文化传播的内容和策略入手,协调表层文化与底层文化、平衡历史传统与当代生活、兼顾中国立场与天下情怀,通过分析受众实现分层传播,在传统文化的内核里融入现代化的中国元素,将古老、现代和未来的中国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平等互鉴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国际期望和自身利益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9.
李文奇 《春秋》2013,(2):62-63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于高密,当代著名作家,2012年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的成长及创作历程莫言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后来到棉纺厂任司磅员,并成为棉纺厂夜校的语文老师。1976年,历尽波折的莫言终于参  相似文献   

10.
谢轶群 《同舟共进》2012,(12):68-70
世界上没有哪个奖项像诺贝尔奖一样经营得这么成功,每年开奖都会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新闻。这得益于它丰厚的奖金,得益于一套相对合理的评奖机制,也得益于举办者是较少卷入国际利益纠纷、多数时候能保持客观中立的北欧小国,100余年来能保持评奖结果总体上的公正权威(尤其在自然科学奖方面)。在社会舆论上,诺贝尔奖则常常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的科学文化事业在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判断依据——尽管在评价标准上,对和平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传播的控制观的观点,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对传播的建构观做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认为传播对人类社会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文章借助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符号学等学科的思想和材料分别从对社会组织的建构、对文化秩序的建构、对思维模式的建构进行了论述,突出了传播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文化共识形成的建构作用和文化传承的意义,从而通过文化世界的建构,建构自身的生存规则和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郁 《传承》2012,(21):62-63
他的幽默和超然的笔意并不遗漏苦楚的现状。他对不幸的生活的描绘颇为耐心,有时残酷到我们难以接受的程度,但他却从这苦痛里跳将出来,把国人庸常的触觉路径改变了,直指灵魂的深处。他的小说的乡土元素越多,而且在残酷的拷问里,悲悯的情感越浓。这是建立在中国哲学、宗教基础上的悲悯,而不是建立在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基础上的悲悯。  相似文献   

13.
巴蜀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节庆文化,这些地方节庆文化承载着深刻哲理,凸显着地域特色并启迪着生活之美。随着文化的跨国传播,丰富多彩的巴蜀节庆活动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目前,巴蜀节庆文化面临着传播意识、深度资源挖掘、旅游融合、创新传播等一系列挑战,需提高对外交流传播意识,构建节庆文化对外传播信息平台;深度挖掘节庆文化资源,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精品旅游项目;增强节庆文化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打造节庆文化特色项目;创新对外传播载体形式,提升节庆文化对外传播的吸引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胡丹 《求索》2012,(12):123-125
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项。作家一旦获奖,其作品将会立即传播到世界各国,其名字也会被永远地载入世界文学的历史。进入21世纪之后,每年的10月份,诺贝尔文学奖都会在中国引来众人的瞩目。本文选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语作家作为研究对象,将焦点聚集在最近十年获得该奖项的三位作家身上,从版权引进的角度,探讨他们作品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以及带来的一些问题,以求对世界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典籍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方面,中国科技典籍之于理性至上的英语世界国家,其"科技"属性的亲和力、号召力符合受众的"期待视域",应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哲学、文学等典籍外译传播如火如荼的同时,上万部科技典籍中英译出版的仅86部,其传播力亟待加强。基于美国图书馆馆藏检索系统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通过调研中国科技典籍译本在遍布全球各个地区的25000余家公立和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流传数据,梳理出现有译本的传播特征,结合网络时代媒介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提出提高传播效率的途径、方法:典籍数字化的互动型传播、多语言媒介传播、跨媒介传播等。以建立电子语料库为切入点,探索科技典籍外译的跨文化传播模式,实现译本数据化、学术资源普及化,提高受众获取中国科技典籍相关资源的可得性,建立更便捷易用的传播渠道,降低使用成本,使用复合式视听媒介更好满足新媒体时代受众需求,为提升中国科技典籍英译本的海外传播效果提供策略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朱晓华 《当代广西》2012,(24):54-55
听到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那一刻,我内心的激动无以名状。那天晚上,我正和一帮朋友吃饭,我心花怒放地向他们传递莫言获诺奖的消息,以致有朋友不解,“莫言是你什么人呀,高兴成这样?”我笑而不答,心里美滋滋的。  相似文献   

17.
叶小文 《时事报告》2012,(11):46-47
中国籍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一个有过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的传统文明古国,一个曾诞生过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巴金、茅盾等灿若星辰文学巨匠的文化大国,而今,终于和诺贝尔文学奖结缘了。莫言获奖,君有言。瑞典的评委作何言?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中国籍作家优秀作品当然还有,过去为什么一直不能获奖?据说原因之一,是评委不谙中文。真如是说,对于一个约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字的陌生和冷落,不能不令人遗憾。现在,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广受瞩目,“中国热”、“中文热”席卷世界。评委诸君,谢谢你们,显然你们也重新“寻找到一个出发点”了。  相似文献   

18.
金璐 《前沿》2012,(1):189-191
本文从传播的"仪式观"来审视城市文化传播现状,发现在城市文化被轻视和冷落的当下,媒体不仅仅要服务于市民的信息需求,更重要的是构建和深化市民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的文化认同,形成一种城市文化氛围,将城市文化传播升华为一种"城市文化的分享仪式",依靠自身的影响力参与到城市化建设之中,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9.
《北京观察》2012,(12):6-6
当地时间12月10日,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中国作家莫言出席,并从瑞典国王手上接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证书及金质奖章。10月11日晚揭晓的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由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他也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通过幻想与现实、历史视角与社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09,(2):15-15
中国最大的国家控制新闻组织计划投入数十亿美元进行海外扩张,据介绍,这属于政府努力改善国家海外形象,打造受人尊敬的国际新闻组织的工作的一部分。国家控制的、日益富裕的中国媒体正试图收购国际媒体资产,开设更多的海外新闻社,更加广泛地应用英语及其他语种出版、广播。很多媒体已经宣布雇用会讲英语的中外媒体专家的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