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身上或许都大大小小存在着一些小污点,有的人总是不以为然,而有的人则能够立刻改正。明朝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张瀚的人,在京城都察院任职。张瀚才貌双全,深得御史大人的  相似文献   

2.
郑东梅 《法庭内外》2014,(12):48-49
酒文化源远流长,可谓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酒文化倡导的是健康、和谐的饮酒理念,它的本质是提倡每个人对自身、别人身体健康权和生命权的尊重。人们以酒会友,借此交流感情,但饮酒、劝酒、喝酒要讲酒风、讲究酒德,酒桌上把他人灌醉致死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近年来,因共同饮酒行为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大量增加。根据《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法律规定,多数情况下由发生人身损害的饮酒人自负损失。但如果发生以下情况,共同饮酒人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3.
王彬 《政法学刊》2009,26(2):64-69
刑事人身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侦查方法,其运用常常给被检查人的基本权利造成一定程度的侵犯,域外各国立法大都对刑事人身检查制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规定。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人身检查的规定存在着缺失与不足,有必要审视域外其他国家有关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加以比较、借鉴,以完善我国的刑事人身检查制度。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社会存在着稳定的契约秩序,契约文书之于古人的个人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契约本身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古人的经济关系乃至人身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靠契约文书来维系的。契约文书是古人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为中国人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提供了约束和保障机制及互相之间的行为规范,使每个人在追求各自理想生活的时候,有规则可循,从而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5.
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社会的存在、精神的存在三个层面而言 ,相应的在人身上体现出三类精神 :科学精神、道德精神、审美精神。同样作为精神性的存在 ,这三者不是截然分开的 ,它们在人身上具有共通性。科学精神主要表现的是人类劳动的合规律性 ,道德精神主要表现的是人类劳动的合目的性 ,而审美精神体现的则是人类劳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和人类无限的创造性。因此说 ,审美精神是科学精神与道德精神的最终旨归 ,是科学精神与道德精神的高级发展阶段 ,科学精神、道德精神只有渗透着审美精神或者说只有发展为审美精神 ,才能成为一种至真至善…  相似文献   

6.
夏鼎 《江淮法治》2011,(24):16-17
这个世界有这样一种人,他点点星火,却温暖着千万人的心;他默默无闻,却感动着世界的每个角落  相似文献   

7.
邵云龙 《中国公证》2008,(11):55-56
2008年是中国奥运年,光荣、热情撒遍神州大地!每个人都热切期望着为奥运贡献一分力量,我们作为司法工作者为奥运服务、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更是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8.
试论人身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人身权是以民事主体的人身利益为内容的民事权利。公民的人身利益是指公民在其人格和身份安全时所亭受着的生活需要上的满足。法人的人身利益是指法人在其人格和身份安全时享受着的经营需要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9.
阎巍 《中国公证》2006,(2):40-41
四、和谐的着眼点——人与人的身份关系 (一)天道和谐与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从事农作的先民们时常与自然接触。所以它们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的赞美和崇拜。那么在他们眼里,“自然”或说“天”是什么样的呢?《豫·彖传》说:“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武。”天道阴阳规律的变化.集中表现为日月和四时的往来,既不过越又无错差,总是顺其自然而发展。体现着一种和谐有序的永恒过程。所以.自然的规律是和谐协调的.因为天地运转、日月并明、四时循环等都呈现有序和谐的状态。怀着“农”对“天”的一种崇拜和敬畏.古人认为天既是人的根本,又是人的理想;自然的规律,当然也就是人的准衡。邵子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语录》程伊川说:“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人则为人道。”  相似文献   

10.
每个人都生活或源自于一个家庭,家庭的幸福和美满不仅同每个人的生活状况有关,而且也同社会的安定和有序有直接联系。然而,并非每个家庭都能够生活幸福美满,家庭暴力便是破坏家庭乃至社会和谐的祸患。家庭暴力是一种反映社会男女不平等的极度表现。在不同的社会和国家,性别不平  相似文献   

