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风窗》2016,(25)
正孙中山先生的地位和作用,需要从世界大格局演变的历史视野来审视。他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从积弱走向富强的历史分水岭,也是整个亚洲从百年衰落走向百年复兴的一个新起点。二十世纪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世纪。而作为世纪的发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并没有演变成一场千万人头落地的血腥革命。辛亥革命发生在一个民族构成相当复杂的帝国,最初的有力革命诉求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类似欧洲民族主义的汉民族建国运动。在世界近代史上,多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中日韩三国近代历史观的比较,指出民族主义既是三国近代历史观得以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造成三国历史认识相互冲突的重要根源。东亚三国要在历史认识问题上达成共识,就需要超越民族史观的局限,从构建东亚未来国际秩序的高度,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历史。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梳理、研究《东方杂志》上的时论文章,探讨了国内外学术界所忽略的日俄战争对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这一问题。通过揭示其时中国民族主义在情感、意识、精神与理想等方面的若干表征,以及其中的困惑心理和复杂意绪,可以看出日俄战争在民族主义的心理层次(感情或情绪)、意识形态(思想或学说)和实践运动(革命或斗争)等方面对中国的民族主义之发轫和形成所产生的广泛和深刻影响。即如孙中山先生1905年所论,中国社会较前发生了巨大变化:革命者已普遍接受民族主义。日俄战争对这种变化所起的重要催生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历史认识问题是影响日韩关系发展的症结之一,民族主义是影响历史认识问题的重要因素。东亚国家的民族主义有着特殊的性格,即存在本质民族主义与近代化民族主义两个侧面:本质民族主义通过近代化民族主义参加东亚国家间的近代化竞赛,这场竞赛的目标是完成“西方”规定下的近代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日韩两国的近代化民族主义占据优势,在历史认识问题上采取了务实处理的态度;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国的本质民族主义与近代化民族主义完成合流,其历史认识问题走向相互攻讦、问题混一的新模式。本质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与近代化民族主义的合流是日韩历史认识问题解决的两重难关。  相似文献   

5.
国际政治视野下的民族问题研究是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因此有必要进行阶段性的梳理和总结。比如,如何理解国际政治视野下的民族问题研究的缘起和现状?国内民族问题研究有何特点?有哪些代表人物?已有研究存在哪些局限?如何看待民族问题研究的发展前景?为此,本刊记者王海媚专访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副院长王军教授。王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主义与民族冲突管理、网络政治与外交,代表作有《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历史与理论》《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1866—1925)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革命家,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具有世界声誊和历史威望的伟大人物。孙中山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而奋斗终生。他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他亲身经历了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两个不同时代,其三民主义学说却反映和概括了当时整个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动向,是当时中国最先进最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产生了国际影响。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  相似文献   

7.
文化民族主义是一个长期被贬义使用的概念 ,被等同于文化保守主义或排外主义。到底该如何评价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 ,文化民族主义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本文在探究文化民族主义的原生形态以及中国近代的文化民族主义的表现后 ,认为文化民族主义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 ,它首先是一种文化保全主义 ,在历史上具有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8.
永贞逸事     
《南风窗》2014,(24):93-93
<正>中国的改革与革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我们思考面向近代的中国改革与革命,究竟应该选择哪一个点起步呢?我倾向于,就是选择公元805年的"永贞革新"这个点。"五四"以来,我国学术思想界展开的最为重要的讨论,就是上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这一论战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现代中国,我们要怎样建立一个"新中国"这个问题。解放后,我国学术思想界也发生过诸多争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国的封  相似文献   

9.
近代西欧民族主义,是对世界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思潮之一。弄清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深入探讨世界(特别是西欧)历史的演变规律,也有助于正确认识当前在不少国家和国际关系中起着量要作用的民族主义。为此,本文拟对从文艺复兴到德国统一这段历史时期内西欧的民族主义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国名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具有强烈的凝聚意义和符号价值。"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名称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在以天下观念为核心的王朝时期(1912年以前),中国并没有将"中国"正式、长期和稳定地作为自己国家的名称,而是以王朝的名称代替国家的名称。近代从西方引进的民族国家意识兴起后,作为民族主义主观构建过程的最终结果,"中国"才凝结成为中国的正式国家名称,构成了中国人对其身份的认同。然而,用民族主义叙述中国身份认同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中国式的民族主义与源自欧洲的民族主义存在本质上的差别。欧洲民主意识先于民族主义产生,而中国却走向了其反面,同时,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并且中国回归了大一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并没有因为国名的确定而实现向一个经典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转变,近代中国是一个"未完成"的国家。  相似文献   

