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的真理标准讨论,是一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思想启蒙运动,它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开始了中国人民新的长征。回溯奔腾的历史长河,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使当时的社会发生一种新的飞跃,典型的如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促使封建制取代了奴隶制;世界近代的“法国启蒙运动”,促使资本主义代替了封建主义。因此,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思想僵化,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会失却生机与活力。弹指间20年过去,我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坚持实践是…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蓬勃兴起的当代科技革命,实质上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它既是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革命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生产的技术方式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基础上的进一步信息化,并向智能化迈进。人们创造了“高技术”这个新概念,用来指称当代科技革命中所产生的那种在质上有别于传统技术的“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世界各国正是站在高技术这个制高点上制定自己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基数大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早在纪元之前就占世界人口的1/4,后来曾降到1/6,但到清朝初期再次超过1/4。1800年前后甚至达到世界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的程度。马克思当时就预见了这一状况的严重后果,他说:“在这个国家,缓慢地但不断增加的过剩人口,早已使它的社会条件成为这个民族的大多数人的沉重枷锁。”可见,中国人口占世界的1/4,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沉重的遗产,早在18~19世纪,它就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延缓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潜在因素。最早提出只生一个孩子的人我国最早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  相似文献   

4.
赖扬恩 《学习与实践》2009,(11):113-125
无论是早期农村工业化的实践,还是20世纪80、90年代乡镇政府参与下的农村工业化进程,都表明:立足内发发展始终是广大农村区域成长的原动力。以劳动力密集、资源节约为特征,以乡村商品性工副业发展为代表的既不同于传统部门又不同于现代部门、但又兼有二者共同点的“三元结构”是长期以来农村内发发展的典型代表,在整体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结构意义。新时期农村社会发展必须考察这一重要历史背景,它与当前发展一脉相承,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融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为一体,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资金、土地等发展“三要素”也大规模流出,导致“三农”问题加剧,农村社会显然已经偏离了内发型发展轨道。坚持走内发型发展的农村现代化道路,正是当前应对世界发展新形势、城乡改革发展新布局的必然选择,是新时期广大城乡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一、数字化信息革命数字化信息革命就是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场综合性技术革命。90年代初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这个概念,很快就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它实际上是指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数字化信息革命。这场信息革命的特点是“数字化”,即...  相似文献   

6.
现代诗人李金发,20世纪20年代,通过移植与模仿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等人的创作,在中国诗坛上建造起一种新的诗格:“象征诗”。这于中国传统诗歌而言,无疑是“新的颤栗”。它推动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由80年代末开始在国际上提出并流行,意味着一场社会发展观念的创新与革命。当我们透过这一新的理念审视历史与现实时,所看到的是人类对今天与未来的一种普遍忧虑,一种交织着近忧与远虑的世界与人类的命运关注。理性时代孕育了理性的思考与判断,当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人们开始了解与接受这个新颖的概念时,它就不仅仅被视为一种单纯经济增长方式上的选择,而是一种更为深广意义上的社会进步导向。因此,从哲学层面对它加以诠释,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它的本义上的内在呼唤。一、可持续发展是从一个多世纪来世界…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他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英国开启的工业革命。现代化理论的知名学者艾森斯塔特(Alfred Eisenstaedt,1898-1995)从历史解释学的角度做出定义:“就历史的观点而言,现代化是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向现代类型变迁的过程。就现代化开启和扩散的具体过程,艾森斯塔特认为它从17世纪至19世纪形成于西欧和北美,而后扩及其他欧洲国家,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文化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特殊文化思潮,它伴随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从现代主义思潮中裂变出来,并迅速崛起成为风靡西方世界的文化“显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这一西方当代“主流”文化思潮必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和形态渗透传播到我国的精神文化领域,从而对我国现代文化精神的构建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冲击。因此,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和把握,分析它对青年思想行为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后现代文化也称为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三十年代在西方产生…  相似文献   

