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街道办事处是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乡镇政府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二者治理能力是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镇改街道办事处有着与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农村乡镇政府相似的特征,但是又有别于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农村乡镇政府。文章将其作为一种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分析总结了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面临的困境,同时从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基层社会治理对象和基层社会治理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2.
建立新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建立新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有利于保持适度的贫富差距,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建设水平。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新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应该是在现代社会救助价值理念的指导下.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灾害性社会救助为主体,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重点,以社会帮扶为补充的有机统一体。围绕构建和谐社会造一目标,大力推进新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就必须重构社会救助的现代价值理念,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加快社会救助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实现社会救助主体的多元化,健全社会救助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衔接。  相似文献   

3.
《行政论坛》2015,(4):44-47
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风险分析是针对特定社会因素不足引致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当前,影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成败的社会风险因素主要有三类:一是社会主体风险,包括市民素质培养力度不足、人才基础薄弱、管理者决策偏差;二是制度因素风险,包括组织协同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政策支撑体系不完整;三是非制度性因素风险,表现为技术伦理失范、道德体系滞后、社会信任机制缺失。管理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风险需要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能力,完善制度内核,优化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贫困问题,国家初步建立了涵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在内的城市反贫困制度法律体系。但是这一制度法律体系还不够系统完善,还存在城市反贫困主体单一、社会参与有限的问题,尚未建立系统完备、保障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全国统一的城市反贫困法律体系。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贫困、制度贫困和法律贫困是致使产生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反贫困工作管理机制,解决反贫困制度建设滞后和立法不规范的问题,科学规划、统筹规范反贫困工作,形成以宪法为基本依据、以《反贫困法》为核心、以《社会保障法》等相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为支撑的反贫困法律体系,强化城市反贫困权利救济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升城市反贫困制度化、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建设廉洁城市就是将预防腐败的基本要求与城市治理紧密结合,推动城市治理方式转型,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城市治理体系,推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牢固树立科学权力观,建立科学的权力结构,形成均衡的社会结构和创新权力制约模式,这是建设廉洁城市的基本任务。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有限政府;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建设廉洁市场;理顺政府与社会关系,建立廉洁社会;理顺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扩大有序参与,这是建设廉洁城市的基本路径。加强顶层设计,这是建设廉洁城市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城市流动人口的参与式社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群体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一直是城市人口管理的难点.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和谐社区构建的社会背景凸现探讨流动人口管理有效途径的重要意义.要解决这一社会难题,应从流动人口城市社区融入的视角出发,积极探索通过流动人口主体介入、社区管理决策和过程介入以及互助合作参与等形式构建社区流动人口的参与式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城市行政生态环境是城市公共治理中存在的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城市行政生态环境的诸要素——经济生态环境、政治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是不断变化的.在城市公共治理中,应定位好城市的生态环境位置,城市行政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强调主体多元性的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8.
传统公共管理话语体系下的城市管理一直都是以政府为行动主体,以政府权威为构建城市治理体系的制度化保障,忽视市场领域和社会领域的积极参与。而随着现代城市治理范式的凸显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理念的契合,城市治理更加关注多元主体的互助合作,特别是政府同公民社会的代表者社会组织的合作型治理关系的构建,俨然成为当前城市治理话语下的主体性问题之一。城市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理想形态有互相补充形态、服务替代形态、协同增效形态和平等协商形态等几种。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关系的构建需以更新理念、完善法律制度、明晰职能定位和理顺利益关系入手。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凸显,协调和解决好这些矛盾,是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农村公共服务与城市相比,处于“低洼”地带,而“农民自觉”又要求享受与城市市民平等的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服务的跟进就成了必然要求.探求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扩大的原因,从资金短缺这一“表象”出发,分析其深层次的根源.力图通过转交政府行为理念、明确供给主体、矫正主体异化、创新机制、合理分配不同层级政府的财权等途径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的局面,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生态正义,是建构城市社会的基本伦理准则。城市生态正义要求城市社会不同主体既平等地享有、利用生态资源,也公平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城市价值异化、城市权力失衡、市场逻辑至上,是导致城市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强化政府针对城市生态治理的规范引导力,提升市场主体针对城市生态问题的自我控制力,增进民众针对城市生态问题的参与通达力,是建构城市生态正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行政论坛》2019,(4):116-121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破解"垃圾围城"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在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理论基础上,对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相关材料的整理过程中发现,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采取的是政府主导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即引导型模式、强制型模式、自发型模式和混合型模式等四类模式。政府主导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主要症结是:政府超负荷承担垃圾分类工作,忽视对社会主体参与垃圾分类的培育,缺乏对市场主体参与垃圾分类的支持。研究表明只有将政府、市场和社会纳入垃圾分类工作的宏观体系中才能实现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即完善多元主体参与垃圾分类的相关制度、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统筹推进垃圾分类各个环节协调发展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质是要使社区从国家领域中分离出来,回归到社会领域。社区管理是社区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完善社区管理就要实现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社区治理代表了社区管理的新走向,治理包含管理又超越管理,它是管理、服务、建设的有机统一。在社区治理中,除了发挥政府、社区主体组织的作用,还要重视和发挥其他社区组织、驻区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工作机构、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城市社区管理由行政主导的传统体制,发展为以居民自治为主导的多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公民社会发育的要求,是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整合机制的一次创新。  相似文献   