11.
革命导师列宁曾经指出:"抽象地提出一般民族主义问题是极不恰当的。必须把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把大民族的民族主义和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据此原理,结合当今情况,我们还必须把不同历史阶段、特别是历代剥削阶级的民族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以克服在这个问题上的"左"倾错误,使民  相似文献   

12.
在隆重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深厚的感情怀念孙中山的丰功伟迹。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革命家,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早在四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明确地指出"孙中山先生的大功劳",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一贯坚持革命,及时地总结了几十年的革命斗争经验,包括挫折和教训,在紧要的历史关头,接受了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采取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13.
京派与海派     
洪烛 《工会博览》2013,(12):47-48
北京是一座男性化的古都,上海则是一座女性化的新城,正如男性越沧桑越有成熟的魅力,女性越青春越有骄傲的资本.北京与上海,都可以说是性别特征明显的城市,当然,这种特征更多地表现在精神上.北京人的政治情怀和上海人的生意头脑,都可以说是发挥到极致了.北京以政治为中心,上海则以经济为根本,自近代以来,北京的洪钟大吕,和上海的风花雪月,一直形成鲜明的对比.它们也就分别成为中国的北方文化与南方的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近代欧洲政治的发展导致了立法权的重新确立,这对于日耳曼传统中由于立法权的缺失而产生的法治传统来说意味着一种重大的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在法律与政治的相互关系中后者开始占据上风。近代政治制度是建立在对立法权的承认基础之上的,那么在存在立法权的情况下如何理解法治的含义就成为近代政治生活中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成为不同政治学和法学理论争论的焦点。借助近代某些法治论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在近现代政治过程中,只有通过对立法权加以某些方面的限制,才可能为法治保留其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教科书问题在中日关系领域已成为一个标志性问题 ,并引起中国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 2 0 0 1年“第三次教科书事件”的发生情况、特别是右翼文人学者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活动的考察 ,提出 :日本的教科书问题并非单纯历史认识领域的问题 ,它反映出战后以来日本政治和社会发展当中的诸多重要问题 ,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视角 ,用以透视整个战后日本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发展和演变。因此本文呼吁更多的中国学者进一步关注日本教科书问题的深层 ,将这一问题放在整个战后日本民主主义发展和民族主义思潮演变的格局当中进行研究 ,以期对全面认识日本、把握日本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政治发展道路事关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植根于近代以来中国独特的历史环境和历史命运,形成于围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中国梦"所进行的探索中,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证明,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并非唯一途径。诠释这三个逻辑,有助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也有助于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17.
井田制既承载着历史记忆,也是儒家不断阐释的理想制度。清代经学家崔述较为完备地论述了儒家井田制的内涵和外延,包括圣人之法、先王之制和后儒之论三部分。近代以来,思想界不断对井田制进行重构。19世纪末,康有为提出井田制是孔孟托古改制的创作,也是未来大同社会的主要制度。20世纪初,梁启超、孙中山、江亢虎等都认同井田制即社会主义。20世纪20年代,胡汉民等将井田制看作原始共产社会,胡适则认为井田制是乌托邦理想。20世纪30年代以后,蔡和森、郭沫若、吕振羽等马克思主义者将井田制看作决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制度。近代思想界对井田制的重构过程,可以说是对其儒学内涵的消解过程和对其共产主义内涵的再发现过程。作为历史记忆,井田制也是近代思想家建构国家观念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18.
眼下,公务员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去向.如同流行多年的"考研一族"、"考托一族"一样,考公务员一族甚至也有了自己独特的称谓——"考碗一族".在历史上,公务员也曾通过考试来选任.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中华民国是如何任用、考核公务员的. 选任基础:孙中山的"五权宪法" 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纷繁的革命斗争中一直致力于对国家政治制度的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五权宪法"理论,将政府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然后分别归5个独立部门来行使.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21世纪以来,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实践的不断开拓,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的形势下,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的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这为社会主义相关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课题。那么,社会主义研究理论创新的具体背景是怎样的,进行创新的意义何在?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又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研究的理论创新?就上述问题,本刊特别邀请《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研究员为我们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20.
古代中国既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政治实体组成的国际体系。古代中国体系内存在着不断发展变化的多种政治实体,包括中央王国、独立的诸侯国家和少数民族政权实体等。这些不同的政治实体之间的互动形成了华夏体系、华夷体系和天下体系等子系统。古代中国体系与近代以来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国家体系不同,是一种以王权为中心的等级制国际体系;古代中国体系强调政治权威的重要性,观念分配对体系的稳定和变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