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叶洪 《农村青年》2006,(2):33-35
2005年11月初。辽宁本溪县清河镇向阳街道办事处的村民自发捐款6700多元。决定在附近的河边修一座纪念碑。以铭记一个感人至深的生死故事。三个月前.一场山洪暴发。一对父女被隔离在河心的孤岛之中。当急涨的洪水将两条生命冲向河心时。爸爸冒死抓住了一块浮木。当浮木意外断裂.撑不住两条性命的时刻。爸爸留下生命最后的叮嘱后。被淹没在滔滔洪流中……  相似文献   

2.
谭军出事时24岁。 2007年9月29日。国庆节前夕。他被突然启动的水泥搅拌机切割得鲜血淋漓。 上海长征医院南京分院。为了抢救谭军的生命。医护人员纷纷取消休假。 远在湖南永州的小袁说服父母赶到南京,陪伴男友闯险关。 2008年4月30日。曾被绞成“麻花”的谭军走出医院大门……  相似文献   

3.
时间:2008年7月。地点: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新徐村。这个时候。田里的水稻本该一片碧绿。但是。新徐村的600多亩水稻已经变成了黄色。它们不是提前成熟了。而是枯萎死亡了。60多岁的马大爷站在田埂上欲哭无泪。6月中旬。他和老伴头顶烈日忙插秧,原指望今年有个好收成,把老房子重新修一下。然而,仅仅一个月,愿望落空了。不光水稻几乎变成干草。就连玉米和胡桑也全部打蔫了。仔细看。田里还有翻着白肚皮的青蛙、僵硬的蚯蚓以及田螺。看到记者。村民纷纷围拢上来,气愤地问:“我们以后的日子还怎么过?”这天的气温38摄氏度,酷热难耐。村民情绪激动……  相似文献   

4.
朱燕  王秋兰  李琴 《工友》2007,(2):26-26
农电工,实际上就是工作在电力系统的农民工。过去,他们与正式职工的待遇是有区别的。“现在,我们找到了当职工的感觉。”蕲春县供电公司的农电工如是说。这种感觉是从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开始的。  相似文献   

5.
昆明铁路局的职工文艺创作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铁路局文联是我省最早成立的产业文联之一。其主力、的职工文艺杂志《红峡谷》至今已刊出27期,培养了一大批职工文艺作者队伍。他们生活和工作在我省铁路沿线及站点。孕育了深入骨髓的铁路情结。 在本期由《时代风采》杂志和昆明铁路局工会联合举办的“昆明铁路局工会职工文艺创作专版”中。这种“铁路情结”又一次得以充分地展现。邓宝山的小说《老温的米轨生活》、李冲的《静静的河湾》。写的都是铁路人的人生故事,他们熟悉铁轨上的每一根枕木。他们的青春和价值。都融进了每一次旗语的挥动之中。诗歌创作方面。张锦堂可谓是铁路作家的代表人物.正如诗人于坚所言:“铁路是他的故乡。他的天堂和地狱。他的生命现场”,也正如夕村所评:“他是少数坚持了铁路题材的诗歌写作。又把这个题材处理得具有普遍性的诗人之一。”其他如陈德忠、黄前文、侯开华、王雅丽等。皆可圈可点。颇具质量。散文的创作同样充满了浓郁的铁路生活气息。读来让人感动和愉快。 衷心感谢昆明铁路局工会对本刊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散文诗四章     
红梅花开院子里。那一树红艳艳的火。在一场雪后,终于点燃了熄灭经年的欲望,覆灭了萌生多年的与世无争。乌蒙的阳光。这条抽打着寒冷奔跑的鞭子。我的思想被再次抽响。裂变而出的是另一束等待擎起的希望。火一样傲立在雪中的女子,在等待抖落红艳的风,摇醒骨头深处的冰。我的梦将在一场洪水之后,成为一粒异域河滩上的卵石,或者一扇身带裂纹的钟面。我的记忆被红梅的火焚烧,却不能成为一只受  相似文献   

7.
正没来得及看上一眼,从此阴阳两隔2013年9月的一天,陈富国家人接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在浙江省东阳市打工的陈富国病危。对方没说明病因,匆匆挂断了电话。年近六旬的老伴一下子昏倒在地。全家人在一起商量了一个通宵,也没想出一个好办法来。后来儿子找到了村主任,在村主任的建议下,他找到了宜城市总工会。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他。经过一番商量,工会组织了维权行动小组,带领陈富国的家属登上了开往浙江的列车。来到医院,陈富国已经进入深度昏迷状态。家人千呼万唤,他始终没有睁开眼睛再看一眼。望着逝去的亲人,全家人哭成一团。  相似文献   

8.
局长快跑     
崔立 《工友》2014,(4):48-48
正局长心急火燎地跑回家,忙着整理财物。匆匆忙忙地整理了一些,局长就拎着包往外跑。局长的手挥了挥,一辆出租车停在了脚下。局长喊,机场。局长又朝车后看了一眼,擦去额头的一丝冷汗。就在刚才,局长接到领导的电话,纪委已经掌握了局长的受贿贪污证据,马上就要派人来找他了。局长明白领导的用心。局长要出事,领导肯定也脱不了干系。  相似文献   

9.
李虹 《农村青年》2011,(6):16-19
2011年3月18日。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手术台上躺着一个同时拥有男女两副生殖器的孩子。即将接受专家的治疗。手术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当日。第二次安排在5月下旬。  相似文献   

10.
小莫 《时代风采》2007,(2):24-26
他捡过酒瓶子。在饭店打过工。还贩过药材。最终,他靠小小的餐巾纸闯入了大都市上海。成为大上海的一名小老板。 他叫张润勤,最早是艺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  相似文献   

