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白一妤 《学理论》2012,(24):97-98
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是指有权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主体。它是再审程序的功能和价值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我国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制度仍然是以追求绝对公正为价值取向,以监督权为基础,严重背离民事诉讼理论规律及市场经济的要求。从维护生效裁判稳定性角度,应当严格限制再审程序启动主体数量。从民事诉讼理论的角度,应当确立以诉权为中心的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制度。因此,我国应当建立以维护生效裁判稳定性为前提性保障,以诉权为中心的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制度。  相似文献   

2.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民事权利的最终归属,合理确定民事主体的性质是保证权利能够正常行使的基本前提。从民法的发展史来看,也是一个不断扩大民事主体范围的过程。通过分析民事主体范围扩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以进一步完善民事主体制度。  相似文献   

3.
非法人团体亦称为无权利能力社团,是指未经登记,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社团。这种社团是法人登记制度的副产品。对于非法人团体,传统民法一般准用合伙关系。由于这种团体很难归入到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的二元结构,因此近代各国实践倾向于承认其为事实法人或者在立法上为法人提供方便,以减少无权利能力社团之存在。从民事制度演进过程来看,赋予非法人团体以相对独立的主体资格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与制度关系问题的研究始终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近年来,政治学、法理学、行政法学、社会学、哲学等均关注人与制度之间的关系问题,有关主体与制度的协调、冲突乃至背离,以及如何构建科学合理完备的公共制度并使其在社会实践中发挥有效功能,已经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心的课题.本文就学术界关于行政主体、公共制度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简单评析,目的是为这种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学术线索.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非法人组织的民事主体资格,但作为民事主体的非法人组织的概念、特征、范围、类型及其必备条件等还须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和从立法上予以完善。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完善非法人组织的民事主体地位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4)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加强人权保障是世界各国司法改革的总趋势。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民事检察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愈来愈引起关注,在我们不断地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我国的检察制度和俄罗斯的检察制度有着很深的法律渊源,我国的民事诉讼在多方面也深受苏联的影响,借鉴俄罗斯民事检察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思考我国民事检察制度的不足,对完善我国民事检察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事上诉制度作为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吸收不满、纠正事实错误、促进法律适用的统一以及巩固司法体系合法性的多样化的司法功能。对于民事上诉制度的定义,由于各国在司法制度以及法律传统上的不同,对于民事上诉的定义有着较大的差异。从比较法的视角,着重研究我国与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各国在民事上诉制度中审级设置与审理范围方面的异同,对我国法制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建立民事公诉制度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度文 《团结》2005,(3):17-19
公共利益与民事公诉制度的提出在任何社会中,公共利益都是社会共同体得以维系的利益基础,同时也是社会保持稳定、有序、和谐的必备要素。因此,通过包括法律手段在内的各种方式强化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始终是国家和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也是判定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国家对社会公共利益负有维护和保障的职责;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和政府保障公共利益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公共利益自身产权属性的模糊性,个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公共利益关系的复杂性等因素,公共利益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脆…  相似文献   

9.
民事执行法的目的是民事执行制度建构、实践和调整的指南。当下正值我国第一部民事执行法审议之际,正确认识民事执行法的目的无疑将有助于人们总结过往民事执行的经验,科学合理地制定民事执行法。民事执行法的目的具有迅速、充分实现债权人的债权,确保执行的手段和程序的正当性,维持债务人的基本生活的多重性。长期以来化解执行难一直是我国执行工作的主线,但解决执行难不是民事执行法的目的,是一项重要的司法政策,是执行工作在特定时期的重点。在制定民事执行法的过程中,应从民事执行法目的的视角对具体制度的建构和调整予以审视,使之符合于民事执行法的目的,切实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的民事执行法。  相似文献   

