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常笑君 《工会博览》2008,(10):116-117
西方媒体歪曲报道拉萨事件、奥运火炬传递受阻、CNN主持人辱华风波等一系列反华行径使中国的民族主义力量迅速凝聚。本文试图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论述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方向,以促进中国民族主义的重构和自身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族主义已成了有独立个性、可被不同演绎的有机生命体,并非单是爱不爱国这样铁板一块。政府的最大担心,并非爱国热情本身的走火,而是它会否通过爱国的大框架,连带触及国民对其它政府施政的不满。  相似文献   

3.
历史认识问题是影响日韩关系发展的症结之一,民族主义是影响历史认识问题的重要因素。东亚国家的民族主义有着特殊的性格,即存在本质民族主义与近代化民族主义两个侧面:本质民族主义通过近代化民族主义参加东亚国家间的近代化竞赛,这场竞赛的目标是完成“西方”规定下的近代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日韩两国的近代化民族主义占据优势,在历史认识问题上采取了务实处理的态度;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国的本质民族主义与近代化民族主义完成合流,其历史认识问题走向相互攻讦、问题混一的新模式。本质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与近代化民族主义的合流是日韩历史认识问题解决的两重难关。  相似文献   

4.
奥运年的中国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灵敏 《南风窗》2008,(15):47-49
奥运在中国的举行,的确可以提升中国的地位,也会使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达到高点。但这些效应多属心理层面。在实质层面,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国家因为主办奥运,而在政治制度、经济成长、外交关系等方面产生本质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宫力 《当代世界》2011,(7):18-21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无产阶级政党。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世界风云变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历史情况,制定和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策略,经过不懈的努力,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世界性大国,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梳理、研究《东方杂志》上的时论文章,探讨了国内外学术界所忽略的日俄战争对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这一问题。通过揭示其时中国民族主义在情感、意识、精神与理想等方面的若干表征,以及其中的困惑心理和复杂意绪,可以看出日俄战争在民族主义的心理层次(感情或情绪)、意识形态(思想或学说)和实践运动(革命或斗争)等方面对中国的民族主义之发轫和形成所产生的广泛和深刻影响。即如孙中山先生1905年所论,中国社会较前发生了巨大变化:革命者已普遍接受民族主义。日俄战争对这种变化所起的重要催生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理论作为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邓小平理论在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和互动中,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中加以审视,考虑中国的命运、设计中国的未来,从而创造性地形成了中...  相似文献   

8.
张治江 《台湾研究》2008,(3):19-22,4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有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政治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诸如“解构中国”、“认同危机”、“民族认同危机”、“文化认同危机”等理论与术语。与此相应的是,台湾学术界逐步开展“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随着1987年解除“戒严”,“党禁”、“报禁”的逐步开放,以及1991年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台湾的政治气氛日益松动活跃,  相似文献   

9.
国名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具有强烈的凝聚意义和符号价值。"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名称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在以天下观念为核心的王朝时期(1912年以前),中国并没有将"中国"正式、长期和稳定地作为自己国家的名称,而是以王朝的名称代替国家的名称。近代从西方引进的民族国家意识兴起后,作为民族主义主观构建过程的最终结果,"中国"才凝结成为中国的正式国家名称,构成了中国人对其身份的认同。然而,用民族主义叙述中国身份认同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中国式的民族主义与源自欧洲的民族主义存在本质上的差别。欧洲民主意识先于民族主义产生,而中国却走向了其反面,同时,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并且中国回归了大一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并没有因为国名的确定而实现向一个经典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转变,近代中国是一个"未完成"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中国独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础依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形成提供了基础构件,中国的中小资产阶级成为其阶级基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是其思想政治基础;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以及由此造成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等都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起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说,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在中国独特的经济、政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而建立的,是把具体的中国国情与普遍的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法制博览》2009,(11):46-48
娥皇、女英是远古时期帝尧的闺女。当初,帝尧为了选好接班人,便派了两个宝贝女儿嫁给他,到他身边做“卧底”,以期考验备选国家领导人舜的德行品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的概念,并在<共产党宣言>中作了进一步发展.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点出发,可以正确看待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这一现代化进程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遏到的普遍性问题,也有基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形成的特殊性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冷静分析,可以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靳友成 《法制博览》2009,(19):39-39
中国古代也有退休制度,但仅仅限于官吏,常见的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等。《春秋公羊传》上“退而致仕”,书中注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意即交还权利于君王。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建于春秋战同时期,形成于汉朝时期,发展于唐朝时期,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但“退休”一词始见于唐宋文籍,唐代散文家韩愈《复志赋序》中说到“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宋史&#183;韩贽传》中有“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词句。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府转型的特点和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处在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连续不断的改革和转型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尽管进展缓慢,但取得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从历史经验和理论逻辑的角度分析,中国政府的转型始终沿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国家政权的重建和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只要扎实推进,持之以恒,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良性发展就会为经济的繁荣创造出自由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世界历史"的观点看来,中国社会主义是一种"地域性"存在,这种"地域性"存在使得中国社会主义面临巨大的历史性挑战,同时面临巨大的历史性悖论。这反过来也进一步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发展模式”和“中国模式”成为全球热议的课题之一。讨论“发展模式”问题,需要有世界眼光,就是联系国际形势的变化,从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出发,结合历史与现实,得出如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来处理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的成功政策。中共“二大”到“九·一八”事变前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萌芽期 ,带有明显的苏俄经验的痕迹 ;“九·一八”事变后 ,在对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动 ,特别是对中国少数民族发生的巨大变化的科学分析中 ,中共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逐渐形成并走上成熟。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是不能有任何懈怠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法制博览》2008,(5):30-32
作为清“康乾盛世”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乾隆以一个“英明君主”的形象被载入历史史册。但是,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来看乾隆,他的历史贡献远远小于他的历史过失!  相似文献   

19.
公民外交是中国外交的新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2005年反日入常签名是中国公民,借由网络签名请愿从事公民外交的案例。该活动是由中国社会部门、中国经济部门与离散华人社群所组织的。它们通过跨国联系发起网络签名请愿而进行的网络民族主义运动。同时,该活动由于表达了广泛民意,不仅影响了中国政府,也影响了其他国际行为体,而成为中国公民外交的实例。  相似文献   

20.
桃李 《法制博览》2010,(1):44-45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许多诗都有很大的影响,这里要评的是影响“最大”的十首诗,而并不是最好的十首诗。因为要影响大,除了要写得好之外,还必须通俗易懂、易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