13.
刘博  刘恺航 《学理论》2023,(6):90-96
当前收缩型城市基层社会的治理空间场域正经历着从单位消解到社区制成熟,从行政式管理到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参与的实践进程。传统“单位大院”这一集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为一体的空间治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社会的需要。为有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只有打造公共性的社区空间网络,强化社区空间自主性,破除约束社区治理网络空间的体制性因素,方可在新时期构建起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制度平台,以“赋权”社区自组织等方式积极推进“逆行政化”的创新,最终实现收缩型城市空间社会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4.
出生于80年代以后的新一代农民工,面临着与其父辈完全不同的选择:农村回不去,住不下;城市留不住,融不进。他们游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成为无根的群体,成为名副其实的"夹心层"。成为对于社会、对于城市充满无奈与愤怒的一个数量巨大的群体,这是一个潜在的、可能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具有巨大破坏力的因素,近年来一些城市发生的以外来人员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必须引起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陈云 《理论探索》2015,(2):94-98
城市新贫困治理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体系日臻完善。但也存在治理主体单一且有缺位现象、治理理念狭隘滞后、治理内容简单且形式单一等问题。城市贫困治理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形成家庭—社区—社会机构—政府协同负担的全面治理体系,促进中西方慈善伦理的有机结合以及构建城市贫困测量的指标体系,全面落实分类救助。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是与中国特殊的城市管理模式相适应的,中国城市功能的特殊性、政府在进行城市管理,提供社会服务上的缺陷等都对民间组织在城市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同时,中国民间组织基于自身的特点,有能力参与城市管理,能够有效地弥补政府在提供社会服务,进行城市管理中的不足。在民间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理顺政府、社区等相关城市管理主体与民间组织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制度的形式加以保持。  相似文献   

17.
社会复合主体与城市治道变革——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是中国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杭州市政府深深体会到,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治道变革.为此,杭州市政府提出了社会复合主体的政策理念.经调研发现,杭州市社会复合主体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对于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还是一种治道新理念,对于城市政府的治道变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值得我们关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总结和思考,因为它为中国未来的政府治理模式.中国未来的城市治理,乃至中国整个社会转型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城市数字治理是一种基于数据的治理。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数据生产是数字治理的基础性条件。由于城市治理的数字依赖,作为城市治理主体的政府、市场、社会、个体都需要从数据生产介入城市治理,但数字赋能与数字赋权往往并不同步,由于政府的天然垄断与市场的技术优势,他们在数据生产方面具有占先地位,从而挤压了民间数据的生产空间;民间数据需要借助政府、市场平台才能运作。因此,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需要从三个角度防范数字依赖的治理悖论,即防范数据生产主体地位的不平等对社会自主性的削弱;防范城市运行对于政府、市场数据的强依赖性,助长政府、市场对于数据资源的强吸纳与硬整合;防范数据运行过程的不平等造成的城市居民数字权利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城市人口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和主体.人口的集中是产生城市的先决条件,城市的发展对人口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而人口过度集中于城市,又会产生各种城市问题,对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起着消极作用.城市人口变动与城市发展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形成对立统一关系.因此,城市政府部门必须十分重视人口变动过程和城市发展过程的内在关系.人口变动过程包括人口的自然变动(出生和死亡所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机械变动(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和社会变动(人口社会结构、部门结构、职业结构、文化结构等).这里,笔者着重分析上海人口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4,(34)
城市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意识,是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城市精神的内涵既概括了科学、文明、诚信、创新、仁爱等内容,也包含着深厚的法律品格。城市精神的法律品格应包含善治政府、社会法治和主体权利意识,城市精神的法律品格可以为城市精神的塑造提供动力支持、各种援助,以及法律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