11.
和谐哲学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构建和谐社会成为这个时代的新任务。那么,和谐社会这个新主题与法治社会主题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关系,换言之,法治理念与和谐哲学各自维护和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标准,二者之间又当是何种内在关联?本文以文明秩序的范畴来理解和统合两种不同的行为标准,试图阐释法治理想与和谐哲学在文明秩序建构的过程中是兼容的。法治是一种法律文明的秩序,而和谐正是法治语境下的题中之意,是法治秩序理想下的道德之维与道德秩序,二者统一并兼容于中国人良善生活的建构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12.
老家的母亲在电话里沉痛地告诉我,我小时候的玩伴小权喝农药自杀了。虽然每天都面对充斥着刀光血影、意外与谎言的新闻报道和案例故事,但当这样的事情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熟悉或者说曾经如此熟识的人身上时,我的心还是猛地紧了一下。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法之和谐价值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人与社会存在及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为最高追求。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化中蕴涵着忠孝、诚信、贵和求安、关注生命、化解争端等内容丰富的和谐精神。通过对以"天人合一"、"贵和"、"以德配天"为原点的和谐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梳理,发现中国传统法的传承,均以和谐作为价值追求的首要目标。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神,所追求的乃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法中,和谐价值内涵是通过礼治、德治来体现的。中国传统法之和谐价值的基本体现就在于,既肯定冲突与不和的现实存在,又在不和中求和,在维护君主专制政权长治久安的前提下,整合一个个对立的矛盾关系,以天理、国法、人情的融合来定分止争,谨慎用刑,息讼止讼,分配社会资源,稳定社会秩序,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对消费主义的迷醉构成了现代性发展理念的灵魂。由消费主义所制导的发展观,在逻辑与现实中必然造成人与自然的对峙,并进而导致严重的社会异化和生态环境的危机。环境法走出了消费主义的狭隘伦理观,将和谐理念贯穿于整个法律规范之中,它是站在和谐的角度上反对消费主义。环境法坚持和主导的发展观是协调共生的和谐发展理念,是一种能够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重价值维度的和谐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5.
蒋薇 《行政与法》2008,(9):122-126
"以人为本"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建立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为其终极价值追求.作为其在法学领域的运用与显现,"以人为本"的法律价值观,内蕴着现代法律的人文精神与人权至上的崇高理念,体现了一种以人为终极关怀对象的精神品格.立足于此,要实现这一法律价值观,必须从观念、制度、实践三层面加以完善,使法律真正回归于人,服务于人,实现法律与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如果你不相信的话,说什么你都不会相信。一件事发生在不同人身上,每个人做的肯定不同在妻子陷入昏迷、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第7天,文裕章做出了一个让外人觉得不可理喻的举动,强行拔去妻子的氧气管,致其身亡。拔管使文裕章背负上"杀妻"的罪名。这是一个怎样的男人,为什么做出"杀妻"之举?"杀妻"事件又给他的人生与家族带来什么改变?  相似文献   

17.
张敏  许光县 《政法论坛》2013,(5):154-161
以人身为客体的典权制度是清代物权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人身典权法律以贱民制度为法理基础,以白契制度为运行主线,以赎身规范为调整焦点,并受到满洲"最严主仆之分"风俗的深刻影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人身典权领域立法上的变迁,既反映了国家立法对白契典身制度的维护,亦昭示了人身典权的产生与废除对封建社会的巨大冲击。诸多典身诉讼中的援法与权断,则体现了清代司法与立法在人身典权领域的激烈碰撞。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哲学十分重视对人的研究,天人关系、人性善恶、义利之辩、群己关系、成人之道等等都是哲学史上讨论非常多的话题。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哲学家们尽管各有观点,但是在人的问题上却都极大的表现出一种和谐倾向,强调实现自然与人、社会与个人、知与行、内圣与外王等等之间既矛盾对立又和谐统一的关系。这种既矛盾对立又和谐统一的精神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与社会》2013,(1):111-I0019
靖边县第三中学秉承“以德树人,以诚立人,以信取人”的办学传统,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宗旨,在“给每个人以希望,给每个人以自信,让每个人的强势智慧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逐渐形成“诚信向上、勇于争先、和谐有序”的校风,“以爱施教、以严治学、以德修身”的教风,“学而虚怀、思而能静、行而有节”的学风。  相似文献   

20.
在抢劫案件中如何正确区分抢劫致人死亡和故意杀人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犯罪,是关系着准确定罪量刑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对此我们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商榷。就使用暴力抢劫造成人身死亡的案件来说,被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一是人身权利,一是财产所有关系。既可能构成杀人罪或者抢劫罪,也可能构成杀人、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