11.
洱海岛村     
风声,铺天盖地。一切都模糊,只有小岛在。岛在,脚就在,可以站在岛上定定看苍山,看苍山飞起的云。那云,本地人叫她"望夫云"。风声无边界,小岛却有,岛的边界是水——月光辉映的水,日光照耀的水,飞出翅膀的水,掠过帆影的水。小岛虽小,岛上却有村,无数的脚,从村里走出缤纷的人群。浓荫掩映之间,屋舍俨然。小小的房舍,精致如  相似文献   

12.
二十岁那年,我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二十岁以前,我、姐姐和爸爸妈妈挤在16平米的小房子里住了十年。我是那么想要一间自己的房间。不要大,只要它属于我自己。白色的墙壁,蓝色的窗帘,我的小  相似文献   

13.
心宽,路长     
王国军 《工友》2013,(3):44-44
阿荣是我一个要好的哥们儿,在一家外企,做业务推销员。虽说是从最基层开始的,但他是无怨无悔的。一年下来,阿荣的销售成绩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再一年过去,阿荣就升任了业务片区主管。公司销售部钱副经理对他赞赏有加,阿荣的工资很快涨到了4000多元。可阿荣知道,自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领导的赏识。想明白了,阿荣工作就更  相似文献   

14.
势当两立     
江泽涵 《工友》2014,(3):44-44
正"势不两立",出自《战国策》。或东风压倒西风,或西风压倒东风,不过是一种宽度上的局限,一种长度上的障碍。历史的舞台,不是由某一个巨人独立撑起的;人生的舞台,也不是任由某一个人唱独角戏的。有了你,至少会有一个不逊于你的对手。有横扫欧洲的拿破仑,就会有领导滑铁卢之战的威灵顿。"英雄怜英雄",是对手,当然也能是朋友。李白曰:"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并非戏谑嘲讽,而是真切关爱。杜甫曰:"笔落惊风雨,诗成  相似文献   

15.
求职文员     
张艳霞 《工友》2014,(2):48-49
正在大院内,小毛和小高小刘小张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巧合的是,四个人还是同龄人,又是同一年入的学。那一年,四个人又同时大学毕业,一同踏入了择业的大军。小毛历经辛劳,在一家广告公司谋到了一份职,几乎每天都要没日没夜加班。一段时间下来,小毛的收入也从二千递增到了三千五。但是,真的太累了。小高小刘小张没费多少周折,都找到了份公司文员的工作。而且很轻松,累了倦了不想上班也是可以的,还时不时的能发些奖金。有一天,小毛腾出了点空,请小高小刘小张一起去酒吧喝喝酒,聊聊天。  相似文献   

16.
崔立 《工友》2014,(4):56
正那是一个冬日的傍晚,码头处的风特别的大,我站在长长的码头上的长廊前无助地徘徊着。越过长江的码头的对岸,就是我想回的家。看着购票大厅上方大红色的显示屏,不停在显示着下一班船的时间和购票金额。而我,却是一脸的茫然和无助。出来时走得急,忘带了钱包,身上的钱根本不够去买一张船票。我眼巴巴地看着排着队购票的人群,我希望能遇上一个我认识的人。  相似文献   

17.
太行山上党盆地北部的小寒山,绵延起伏的山峦下。埋藏着亿万斯年形成的煤炭资源。小寒山沟壑纵横。一条蜿蜒崎岖的山沟深藏其间,这里就是霍家沟。祖祖辈辈生活在这条沟里的人们,曾经有过值得炫耀的日子。可是,一场烧了8年的炼狱之火,彻底粉碎了他们原本就虚幻的黑金梦。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公司职员,还是农民工,他们都与老板是雇佣关系,都是打工者。在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下,打工者只能对用人单位的苛刻要求委曲求全。因此。遭遇恶意欠薪成为打工者们的家常便饭。 一个个花样翻新的“讨薪”故事冲击着人们的眼球,故事背后折射出的是无奈和苦涩。都有一把心酸泪。这既是劳资关系失衡的必然结果。又是对现行劳资关系的一次“讨伐”。劳动者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讨伐”都显得苍白无力。唯有健全的法律才能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迎来讨薪的“质变”?那就是讨薪者理直气壮、方便快捷地领到薪水。慑于法律的威力,那些老板们不敢也不愿欠薪……  相似文献   

19.
开宝 《时代风采》2014,(1):16-17
随着滇中经济圈产业中心城市的发展。昆明安宁市草铺镇成为滇中工业区建设的主战场,更多企业入驻。大批农民工涌入。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劳资关系也面临更多考验。  相似文献   

20.
晓红 《农村青年》2007,(9):13-16
众所周知,北京有个李素丽,是公交系统热心为乘客服务的劳动模范,后来又有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公交热线电话。一直以来,李素丽代表着北京公交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2007年4月,合肥市民纷纷拨打当地媒体的新闻热线。与北京市民拨打“李素丽热线”不同,这些电话不是寻求服务或者帮助的,而是投诉和谴责公交司机开“霸王车”“野蛮车”的。为何出现这种情况? 事出有因。2007年4月26日,合肥市高二女生季洁冰被合肥公交集团下属3路公交车轧死在上学路上。这是今年1至4月合肥市发生的第55起公交事故。在此之前,已有9人丧生于公交车轮之下,45人因事故受伤。5月2日,一个环卫工人又被602路公交车撞死。 舆论哗然,于是就有了“媒体新闻热线被市民打爆”一说。一些市民把公交司机称作“城市野蛮人”。那么,开公交车的司机怎么说?记者采访了一个打工的女司机。不谈不知道,一谈吓一跳。原来,公交司机并非人们所形容的那样个个都是“冷血动物”,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有难言的苦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