10.
话说小康     
2002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为21世纪头20年中国的发展规划了一个美好的蓝图,那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指标,“小康”提出三千年来,从来没有像20世纪最后20年那样被人们频繁地提到,也从来没有人如此认真地为它作过那么多界说和量化。在政治家的语言里,它是一个与现代化有关的概念,某种意义上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80年代社会大舞台上,这一代青年的所作作为及其社会影响是史无前例的、独特的;完全可以说,和“50年代青年”这一特定概念之指称相类似,“80年代青年”也是一种特定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概念,它涵盖了80年代中国青年:有别于以往年代同龄人、有别于以后年代同龄人的独特的、完整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一个新概念的产生,有时预示着一个重要时期的到来。从20世纪50年代由计算机问世所诞生的信息社会,历经40余年的不断发展之后,在迈向21世纪的进程之中,终于实现了一个新的飞跃。这种信息社会进入成熟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它对世界的冲击,不亚于电视和个人电脑的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高速公路”的正式名称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面谈谈我学习《建议》的一些认识。从现在到2010年至2020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非常关键时期。80年代以来的十几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8%,今后二三十年这个发展势头能不能继续下去?如果今后二三十年经济社会发展比较顺利,中国就能上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很艰难的台阶,为中国由低收入国家走向中等收入国家奠定基础。否则中国将有可能再度失去赶上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机会。中国在“九五”计划期间乃至进…  相似文献   

14.
廖逊 《新东方》2010,(1):6-9
一、儒家思想在20世纪的命运 在长达2000多年的传统农业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一个严谨的伦理体系,它适应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即使是在19世纪后半叶,当中国人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变法图存之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也没有受到多少冲击:洋务运动并未涉及儒家思想,甚至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继续保持其统治地位;维新改良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打着儒家旗号“托古改制”,即使在变法失败后仍然尊孔,进而把儒家思想尊为“儒教”,认为它能够像西方国家的基督教、天主教一样,与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5.
鲍锋 《今日海南》2010,(5):36-36
从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普尔最早提出“媒体融合”的概念,到今天媒体融合已发展成为全球新闻传播资源整合的必然趋势,已走过了近30年历程。实践证明,媒体融合是传播史上的一场革命,媒体间除了融合别无选择。今天的媒体融合,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主席指出:“四个现代化,那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在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输已成为社会运作核心的今天,图书资料事业正经受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公安院校图书馆作为我国信息产业的一个分支,其发展、改革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因此,要谈公安院校图书馆信息化,就需要了解当代社会的信息化特征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50年前,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开始运行,它的诞生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八十年代微型计算机更使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涉入各个领域;多媒体技术…  相似文献   

17.
齐人 《春秋》2009,(4):52-53
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这个词汇的是梁启超。与此相伴产生的,就是“中国”这一现代国家概念。中华民族、中国概念的提出,既标志着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过渡,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的产物。“中国”这一词汇虽然在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但是,它并不完全是现代的国家概念。中国以外的地方,最初将中国称为“支那”,  相似文献   

18.
《时事资料手册》2009,(4):57-59
60年来.新中国外交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大致经历了四个重要历史发展时期:一是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边倒”战略;二是20世纪60年代的“两个中间地带”和“两条线”战略:三是20世纪70年代的“三个世界”和“一条线”、“一大片”战略:四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全方位”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民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学者围绕中国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做出诸多探索,其中费孝通的学术思想尤其具有代表性和延续性。费孝通致力于为农民寻找出路,引导中国农民由生存危机走向小康社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费孝通主张发展乡土工业,在乡村既有的生产条件下拓宽农民收入渠道。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提出小城镇发展战略,鼓励农民以“离土不离乡”的模式进入小城镇。进入小康社会后,费孝通更多地关注城市建设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心态秩序问题。重温费孝通的学术思想,对我们思考当前的乡村振兴、城乡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群体的心态秩序等问题仍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一国两制”──世界现代史上的创举香港回归与“一国两制”的实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又一件大事,也是在世界现代史上创下的一个奇迹。它不仅对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关系重大,影响深远,并且具有世界性影响。70年代后期,“一国两制”构想形成,在此后近20年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