10.
民事执行和解制度在我国司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执行和解使得当事人的处分权在执行程序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其实质就是当事人通过协商变更了原生效的法律文书的内容,自行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从而使法院免于依职权采取各种强制执行措施来实现执行终结,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从民事执行和解的理论基础、和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以及救济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民事执行和解制度进行深入分析,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当前社会治理实现由共治到善治的应有之义,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形式。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畅通、高效、无缝隙的预防化解多元治理主体利益冲突的制度体系,才能更有效地推进社会治理由共治实现善治,突破单边权力失灵的困境。当前适合中国实际的预防化解多元治理主体利益冲突的制度体系主要包含灵活的主体参与制度体系、严格的过程监督制度体系及完善的利益保障制度体系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2.
民事执行制度是民事诉讼法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司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司法实践中民事执行工作面临诸多问题.文章通过对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现状与原因进行透视,在分析我国建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法理依据的基础上,主张构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需要明确其原则,确定合理的范围和可行的监督方式.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10)
新环保法背景下,中国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日益完善。随着全国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终审判决的宣布,其作为一个新兴法律制度,目前在民事诉讼法和环境保护法中仅有原则性规定,现有司法解释也存在一些法律漏洞,使该案胜诉后呈现出若干实务问题。本文力图对全国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进行剖析,总结出在诉讼实施方面的问题,并在目前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些改进性的意见,来改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实施难的问题,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罗马法中的刑事责任制度具有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混同,以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解决刑事责任,平等责任与不平等责任并存和刑事归责采过错责任原则三个特点。罗马法中刑事责任制度特征的形成与其发达的奴隶制商品经济、贵族与平民相对平等的政治地位以及繁荣的法学研究有关。罗马法中的刑事责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应当重视对罗马法中刑事责任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诉讼制度中并未规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我国目前涉及环境问题的诉讼.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大致呈现这种态势,印国家机关为保护公共环境利益以原告身份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多为胜诉,其他主体如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为保护公共环境利益以原告身份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多以原告与本案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不属于人民法院管辖范围或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等理由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试从民事诉讼法的视角,提出有关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解艳丽 《学理论》2012,(3):63-64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规模展开,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环境侵权现象日益严重。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产生的环境侵权与民事救济将成为今后中国一大社会问题。我国目前尚缺乏对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全面深入的研究,同时,由于环境侵权不同于传统的民事侵权行为,其法律救济存在着诉讼困难、救济不足、索赔困难等不少问题。立足中国国情,分析我国现行环境侵权法律救济制度的现状,并提出了完善环境侵权法律救济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我国环境法律实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模式早已为社会各界所认同,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中,事实并非如此。农民的主体地位由于认识上、制度上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处于缺位状态,新农村建设成为政府一家的事业,“配角”反而成了“主角”。这与我国现行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关。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推进农村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在2011年召开的全总十五届五次执委会议上,通过了<中华全国总工会2011-2013年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规划>.本文认为,普遍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需要进一步明确推行工资集体协商的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19.
陈源泉  魏方 《团结》2004,(2):29-32
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已成为我国当今社会生活中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此而来的政治参与扩大化及社会成 ,员政治参与热情的提高对我国的政治体制寄予了期 ,望作为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政党制。 ,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虽然在表达各利益主体的政治愿望时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也一直是各集团各联盟参与政治的传统 ,的合法的有效的渠道但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面、 、 ,前也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而政治文明概念的, 。“ ”庄严提出三个文明建设日益深入…  相似文献   

20.
孙峰 《学理论》2023,(3):59-61
行政契约作为公法上意思一致的产物,与民事合同具有天然的相似性。在行政实践中,行政契约适用民事合同相关制度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行政契约理论与制度的发展相对具有滞后性、行政契约实践层面的必然要求以及契约共通性质的必然体现。上述原因使得行政契约适用民事合同相关制度的标准体现在合法性标准、公益优先标准、行政行为行政性标准以及权利性质相似性标准。此外,行政契约适用民事合同相关制度的方式主要有直接适用与类推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